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119.107.159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子癇前症 的原始碼
←
子癇前症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子癇前症.jpg|230px|thumb|有框|右|子癇前症。[http://www.qchicken.com.tw/Health/NutritionContent/526 原圖鏈接]]] '''子癇前症'''(拉丁語:pre-eclampsia, preeclampsia,縮寫為PE),又稱前兆子癇,為[[懷孕]]中後期發生的疾病。其正確定義為在沒有高血壓的病史之下,妊娠20週以後才出現的[[高血壓]],同時合併蛋白[[尿]]。子癇前症若合併[[癲癇]]發作,就稱為子癇症(eclampsia),這種疾病影響[[身體]]多個主要[[器官]],包括:[[肝]]、[[腎]]和[[肺]],母子均有致命危險。 ==概述== 子癇前症早前也叫[[妊娠毒血症]](英語:toxemia),但因容易被誤解為血液裡有毒素,所以現在已經不用這個名稱了。它是孕婦[[懷孕]]中後期,血壓越來越高,還出現蛋白尿的一種產科合併症。子癇前症的孕婦除了[[血壓]]高,[[胎盤]]功能也會變得比較不好,所以寶寶會長得比較小,有時候醫師為了控制孕婦的血壓,或者避免損傷[[肝]][[腎]],可能會讓寶寶提早出來。大約15%的早產兒是有子癇前症的媽媽生的。 醫學已經發展出一套可以在懷孕11-13之間,篩檢子癇前症高風險孕婦的方法。如果篩檢結果為高風險群,醫師會建議在懷孕16週前,每天服用低劑量的[[阿斯匹靈]],如此可以減少8成以上在34週前併發子癇前症的機率,有效降低[[子宮]]內[[胎兒]]生長遲滯及胎兒[[死亡]]風險。 ==定義== 子癇前症其正確定義為在沒有高血壓的病史之下,妊娠20週以後才出現的高血壓,同時合併蛋白尿。懷孕所引起的高血壓一般在產後12週內便會自行緩解。如果孕婦在懷孕之前就已經有高血壓,則稱為慢性高血壓,與懷孕所引起的高血壓沒有明顯關聯。全球的子癲前症發生率約為5-14%,是造成孕婦及新生兒死亡的常見原因之一。 比較容易罹患子癇前症的族群有:懷孕第1胎的孕婦、多胞胎、吸菸婦女、有家族史(孕婦本身或者孕婦母親、孕婦姊妹過去懷孕時,曾經發生過子癇前症)、慢性高血壓、[[糖尿病]]、腎臟疾病、紅斑性狼瘡或是罹患其他自體免疫性疾病的孕婦、年紀比較輕(小於18歲)或是年紀比較高(大於35歲)的孕婦、肥胖婦女等。建議這些孕婦在第1孕期時接受子癇前症風險評估,以便早期發現早期預防。 === 危險因子 === 子癇前症好發於高齡、多胞胎、有高血壓病史、腎臟疾病、心血管疾病或糖尿病的孕婦。臨床也發現,懷第一胎時比較容易罹患子癇前症,肥胖也是危險因子之一。媽媽們常擔心早產而不願終止妊娠,通常發生子癇前症時,胎兒也會因此得不到養分而長不大,多放幾天是不會增加胎兒體重的,只要按照早產流程處理即可,千萬不要等到嚴重子前癇症或子癇症發生,這時媽媽的[[死亡]]率就會增加了。 == 發生原因 == 子癇前症的確切成因目前未明,研究均認為它是胎盤異常引起的一種疾病,可能與免疫有關,所以常發生在第一胎。胎盤的發育始於妊娠9週,正常情況下胎盤的細胞會侵入母體子宮的血管,取代血管內壁,將子宮血管轉變成大口徑低阻力[[血管]],用來提供高流量的血流到胎盤,以供應發育中的胎兒。如果在[[胎盤]]發育初期,胎盤細胞入侵出現問題,子宮血管沒有被成功轉變成這種低阻力系統,隨著胎兒日漸成長,養分需求逐漸增加,在懷孕中後期就會導致子宮供血給胎盤的血流,不足以應付胎兒生長所需。此時母體相對反應就是活化升壓系統,升高血壓來增加[[子宮]][[血]]流的供給,然而這升壓系統是透過全身的動脈血管收縮來達成目的,同時也會造成子宮動脈收縮,胎盤血管收縮以及胎兒臍帶動脈收縮,這樣一來,供應胎盤的血流就更加減少,胎兒更得不到養分,於是再導致升壓系統繼續活化的惡性循環,媽媽的血壓就會異常飆高,進入嚴重高血壓。<ref>[https://www.femh.org.tw/epaperadmin/viewarticle?ID=7376 認識妊娠毒血症(子癇前症)]亞東紀念醫院</ref> == 症狀 == 由於升壓系統活化導致全身動脈收縮,首先會出現高血壓,接著發生蛋白尿,白蛋白流失導致全身水腫。全身血管收縮導致肝腎器官灌流不足,肝功能異常,血球被破壞造成溶血及血小板低下,水腫則造成[[胸]]水和[[腹]]水,腦部的水腫會造成暫時性神經性[[失明]]及癲癇發作。隨著病況逐漸惡化,孕婦可能出現以下病徵: * 頭痛:通常是前額部位。 * 視力障礙:尤其是視力模糊或閃光。 * 上[[腹痛]]:通常是右側[[肋骨]]或胸骨之下的位置。 * 噁心[[嘔吐]]及意識改變。 * [[呼吸]]急促或喘。 * 全身[[水腫]]:通常是突發性且進展迅速。 == 預防之道 == 目前沒有任何措施可以有效預防子癇前症,有些醫師可能針對風險較高的孕婦開立低劑量的抗凝血劑(阿斯匹靈),孕婦只可以在醫師指示的情況之下服用藥物,至於阿斯匹靈預防效果目前文獻尚無定論。至於其他像維他命C、[[鈣]]片、臥床休息與限制食鹽攝取,對於治療與預防該疾病的效益不大。孕婦生活上有些措施可以早期預防。 * 按時服藥,每天定時監測血壓。 * 自我記錄胎動情形:孕婦在晚餐後找一個時間,躺下來計算胎動的次數,記錄出現10次胎動需要多少時間,如果超過2小時還無法達到10次,必須到醫院接受進一步檢查。孕婦應該都清楚自己平日胎動頻率狀況,子癇前症的孕婦更要提高警覺,一旦發現胎動感與平日差很多,可以先吃一點甜食或飲料,輕輕搖晃肚子刺激胎兒,如果仍未明顯感覺到胎動,就要盡快到醫院檢查。 * 自我觀察子癇前症惡化徵兆:如果突然出現嚴重水腫、尿量減少、持續頭痛、噁心嘔吐、視力改變、上腹或右上腹疼痛等狀況,可能是子癇前症惡化的徵兆,必須馬上到醫院檢查。 * 清淡飲食:子癇前症孕婦飲食以少油、少糖、少鹽為原則,避免食用醃製品、[[罐頭]]、[[泡麵]]等加工食品,補充維生素C(1000mg/天)、維生素E(400IU/天)以及鈣(800-1200mg/天),對於改善胎盤氧化會有一些幫助。富含維生素C的蔬菜水果有[[櫻桃]]、柑橘類、[[芭樂]]、[[奇異果]]、[[葡萄]]、[[番茄]]、[[青椒]]、[[甜椒]]、[[花椰菜]]、[[菠菜]]等;富含維生素E的食物包括[[堅果]]類、[[燕麥]]、[[番薯]]、深色蔬菜、青紅椒、[[橄欖油]]等。 * 控制體重:孕婦的體重控制,根據每個人體型不同而有差別。懷孕前偏瘦的孕婦,體重增加建議為12.5-18公斤;懷孕前體重標準的人(BMI值介於18.5-24.9之間),體重增加建議為11.5-16公斤;若是懷孕前就過胖,體重增加應該控制在7-11.5公斤之間。 * 適度活動,避免勞累:適度的活動能減少身體浮腫,改善孕婦下肢[[血液]]循環及子宮動脈血流,增加對胎兒的血液供應量。建議孕婦每天走路20-30分鐘,如果不方便到戶外,也可以在家裡做一些簡單的肢體伸展操。每天用溫熱水泡腳10-15分鐘,能夠促進下肢循環,放鬆腿部[[肌肉]]緊張,這是很適合子癇前症孕婦在家進行的自我護理方式。 * 調適身心,減少壓力:過度操勞及[[工作]]壓力,都會使得子癇前症惡化,必須放鬆心情、放慢步調,生活節奏規律健康,才能有效控制子癇前症避免急遽惡化,影響母親及胎兒的健康。<ref>[https://www.cmuh.cmu.edu.tw/NewsInfo/NewsArticle?no=4209 準媽媽出現子癇前症,怎麼辦?]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ref> == 預後情形 == 孕婦如果有嚴重型子癇前症的話, 往往會有較高的母體罹病率及死亡率, 胎兒的預後也較差。因此如果出現母體多重器官失調、嚴重胎兒生長遲滯、懷疑胎盤早期剝離、胎兒狀況不佳或母體症狀持續惡化等情形時,應立即將胎兒[[分娩]]出來。多數罹患過子癇前症的孕婦沒有長遠健康問題,但是日後出現慢性高血壓的風險大於未罹病的女性。 ==參考資料== {{reflist}}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子癇前症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