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116.20.238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孙邦华 的原始碼
←
孙邦华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孙邦华 .jpg|200px|缩略图|[https://fe.bnu.edu.cn/pc/cms1info/resume/50/209 孙邦华 ]]] '''孙邦华''',男,博士,现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工会主席。 ==人物经历== === 教育背景 === 1996年9月至1999年7月,在华东师范大学攻读历史学博士学位 1988年9月至1991年7月,在华东师范大学攻读历史学硕士学位 1981年9月至1985年7月,在西南师范大学历史系学习,获历史系学士学位 === 工作经历 === 1999年7月至2001年7月,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教育史研究工作 1985年至1996年,在葛洲坝水电工程学院(今三峡大学)任教 2001年至今,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育历史与文化研究所任教 === 出访经历=== 多次赴日本、新加坡、台湾、香港、澳门等参加相关学术研讨会或进行学术研究活动 ==社会任职== 中国教育学会杨贤江教育思想研究分会常务理事; 中国地方教育史志研究会学术交流委员会常务理事。 ==获奖情况== 《身等国宝 志存辅仁——辅仁大学校长陈垣》(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该书于2007年获“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提名奖”、2005年获山东省优秀出版奖) 2003年被北京师范大学评为“优秀班主任” 2004年被北京师范大学评为“优秀班主任” 2008年被北京师范大学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科研项目== * 《中国优秀教育传统的传承和创新研究》,国家社科基金十一·五规划国家(教育)重点课题,子课题《历史文化传统与大学名校建设》主持人; * 《中国教育文献与教育思想库》,全国教育“十五”规划国家一般课题,子课题主持人; * 《介绍·赞赏·批评·仿效——西人视野中的中国科举制度》,全国教育“十五”规划课题,主持人; * 《中国社会教育通史》,教育部211项目课题,“晚清卷”主持人; * 《北京师范大学百年史》,北京师范大学,副主编; * 《晏阳初全集》,湖南教育出版社重点出版项目,主持人之一。 ==学术成果== === 著作 === 1.《身等国宝 志存辅仁——北京辅仁大学校长陈垣》,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 2.《会友贝勒府——辅仁大学》,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 3.《弢园老民自传》,选注,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 4.《简明中国教育史》(新修订本),合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5.《公共教育学》,合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 论文 === 在《近代史研究》、《世界宗教研究》、《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二十一世纪》(香港)、《中西文化研究》(澳门理工学院)等海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近50篇。 1. 《傅兰雅在西学传播中的贡献》,《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1990年,总第21卷; <br> 2.《论傅兰雅在江南制造局译书及其影响》,《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香港中文大学),1993年,新第2期; <br> 3.《西潮冲击下晚清士大夫的变局观》,《二十一世纪》,2001年6月号(总第65期)(该文收入张岱年先生主编的《观念史研究》,郑州:中州出版社2005年2月) <br> 4.《傅兰雅与上海格致书院》,《近代史研究》 1991年第6期; <br> 5.《“五四”前后:孙中山对日观的转折点》,《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2年第1期; <br> 6.《寓华英人傅兰雅的宗教与科学观刍议》,《学术月刊》,1993年第8期(该文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B9《宗教无神论》1993年第5期全文转载); <br> 7.《寓华传播西学的又一尝试──傅兰雅在上海所编<格致汇编>述论》,《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1期; <br> 8.《试论孙中山的市场观》,日本东京《中国研究》1997年10月号,V.3N.7; <br> 9.《略论孙中山的市场观》,《孙中山与现代文明》,苏州大学出版社,1997年; <br> 10.《简论丁韪良》,《史林》1999年4期(该文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世界史》2000年第3期全文转载); <br> 11.《李提摩太与广学会》,《江苏社会科学》,2000年第4期; <br> 12.《病国病民,莫八股为甚!——晚清来华新教传教士眼中的八股取士制度》,《澳洲汉声杂志》(澳大利亚),2001年10月,总第155期; <br> 13.《科举制度在考试内容上的弊端》,《澳洲汉声杂志》(澳大利亚),2001年11月,总第156期; <br> 14.《自然神学在近代中国的传播》,《中西文化研究》(澳门理工学院)2002年第1期; <br> 15.《论培根〈新工具〉在近代中国的早期传播》,《中西文化研究》(澳门理工学院)2002年第2期; <br> 16.《〈万国公报〉对西方近代教育制度的植入》,《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该文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教育学》,2002年第7期全文转载); <br> 17.《从〈万国公报〉看自然神学在近代中国的传播》,《基督宗教研究》第五辑,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年11月; <br> 18.《丁韪良与傅兰雅比较论》,《基督教与中国文化丛刊》,第6辑,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 <br> 19.《中国现代史学大师陈垣早年曲折的科举之途》,《澳洲汉声杂志》(澳大利亚),2003年7月,总第176期; <br> 20.《学而优则仕?》,《澳洲汉声杂志》(澳大利亚),2003年9月,总第178期; <br> 21.《战胜瘟疫重在预防——记原辅仁大学研制预防斑疹伤寒疫苗的活动》,《北京档案史料》2003年第2期; <br> 22.《〈万国公报〉对西方近代教育理论的介绍》,《澳门理工学报》,2004年第1期; <br> 23.《中国基督教教育会与西学东渐》,《中西文化研究》,2004年第1期; <br> 24.《晚清来华传教士对中国科举制度的批判》,《学术月刊》,2004年第6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中心《中国近代史》2004年第9期全文转载); <br> 25.《试论北京辅仁大学的创建》,《世界宗教研究》,2004年第4期; <br> 26.《晚清寓华新教传教士的儒学观——以林乐知在上海所办的〈万国公报〉为中心》,《孔子研究》,2005年第2期; <br> 27.《晚清寓华传教士对中国科举制度的改革方案初探》,《中西文化研究》,2005年第1期; <br> 28.《清末来华西人关于中国考试制度改革的建议》,《湖北招生考试》,2005年4月号(总第132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教育学》2005年第8期全文转载); <br> 29.《北京辅仁大学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北京档案史料》,2005年第2期; <br> 30.《百余年来美国学者对中国教会教育史的研究概述》,杨孔炽主编:《百年跨越——教育史学科的中国历程》,厦门:鹭江出版社,2005年1月; <br> 31.《试论北京辅仁大学的国学教育》,《北京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2005年11月)(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高等教育》2006年第2期全文转载); <br> 32.《研究日本侵华教育史的鸿篇巨制——评〈日本侵华教育全史〉》,《民国档案》,2005年第4期。 <br> 33.《论傅兰雅在西学汉译中的杰出贡献——以西学译名的确立与统一问题为中心》,《南京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 <br> 34.《明清时期在华西人视野中的科举制度特征与作用——另一双眼看科举》,《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9期; <br> 35.《试析北京辅仁大学的办学特色及其历史启示》,《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年第4期; <br> 36.《浅论史学大师陈垣的大学历史教育实践与思想》,《历史教学问题》,2006年第6期; <br> 37.《陈垣在辛亥革命时期的反清反帝活动与思想述论》,《历史档案》,2006年第4期; <br> 38.《“入乡随俗”:明清耶稣会士的文化适应政策及其现代意义》,《东南学术》,2006年第6期,并收入《文化与宗教的碰撞:纪念圣方济各·沙勿略诞辰50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澳门理工学院出版社,2007年10月; <br> 39.《论收回教育权语境下北京辅仁大学中国化问题》,《北京档案史料》,2006年第3期; <br> 40.《陈垣与抗日战争时期的北平辅仁大学》,《北京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 <br> 41.《清末美国来华新教传教士的科举观》,《科举文化与科举学》(下),海风出版社(福州),2007年5月; <br> 42.《试析国联教育考察团报告书的文化价值取向及其在中美教育界的反应》,《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汇编》,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12月; <br> 43.《论晚清来华新教传教士的教育兴国思想》,《历史教学问题》,2008年第1期 ; <br> 44.《晚清来华美国新教传教士对科举制度的评说》,《江苏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 <br> 45.《中国教会教育史研究述评——以中国大陆学术界为分析范围》,《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年第7期; <br> 46.[[《收回教育权运动与中国教会大学的“立案”问题——以辅仁大学为个案的分析》]],[[《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br> 47.《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史学术论文在教育研究中的地位——基于对〈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创刊以来发表论文的量化分析》,贺国庆主编:《教育史研究:观念、视野与方法——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河北大学出版社2009年7月。<ref>[https://fe.bnu.edu.cn/pc/cms1info/list/1/2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ref> ==参考资料== {{reflist}} [[Category:教授]]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孙邦华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