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191.200.21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威海卫之战 的原始碼
←
威海卫之战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威海卫之战.jpeg|有框|右|<big>威海卫之战</big>[https://picb.zhimg.com/v2-8066ae5ade1adff5323405489dec6540_1440w.jpg?source=172ae18b 原图链接][https://zhuanlan.zhihu.com/p/62800649 来自 知乎 的图片]]] '''威海卫之战'''(日语:威海衛の戦い),又称威海卫海战,是1895年[[日本帝国]]军队为了歼灭清朝[[北洋水师]]而进行的战役。此战为中日甲午战争之关键, 结果日军攻占威海卫,清朝北洋水师全军覆没<ref>[https://www.sohu.com/a/375377471_120270952 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威海卫之战是否另有隐情?] ,搜狐,2020-2-24</ref>。日军完全控制[[渤海湾]],严重威胁京畿。 ==战役过程== [[威海卫]]刘公岛为北洋水师提督衙门所在,被视为海军根本。周边筑有炮台多座,甚为坚固。日军攻占[[旅顺]]之后,成立由约二万五千人组成的[[山东]]作战军,即第二军,由大山岩指挥。日军先发动佯攻,于1月18、19日炮击威海卫以西的[[登州]]。 1月19日,第二军从大连乘船出发,由八重山号[[巡洋舰]]带头,联合舰队的本队、第二分队与第一[[鱼雷艇]]中队于20日抵达威海卫以东50公里的荣成湾龙须岛,掩护运兵船上的日军登陆,300名清军以四门炮迎战,但在八重山号炮击后溃散,日军顺利登陆,之后兵分两路,第6师团为右路,沿海前进,第2师团为左路,沿离海4英里的道路前进,包抄威海卫后路。联合舰队的第一游击队与第二、第三鱼雷艇中队则监视威海卫北洋水师的动静。同日伊东祐亨修书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劝降,由英国的中国舰队总司令埃德蒙·佛莱曼特上将转交,丁未作答复。日军于1月30日分三路进攻,南岸炮台失守。2月1日,北岸炮台失守;守将戴宗骞退至刘公岛上后自尽。2月2日,威海卫城陷落。自此,威海陆地尽失。日军少将大寺安纯于此役被大炮击毙,是日军在[[甲午战争]]中军衔最高的阵亡者。 之后日军对依托[[刘公岛]]的北洋水师进行水陆夹攻。日陆军修复七门原南岸炮台的克虏伯炮,并对港内北洋军舰轰击。日海军鱼雷艇多次夜袭。2月5日,定远中雷搁浅。提督旗移于靖远。6日,来远被击沉。镇远战前背伤以至不能出海。北洋水师已名存实亡。7日,[[日本海军]]发动总攻,后北洋鱼雷艇管带王平率鱼雷艇队出逃,多被击沉。9日,南岸炮弹命中靖远;靖远搁浅后被丁汝昌下令击沉。清军由于遭到水陆夹击,援军不至,表示不想继续战斗。瑞乃尔(Theodore H. Schnell)、戴乐尔、克尔克(W. Kirk)医生与牛昶昞、马复恒两位道台商量,同意投降是防止士兵哗变的最好方法。瑞乃尔与戴乐尔到旗舰上去见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与[[马格禄]],表示应该尽量战斗,但如果士兵不愿作战,投降是正当的。丁说:“我当然会救兵勇们的性命,我也认为你们建议的是唯一可行之途,但在我实行这一步骤前我必须得先死。”11日,丁汝昌服鸦片自杀,至次日死亡。威海卫水陆营务处候选道牛昶眪把丁汝昌大印交给了美籍洋员浩威(George Howie),假借丁汝昌的名义投降,浩威亲自起草降书<ref>[http://www.todayonhistory.com/lishi/201707/65913.html 威海卫之战],历史上的今天, 2017-7-17</ref>。14日,牛昶昞签订《威海降约》。北洋水师镇远、济远、平远、广丙、镇东、镇西、镇南、镇北、镇中、镇边等10艘舰船皆被编入日本海军。仅练习舰[[康济号炮艇练习舰|康济号]]载丁汝昌、刘步蟾、杨用霖、张文宣等人灵柩返回烟台。至此,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威海卫之战结束。 ==视频== ===<center> 威海卫战役 相关视频</center>=== <center>威海卫战役</center> <center>{{#iDisplay:d0755e7u7d6|560|390|qq}}</center> <center>1894燃烧的甲午之血色威海卫</center> <center>{{#iDisplay:d3028ewj2q1|560|390|qq}}</center> ==参考文献== [[Category:軍政事件]]
返回「
威海卫之战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