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218.76.193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姚启圣 的原始碼
←
姚启圣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姚启圣 | 外文名 = Qisheng Yao | 图像 = [[File:姚启圣33.jpg|缩略图|center|[https://pic.baike.soso.com/ugc/baikepic2/16671/20170831163950-1480784599_jpg_211_250_7961.jpg/0 原图链接] [https://baike.sogou.com/PicBooklet.v?relateImageGroupIds=72841&lemmaId=2900828&now=https%3A%2F%2Fpic.baike.soso.com%2Fugc%2Fbaikepic2%2F19180%2F20180127015640-1909363633_jpg_500_667_72593.jpg%2F0&type=1#simple_5 来自搜狗百科]]] | 图像说明 = 姚启圣 |center | 出生日期 = 1624年 | 出生地点 = 中国浙江会稽 | 逝世日期 = 1683年 | 国籍 = 中国 | 别名 = 熙止 | 职业 = 政治家、军事家 | 知名作品 = 《忧畏轩遗集》<br> }} '''姚启圣'''(1624年-1683年),[[字]]熙止,[[号]]忧庵,[[浙江]][[会稽]](今[[绍兴]])人。 [[清朝]][[康熙]]年间政治家、军事家,收复[[台湾]]的决定性人物之一。 康熙二年(1663)[[举人]],授[[广东]]香山知县。不久以"擅开海禁"被罢官。三藩之乱起,捐资募兵,投康亲王爱新觉罗•杰书麾下,署[[浙江]]诸暨知县,擢浙江温处道佥事,至康熙十五年(1676)耿精忠降,升福建布政使。两年后晋为[[福建]]总督,专责平台事宜。 康熙十九年(1680)率兵克海澄,收金厦,迫使郑经退至[[澎湖]],因功加封兵部尚书、太子太保。 康熙二十一年(1682),促水师提督施琅进攻[[台湾]],年底病逝于[[福州]]。 姚启圣为政带兵执法严明,在收复台湾战役中功勋卓著。著有《忧畏轩奏疏》、《忧畏轩文告》等。 == 人物生平 == <p style="text-indent:2em;"></p>姚启圣,浙江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字熙止,号忧庵,从小有豪侠之气。[[顺治]]初年,清军占领江南。姚启圣前往通州,因被当地土豪侮辱而投效清兵,被委任为通州知州。姚启圣随即将土豪抓捕杖杀,后辞官离去。一次郊游萧山,姚启圣遇见两个兵卒抢掠女子, 上前佯装好语相劝,夺取佩刀杀了兵卒,救下女子送还其家。<p style="text-indent:2em;"></p> <p style="text-indent:2em;"></p>姚启圣前往依附族人,被列籍汉军镶红旗。康熙二年(1663年),姚启圣在八旗乡试中考中第一名,被授予[[广东]][[香山]]知县。前任知县因财政亏空数万而被下狱,姚启圣就代为偿还。不久后因擅自开放海禁,被弹劾罢官。<p style="text-indent:2em;"></p> <p style="text-indent:2em;"></p>康熙十三年(1674年),靖南王[[耿精忠]]在福建举兵叛乱,进入浙江境内,攻取[[温州]]、台州、处州等下辖县。康熙皇帝命康亲王[[爱新觉罗•杰书]]率兵讨伐,姚启圣与儿子[[姚仪]]募壮兵数百,赶赴康亲王麾下效力。姚启圣被委任为诸暨知县,剿平紫山土寇。<p style="text-indent:2em;"></p> <p style="text-indent:2em;"></p>康熙十四年(1675年),康亲王将姚启圣的功绩上奏康熙皇帝,姚启圣因而被破格提拔为浙江温处道佥事。后随都统拉哈达剿平松阳、宣平县的叛兵。康熙十五年(1676年),姚启圣与副都统沃申、总兵陈世凯等协同平剿耿精忠,攻打石塘,将木城焚毁,斩杀众多耿军,乘胜收复云和县。 同年十月,姚启圣父子随康亲王军征讨耿精忠,军队攻入仙霞关,逼近福建,耿精忠投降。姚启圣被提拔为福建布政使。当时郑成功之子郑锦占据漳州、泉州和兴化,清军前往征讨。吴三桂麾下将军韩大任骁勇善战,被称为"小淮阴侯",自赣入汀试图与郑锦会合。姚启圣将其说降,得到其部卒3000人编入亲军。<p style="text-indent:2em;"></p> <p style="text-indent:2em;"></p>康熙十六年(1677年),姚启圣随康亲王攻克邵武和兴化,完全收复漳、泉之地,郑锦逃回厦门。总督郎廷佐上奏康熙称姚启圣与其子姚仪屡获战功,且养军购马、备置甲胄弓矢,先后用银五万两都是自己筹措出资,康熙皇帝下诏嘉奖,晋升福建总督。<p style="text-indent:2em;"></p> <p style="text-indent:2em;"></p>康熙十七年(1678年)七月,姚启圣偕同海澄公黄芳度从永福进兵,收复平和、漳平二县。郑锦麾下大将刘国轩等进逼泉州,立营于蜈蚣岭。姚启圣率壮士出战,将军赉塔、都统沃申等夹击,连破郑锦营寨,斩杀其部将郑英、刘正玺等十余人,刘国轩兵败逃遁海澄。姚启圣乘胜攻克收复长泰县,因战功被进封正一品。同年九月,姚启圣派遣其子姚仪进兵同安,敌军弃城逃遁。十月,姚启圣偕副都统吉勒塔布、提督杨捷等进攻海澄,接连在江东桥、潮沟击败刘国轩。<p style="text-indent:2em;"></p> <p style="text-indent:2em;"></p>康熙十八年(1679年),刘国轩等准备毁断江东桥以攻取长泰。姚启圣偕赉塔、杨捷及巡抚吴兴祚协力追歼,大败郑锦军队,先后招降官吏400余名、士兵14000余人。康熙十九年(1680年)二月,姚启圣与赉塔及总兵赵得寿、黄大来等分兵七路合击,破敌19寨。另派遣军队渡海,攻下金门、厦门,招降朱天贵、杨彪等,进封兵部尚书、太子太保。<p style="text-indent:2em;"></p> <p style="text-indent:2em;"></p>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二月,姚启圣因攻克海澄、[[金门]]、[[厦门]]之功,被授予世袭骑都尉,加一云骑尉。当时郑经已死,其子[[郑克塽]]袭位,称延平王,表示愿意对清称臣进贡。姚启圣上奏,康熙不许,命水师提督[[施琅]]攻取台湾。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施琅攻克台湾,姚启圣还兵福州。<p style="text-indent:2em;"></p> <p style="text-indent:2em;"></p>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姚启圣还兵福州不久背部旧疾复发,很快病故,终年六十。朝廷商议姚启圣修造船舶、军械仍亏欠四万七千帑金,应予追缴。康熙皇帝感念姚启圣生前劳苦,免于追缴。<p style="text-indent:2em;"></p> ==主要成就 == <p style="text-indent:2em;"></p>平定三藩:姚启圣在追随康亲王爱新觉罗•杰书平定耿精忠叛乱之役中声名鹊起,其以不凡的勇气和谋略,协助康亲王攻克收复了江浙陷于耿精忠部署的土地,并一路进取福建,彻底平定耿精忠叛乱。<p style="text-indent:2em;"></p> <p style="text-indent:2em;"></p>平定郑军:康熙十七年(1678年)[[郑成功]]部将[[刘国轩]]率军进攻福建沿海,攻陷[[漳州]]门户海澄。姚启圣上任后迅速进剿郑军,很快扭转败局,迫使刘国轩收缩兵力在漳州附近,为后续逐步收复台湾奠定基础。<p style="text-indent:2em;"></p> <p style="text-indent:2em;"></p>制订方略:姚启圣上任伊始即向康熙奏请自己的战略部署,提出以"剿抚并用"的方式,一边攻取收复失地,一边招抚敌方不坚定的盟军将领。这一策略正适合清初国情,很快被康熙采纳,使得清廷顺利收复台湾。<p style="text-indent:2em;"></p> <p style="text-indent:2em;"></p>招抚郑军:姚启圣以从郑氏集团内部分化瓦解,逐渐削弱敌方势力的方式智取郑军。曾于康熙十八年(1679年)在漳州设"修来馆",以高官厚禄招降郑经部属,先后有[[陈士恺]]、[[郑奇烈]]、[[朱天贵]]等名将携所属官兵近五万人投诚,可谓成效显著。<p style="text-indent:2em;"></p> <p style="text-indent:2em;"></p>壮大水师:清朝初年朝廷没有强大水师,对于盘踞海岛的郑军久无良策。姚启圣担任福建总督期间奏请朝廷委派重臣专职水师提督, 重视水师事务。康熙于是调拨万人从江浙选战船百余艘,从湖广拨发新式西洋火炮,大为增强福建水师的力量。<p style="text-indent:2em;"></p> <p style="text-indent:2em;"></p>发展经济:姚启圣收复金厦后,上书恳请诸岛终止移民,最大限度恢复因连年征战、清廷"迁界禁海"政策而遭受严重破坏的地方经济,保护了百姓的利益。<p style="text-indent:2em;"></p> <p style="text-indent:2em;"></p>荐举贤良:姚启圣与大学士李光地共同保举施琅出任福建水师提督,为平台选将做出关键性决策。<p style="text-indent:2em;"></p> == 人物评价 == <p style="text-indent:2em;"></p>陶元藻:"迨台湾之乱,冲锋陷阵,虽施琅功,然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应时以输军饷,重犒以收士心,俾琅用兵多寡,出师缓急,靡不如意者,皆少保(即姚启圣)之力也。刘国轩败,澎湖凯旋,琅于海道奏捷,七日而抵京师,少保遣飞骑由内地驰报,迟琅二日,琅已先封靖海侯矣!"<p style="text-indent:2em;"></p> <p style="text-indent:2em;"></p>郑观应:"国初海寇内犯,而姚启圣、施琅、蓝理、[[李之芳]]之将才出;三藩同叛,而岳乐,穆占、[[赵良栋]]、梁化凤、王进宝之将才出;准噶内闯,而超勇亲王策凌之将才出;四部犂庭,而兆惠、明瑞之将才出;金种捣穴,而阿萨、海兰察之将才出;川楚征剿,而额勒登保、德楞泰、杨遇春、杨芳之将才出;发,捻等逆纵横扰乱,而向、张、江、塔、罗、李诸帅之将才出。"<p style="text-indent:2em;"></p> <p style="text-indent:2em;"></p>萧一山:"张勇、赵良栋、王进宝、孙思克奋于陕;蔡毓荣、徐治都、万正色奋于楚;杨捷、施琅、姚启圣、[[吴兴祚]]奋于闽;李之芳奋于浙;傅宏烈奋于粤;群策群力,敌忾同仇。"<p style="text-indent:2em;"></p> <p style="text-indent:2em;"></p>《简明清史》:"施琅与姚启圣在收复台湾战役中各有功绩,尽管最后率军攻入台湾的是施琅,但如果没有姚启圣前期的准备与铺垫,施琅不会轻易取得这场胜利。康熙皇帝本人及清朝史书多将平台之功归于施琅一人,皆因施琅攻取台湾后抢先姚启圣数日奏报朝廷,得以进封靖海侯。而实际劳苦功高的姚启圣却一无所获,返还福州后即在病痛中郁郁而终。" <p style="text-indent:2em;"></p> == 后世纪念 == <p style="text-indent:2em;"></p>纪念碑亭<p style="text-indent:2em;"></p> <p style="text-indent:2em;"></p>清朝名臣姚启圣安葬于浙江绍兴柯桥区漓渚的一处山岙。2015年漓渚镇对姚启圣墓进行了修复,建起纪念亭和墓碑。姚启圣纪念亭用石料砌成,古朴而庄重。墓碑有一人高左右,正面刻着"姚公启圣之墓"六个大字,遒劲有力。墓碑的背面刻着姚启圣的生平事迹。<p style="text-indent:2em;"></p> <p style="text-indent:2em;"></p>姚公故居<p style="text-indent:2em;"></p> <p style="text-indent:2em;"></p>姚启圣故居,位于浙江绍兴市区龙山后街6号,现称姚家台门。台门坐北朝南,门厅及主轴线上所有建筑均已无,仅余基石。门厅西侧存朝东石门框,主轴两侧房屋尚有存留。现为绍兴市级文物保护单位。<p style="text-indent:2em;"></p> [[Category:清朝军政人物]] [[Category:中國人]]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Br separated entries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Infobox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Infobox person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Infobox person/core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Argument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Infobox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InfoboxImage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Navbar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Separated entrie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TableTool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姚启圣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