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39.235.177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孤立主義 的原始碼
←
孤立主義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 <p style="background: #D6A4AB; color: #000000; margin:auto; padding:5px 0; "> '''孤立主义''' </p> |- |<center><img src="https://d2a6d2ofes041u.cloudfront.net/resize?norotation=true&url=https%3A%2F%2Fimages.vocus.cc%2F541c3e9b-ffb8-440b-8f77-9bc371db39b0.png&width=381&sign=a5oZM8Q31JR13BXJGnlDmLY6MilW9Z4x9Uzv8o8SA7M"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vocus.cc/article/5ebb5156fd897800014d7b8b 圖片來自vocus] </small> |} '''孤立主义'''是一种[[外交政策]]。它通常由[[军事|防务]]和[[经济]]上的两方面政策组成。在防务上,孤立主义采取不干涉原则,即除[[自卫]]战争外不主动卷入任何外部[[军事冲突]];在经济與文化上,通过[[立法]]最大程度限制与国外的[[贸易]]和[[文化]]交流。 [[海禁]]和锁国就是一些孤立主义的例子。 == 简介 == 作为一种[[外交政策]],孤立主义一直饱受争议。一个[[国家]]是否采取此种政策对该国各方面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都会产生巨大影响。 今天所有的[[西方国家|西方]][[发达国家]]都依赖於[[全球经济]]。尽管也有人指出如果独立于这个经济模式之外可能会有一些潜在的好处,但典型的反例就是[[工业时代]]以前的传统[[農業]]经济模式。国家或地区之间能够互通在一般情况下总是利大于弊的,經濟與文化的交流促進社會的發展。大部分學者认为,孤立主义对贸易的封锁将导致人民生活更加贫困([[朝鲜]])。 不过在另一方面,[[军事]]上的不干涉政策总体上是有益的。它既节约了[[军费]],又降低了(主动发起的)战争风险。 == 一些曾经采取孤立主义的国家 == === 自我孤立 === ==== 日本 ==== 1633年起,[[江戶幕府]]开始颁布[[鎖國 (日本)|锁国令]],禁止与西方国家的贸易,只有[[中国]]、-{[[李氏朝鮮|朝鮮]]}-和[[荷兰]]除外。 直到1854年被迫開放國門、1868年江戶幕府被推翻後徹底废止为止,[[日本]]历经了200余年的孤立状态。这项政策一方面免于日本受到外部世界的影响,另一方面也造成了日本的落后。最终,經過美國[[水師提督]][[培里]][[黑船來航|強迫日本開國]]之後,[[明治维新]]使日本彻底摆脱了这项国策,并通过全速从西方引进先进技术与文化实现了日本的近现代化。 然而经过更为深入的研究,近代日本学者普遍认为江户幕府所实行的对外政策并非实质上的「锁国令」。 ==== 朝鮮半島 ==== =====朝鮮國===== [[朝鲜王朝]]在17世紀被清軍打败后自我封闭,到19世纪后被迫重新开国。 =====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自1948年建国及[[朝鮮戰爭]]以来,一直奉行严格的锁国政策,对該国国民的行动严格限制,他們几乎没有机会离开朝鲜,对外国人进入朝鲜,则严格监视行动,并给予许多限制。在通讯上,手机及网路的通讯被禁止或严格管制,网路是不与全球[[互联网]]联系的,而自己建立了「[[光明網 (朝鮮)|光明網]]」。北韓的锁国政策为了是控制其本国国民的思想与交流。 北韓實施鎖國政策,貿易對象僅限於[[中华人民共和国|中華人民共和國]]、[[苏联|蘇聯]]與部分[[東歐]]前社會主義國家([[捷克斯洛伐克]]、[[波蘭]]、[[匈牙利]]、[[東德]]等),北韓得以藉由前蘇聯控制下的經貿同盟「[[經濟互助委員會]]」所提供的低價之「優惠價格」與北韓之邦交國進行貿易。後來因為[[蘇聯解體]]、[[東歐劇變]]造成經濟互助委員會解散,北韓也因此债台高筑,甚至也得用「以物易物」的方式償還與朝鲜貿易的債權國之間的債務。鄰近的中國與[[韩国]]雖然有伸出援手以經濟和人道援助的方式幫朝鲜解決民生與外債問題,但朝鲜至今仍處於入不敷出的情況。另外,在北韓「[[先軍政治]]」的基本國策中,任何資源的配給都優先給予[[朝鮮人民軍]],而民眾被分到的剩餘資源與糧食十分稀少,故朝鲜坊間經常上演野有餓莩的慘況。 1991年蘇聯解體,北韓失去軍事及經濟援助;由於[[朝核問題]]逐漸浮上檯面,[[聯合國]]實施了針對北韓的經濟制裁。1990年代後半葉,北韓開放了少數觀光客的定點觀光,而觀光客的活動範圍僅限於指定地區,如首都[[平壤]]、古城[[开城]]、[[板门店]]、[[新义州]]、[[罗先特别市|罗先]]、[[金剛山 (朝鮮)|金剛山]]地區,同時北韓方面對外商開放少數地點(如[[羅津]]、[[新義州市|新義州]])給外資企業進行少量投資,外资主要来自中、俄、韓等国。韩国已故總統[[金大中]]曾對北韓實施了「[[陽光政策]]」,並進行一連串的會談與經貿合作,但無法阻止北韓發展[[核武]]。 ==== 中國 ==== ===== [[明朝]]及[[清朝]] ===== 中國曾實行孤立主義長達四百多年。[[明朝]]在[[明成祖]]至[[明宣宗]]的[[鄭和下西洋]](1405-1433)後,實施海禁,並在北方修建[[明長城]],是明朝鎖國的象徵。 1723年([[雍正]]元年),因与[[罗马教廷]]间有关[[中国礼仪之争]]的白热化,[[雍正帝]]禁止[[天主教]],不許外國[[傳教士]]進入中國國內传教,並限制貿易,被視為鎖國的開始。到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乾隆帝]]一道圣旨从京城传到沿海各省,下令除[[广州]]一地外,停止[[厦门]]、[[宁波]]等港口的对西洋贸易,这就是所谓的“[[一口通商]]”政策。 中國清代前期實行了“閉關自守”或“閉關鎖國”政策的觀點源於當時試圖向中國推銷其商品(特別是鴉片)的[[英國]]商人,[[卡爾·馬克思|馬克思]]曾在他的文章中接受了這一觀點,後來這一觀點於20世紀50年代納入了當時中國的主流意識形態,寫入了教科書,並且形成了一個觀點認為「明清時代閉關鎖國」。學者指出,從“海禁”、“一口通商”和其他限制性政策這三個方面看,即使是明清官方的政策也不是長期“閉關鎖國”,從相關政策執行中實際的微觀行為和宏觀效果上看,同樣不是如此。另外,明清两代,明朝雖然在明前期至[[隆慶開關]]时期近乎全面海禁,但仍然在十六世紀中期[[隆慶開關]]时開放了漳州月港一處口岸。明代開海時期約佔75%,禁海時期約佔25%。在[[鴉片戰爭]]前的清代,禁海時期約佔15%,開海時期約佔85%<ref name="劉軍"/>。 儘管明朝在明末失去了對海上貿易的控制,但海上貿易仍持續發展,鄭氏集團的規模為此提供了充分證明。當時不僅[[江戶幕府|日本]]、[[葡萄牙帝國|葡萄牙]]和[[西班牙帝國|西班牙]]人穿上了中國絲綢,而且[[東南亞]]土著、[[墨西哥]][[印第安人]]和黑人也都普遍穿著中國的絲綢與棉布服裝。自康熙開海後,海上貿易量仍然保持著持續增長,康熙開海後的清代對海上貿易的監管較前代有效得多,相對於未進入官方視野的“走私貿易”,“合法貿易”的比例有所提高,這一時期海上貿易數量亦有持續增長的趨勢,無論進出口商船和噸位數量,主要商品數量和種類,主要貿易對像國的貿易量,白銀流入量,進出口總值以及海關稅收,都體現了海上貿易的增長。 亦有學者指出閉關鎖國實際上是西方侵略者強加在清朝頭上的貶詞,反映西方國家不顧事實反誣清朝排外,亦指出就算是當時的西方各國的口岸也只容許本國船隻進出,本國的進口貨物只容許本國船或原產國船裝運,並稱之為「保護政策」,但又強迫其他國家洞開國門,任由他們自由離去和壟斷,是[[雙重標準]]的做法。 乾隆年間英國使臣[[馬戛爾尼]]曾經向清朝提出六項要求,當中包括: #要求英國貨船能到[[浙江]]、[[天津]]等地收泊; #要求在[[北京]]設立商行; #要求在珠舟山佔一島嶼,以便英國人居住和收存貨物; #要求在[[廣州]]城劃一地方居住英國人,或者居住[[澳門]]之人出入自便; #要求准許英商從[[廣東]]內河航行[[澳門]],貨物不納稅或少納稅; #要求確定[[關稅]]條例。 乾隆帝隨之覆書批駁英國使臣的要求,有學者認為雖然信中表現出妄自尊大的一面,但一些人往往斷章獨引「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這句話證明清朝「閉關鎖國」,對英國侵犯中國領土完整及關稅自主的六項要求避而不談。另外,清廷限制英國只能在廣州一口通商,是為了防止澳門被霸佔的情況重演,一些國家仍然可到四口通商。[[美國]][[東亞史]]學家[[歐立德]]指出,乾隆不僅熟悉西方地理,同時也清楚歐洲法、俄兩國內部的情勢,他認為乾隆是故意展現他對遠方的英國感到興致缺缺,因為在當時清朝整體來說是一個和平且富有的國家,乾隆皇帝一方面年事已高,心有餘而力不足,此外似乎也沒有迫切的需要去了解西方。清朝政府也認識到英國在[[印度]]與[[廣州]]的勢力,只是受限於不同語言的信息在中譯上的整合有困難,以及清朝邊疆政策較為分權化的限制等等,因此清朝對英國的認識仍屬有限,但並非如過去所想的對外界一無所知<ref>蔡伟杰《[http://jds.cass.cn/Item/26018.aspx 新清史视角下的乾隆皇帝——评欧立德著《乾隆帝》]》,东方早报,2014-06-22</ref>。 =====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1978年) =====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实行相应的锁国政策,对外交流多与[[社会主义国家]]交流,极少与非社会主义国家交流,且其交流多出于官方形式而非民间。1960年代[[中苏交恶]]及[[文化大革命]]以后,中国锁国政策达到高峰,與周邊國家的外交關係十分惡劣。 1970年代,随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取代[[中華民國政府]]在[[聯合國]]的[[中国]]席位及代表權,並與[[美國]]等一系列的西方國家建立外交關係後,中國的外交政策改变。1980年代[[改革开放]]後,中国逐步抛弃锁国政策,从开放外资合作建设工厂,到外國餐饮企業在華开设分店(如-{[[麦当劳]]}-、[[肯德基]]),以及最终全面开放外國商品進口。時至今日,中国人和外国人都可以相对自由地国际旅游。 在外交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自[[朝鲜战争]]停火后至今一直奉行的外交国策,这些政策在广义上亦属于孤立主义。朝鲜战争后,除小规模边境冲突外,中国仅参与过一次大规模的对外干涉战争,即在越南战争期间秘密派遣志愿军援助北越对抗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 ==== 不丹==== 1999年之前,[[不丹]]禁止[[電視]]和[[互聯網]]以保護其[[文化]]、[[自然环境|環境]]、[[身份]]等。最後,[[吉格梅·辛格·旺楚克]]解除了對電視和互聯網的禁令,宣佈將政權移交給其兒子[[吉格梅·凱薩爾·納姆耶爾·旺楚克]]後,不丹正在轉變為民主。 ==== 緬甸 ==== [[緬甸]]於二戰結束後正式獨立,而[[緬甸軍政府]]長期實施軍事化統治。雖然軍政府曾在1990年實施國會大選,但軍政府當局否認對其不利的選舉結果,並長期軟禁[[翁山蘇姬]],因而遭到西方列強與[[東南亞國協]]疏離,不過緬甸與中國的關係仍十分良好,中國是緬甸軍政府最大的後盾。 後來緬甸軍政府領導人兼獨裁者[[丹瑞]]於2011年將權力移交給同為軍方背景的文人政府總統[[登盛]],為了參與東協事務,緬甸开放外交政策,當局發布大規模的特赦令,並逐步抛弃锁国政策,減少反西方宣傳與傳媒暨網路管制。及後2015年緬甸民主領袖[[翁山蘇姬]]贏得上、下議院大部分選票,成功走入政府領導國家。昂山素姫積極發展美國及西方國家關係,並開放旅遊業、新聞自由、言論自由、出境自由,令緬甸完全脫離鎖國狀態。 但自從[[2021年緬甸政變|政變]]之後,[[敏昂來|敏昂萊]]重新限制了新聞自由、言論自由等,緬甸再度回歸鎖國狀態。 ==== [[民主柬埔寨]] ==== 1975年[[红色高棉]]执政期间,实行[[极左]]的[[斯大林]]-[[毛泽东主义]],仅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罗马尼亚]]和[[南斯拉夫]]四个“友好国家”,其中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非常友好,是当时最[[亲中]]的国家,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封闭的国家之一。其与[[苏联]]、[[美国]]、[[越南]](1977年之后)和[[老挝]]交恶。 ==== 阿尔巴尼亚社会主义人民共和国==== [[阿尔巴尼亚劳动党]]领導人[[霍查]]掌权期间,长期奉行极左的[[斯大林主义]]路线和[[霍查主义]]路线,与西方关系极其恶劣,又先后与[[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南斯拉夫]]、[[苏联]]、[[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交恶,导致阿尔巴尼亚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封闭的国家之一。 1985年,霍查病逝,他的接班人[[拉米茲·阿利雅]]上台。虽然阿利雅宣称继续维持霍查的路线,但作出了一些调整:建立与西方国家的关系,改善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关系。 1990年,阿尔巴尼亚劳动党政府开始崩溃,阿利雅政府开始寻求与美国和苏联正常化。最终阿尔巴尼亚在1991年劳动党政府倒台前夕实现了与美苏的邦交正常化。阿尔巴尼亚此后摆脱了外交孤立和封闭並轉為親西方和美國。 [[民主化]]以後的[[阿爾巴尼亞政治|阿爾巴尼亞政府]]開始全面開放[[旅遊業]]、[[自由經濟]]市場、[[言論自由]]、[[宗教自由]]。儘管在1997年曾經發生[[1997年阿爾巴尼亞危機戰爭|內戰]],但往後至今阿爾巴尼亞治安和局勢已穩定下來。2008年2月17日[[科索沃宣佈獨立事件|科索沃宣佈獨立]],阿爾巴尼亞如歐美大部分國家一樣率先承認[[科索沃]]獨立,阿爾巴尼亞政府經常為科索沃主權地位發聲,希望[[塞爾維亞]]也能夠承認科索沃獨立的事實。2009年阿爾巴尼亞加入[[北約]]。而2014年6月阿爾巴尼亞正式成為[[歐盟]]候選國,為阿爾巴尼亞奠定了[[親歐盟]]路線。 ==== 蘇聯(1945年-1991年) ==== 蘇聯採取措施將其與[[第一世界]]隔離,包括[[文化]]上的隔離。使用所謂的[[鐵幕]],他們試圖保持自己和[[衛星國]]的衛星狀態在自己的干預力量,沒有中斷干預或來自其他國家的干預。隨著[[東歐民主化]]浪潮席捲東歐國家,各國政府紛紛作出民主改革和開放政策或原共產政權被人民推翻(如[[1989年羅馬尼亞革命]])。而蘇聯本身也於1991年正式[[蘇聯解體|解體]],加上原本由蘇聯加持的[[蘇聯加盟共和國]]亦已逐一脫離蘇聯獨立。另外蘇聯同時改稱為[[俄羅斯聯邦]],標示鐵幕的概念已經完全消失。 ==== 瑞士 ==== 自1515年[[馬里尼亞諾戰役]]以來,[[瑞士]]一直保持中立的[[外交]]關係。瑞士沒有參加任何一次的[[世界大戰]],它在2002年加入[[聯合國]],在加入時只留下[[梵蒂岡城]]作為最後得到廣泛承認的非[[聯合國會員國]]。瑞士不是[[歐盟]]或[[歐洲經濟區]]的成員國,[[瑞士人]]仍然反對瑞士成為歐盟成員國。 2014年2月,瑞士全民投票,限制移民和重新引入來自歐盟的外國人的配額。 ==== 英國 ==== 光榮孤立是[[19世紀]]晚期[[英國]]追求的外交政策,由[[本傑明·迪斯雷利]]與[[羅伯特·蓋斯科因-塞西爾]](索爾茲伯里侯爵)擔當[[英國首相|首相]]時所主導。此名詞其實是由某一位訪問英國的[[加拿大]][[加拿大國會|國會]][[議員]]所提出,讚揚英國積極不干預[[歐洲大陸]]事務。 在各個時代,英國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標就是保持歐洲大陸均勢,不容任何力量破壞這和諧局面。 而第二個目標就是保護英國在海外的[[大英帝國|殖民地]]與[[自治領]],皆因[[自由貿易]]對帝國發展極為重要。通過殖民地的海路,尤其是連接英國與[[印度]]的[[蘇伊士運河]],也不可缺少。 光榮孤立之策,可見於英國拒絕加入永久性聯盟或是與其他強國定下盟約之舉。在另一方面,她又重視自己在海外的殖民地保護國與附屬地。同時,在沒有[[英國政府|英政府]]的直接管理之下,殖民者借成立[[勢力範圍]]與[[附屬國]]而建立了非正式帝國。其實,殖民地並不一定是國家主動建立的,而這情況在其他帝國中也有出現。 [[德意志統一|德國統一]]後,[[俾斯麥]]借用同盟制度牽制[[法國]],防止後者報仇。他先後成立了[[三帝同盟]]、[[德奧同盟]]與在1882年與[[奧地利]]和[[意大利]]締結的[[三國同盟]]。 德國在[[工業]]與[[軍事]]上迅速崛起,令英國憂心。在德國海軍上將[[阿爾弗雷德·馮·提爾皮茨]]倡導下,德國大力擴張海軍,更令英政府大感頭疼。[[甲午戰爭]]後,中國被迫割讓[[遼東半島]]。但[[三國干涉]],迫使[[日本]]把遼東還給中國。事件中,德國與法國和[[俄國]]共同干預[[中日關係]],英國卻對此事無能為力,令英國輿論質疑光榮孤立是否仍應繼續。而在東方,日本也因此事有感委屈,認為只有與一歐洲強國結盟,才能確立她作為[[大國|世界強國]]的地位。 最後,兩國終於在1902年結成[[英日同盟]],正式結束英國的光榮孤立。英國與歐陸國家關係正常化,此可見於1904年的[[英法摯誠協定]]與1907年的[[英俄同盟]]。結果,1907年後,[[三國協約]]與三國同盟鼎足而立,大大增加戰爭爆發的機會,是[[一戰]]最後發生的重要因素。 其實,索爾茲伯里從未用光榮孤立去形容他的外交政策,甚至曾經反對使用這種詞彙。這是因為英國當時仍然與歐陸國家有經貿往來,雙方關係千絲萬縷,所以英國從未自甘孤立。索氏也認為,如果英國冒險切斷與歐洲事務的聯繫,將會十分危險,故此孤立絕對不光榮。 2016年6月23日英國舉行[[英國脫歐公投|脫歐公投]],結果顯示52%選民支持脫離[[歐盟]],很多人都形容英國決定脫離歐盟的舉動是「光榮孤立」的復辟。 ==== 美国==== [[美国]]孤立主义外交政策形成于建国初期,并成为很长一段时间内美国力主推行的对外政策,所奉行的是由国父华盛顿所确立的孤立主义原则。他说:“在扩大我们的贸易关系时,美国应该尽量少同外国发生政治上的牵连。”<ref>{{Cite web |url=http://www.vsread.com/article-216745.html |title=华盛顿的“孤立”政策及影响 |accessdate=2014-04-16 |archive-date=2014-04-16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0416174816/http://www.vsread.com/article-216745.html |dead-url=no }}</ref> 十九世纪初,美国出现“[[门罗主义]]”,美國將會以戰爭阻止欧洲列强-{干}-预[[拉丁美洲]],同時對欧洲列强之間的戰爭保持中立,也是孤立主义的一种表现,但也為美國至此介入拉丁美洲國家的內政。 [[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美国保持中立,同时向交战双方出售武器,1917年参加[[协约国]]阵营,由于欧洲在一战中遭受了巨大伤亡,美国政府在1920年代开始重新奉行孤立主义,决心不再参与任何在[[欧洲]]发生的军事冲突。当时的孤立主义导致严格的[[关税]]制度,这被认为是后来[[大萧条]]的一个重要原因。 1930年代[[美国国会]]通过了《[[中立法案]]》,[[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美国逐渐倾向于[[同盟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同盟國]],并在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后完全放弃了这项国策。戰後,美國扮演著[[世界警察]]的角色,外交上奉行[[干涉主義]]政策,並對非民主國家以各種手段輸出[[民主主義]],俗稱「民主外送」。 自唐纳德·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以来,其奉行的“[[美国优先]]”为主旨的[[特朗普主义]]被外界视为孤立主义的新演变。 === 被他國孤立 === ==== 古巴==== 1959年[[菲德爾·卡斯楚]]推翻了親美的[[巴蒂斯塔]]政權後,建立了既不从属于原[[宗主国]][[西班牙]],也不听命于美国的独立政權,1961年美国中央情报局派出1500名雇佣兵[[猪湾入侵|入侵猪湾]],企图推翻卡斯特罗的独立政权,遭到失败。此举造成古巴投向苏联阵营,建立社會主義政权。而美國下令禁止进口古巴的[[甘蔗]],曾對古巴外貿造成衝擊。 1962年[[古巴導彈危機]]爆發,卡斯楚默許蘇聯在[[古巴]]建立[[中程彈道飛彈]]陣地,引起時任美國總統[[約翰·甘迺迪]]震怒,並下令派軍團團包圍古巴海域;而運載飛彈原料的蘇聯運輸船隊為了避免核戰爆發,主動掉頭駛離古巴沿海,並在甘迺迪與[[赫魯晓夫]]之間的[[熱線]]電話中解決了這場即將演變成世界大戰的纷争。 此後由於古巴受到美國的威脅,加上盟友中國與俄羅斯鞭長莫及,国际糖价走低等原因(糖业为古巴重要产业),古巴的對外贸易長期低迷;但从1995年改革後,古巴逐步加强与其它国家,尤其是欧洲和拉美国家的联系,旅游觀光業得以重振,逐渐成为古巴第一大产业。外国公司也逐步可在古巴部分领域进行投资。後因卡斯楚病重,改由其弟[[勞爾·卡斯楚]]接班,並逐步開放原物料與網路的限制。 ==== 南非 ==== 早年由[[荷蘭]]移民後裔的[[波耳人]](即[[阿非利卡人]])統治南非的時代,[[南非]]當局實施了[[南非種族隔離|種族隔離]]政策。此舉涉及[[種族歧視]]及打壓[[人權]],因而引起其他國家的強烈不滿,並對南非當局實施[[南非撤資運動|經濟制裁]]與[[禁運|武器禁運]]。自1964年起,[[国际奥委会]]对南非实行禁止参加奥运会的处罚。 1990年,[[納爾遜·曼德拉]]獲[[南非總統|國家總統]][[弗雷德里克·威廉·德克勒克]]釋放後,國際社會逐步解除對南非的經濟制裁與武器禁運。1992年,国际奥委会解除对南非的禁赛處罰。1994年,曼德拉當選為南非首位黑人總統,意味著南非種族隔離政策正式終結。隨後,其他國家也恢復了與南非間的往來,並對南非的一連串制裁措施解禁。 ==== 以色列==== 1948年[[猶太人]]建立[[以色列]]以後,由於驅趕了[[巴勒斯坦地區|巴勒斯坦]]的穆斯林而遭到周圍[[阿拉伯國家]]敵視,先後爆發了1967年的[[六日戰爭]]、1973年的[[贖罪日戰爭]]等大小戰役;後來阿拉伯產油國家為了報復向來偏袒以色列的歐美列強,就聯手發動了石油禁運並爆發[[石油危機]]。由於石油危機的影響,除美國以外的國家不得不對以色列實施武器禁運。 1993年,[[以色列總理]][[拉賓]]與[[巴勒斯坦解放組織]]領袖[[阿拉法特]]在[[美國總統]][[比爾·柯林頓|柯林頓]]的主持下,於[[大衛營]]展開和解會晤,暫時緩解了以阿間的緊張情勢;後來以色列又面臨了[[哈瑪斯]]、[[真主黨]]、[[復興黨]]等[[伊斯蘭恐怖主義]]敵對勢力的武力威脅。[[伊朗]]、[[敘利亞]]及[[沙特阿拉伯]]亦未消除對以色列的敵對關係,並至今拒絕承認以色列。而以色列在[[內塔尼亞胡]]上任後,開始對外進行強硬的外交政策。 ====伊朗 ==== 1979年[[魯霍拉·穆薩維·霍梅尼|霍梅尼]]發動[[伊朗伊斯蘭革命]]罷黜親美的[[巴勒維王朝]],並入侵美國駐伊朗大使館挾持人質後,使美國與伊朗斷交,在此同時伊朗轉而跟前蘇聯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發展了密切的政、經、軍、外交關係;而伊朗的主要宗教是[[什葉派]],跟其他[[阿拉伯國家]]所信仰的[[遜尼派]]有意識形態的衝突,因而遭到同為伊斯蘭國家的遜尼派國家所排擠,無法在中東立足以確立中東強權的地位;近年來發生了[[伊朗核問題]],造成向來與伊朗立場相左的[[以色列]]、[[伊拉克]]與[[沙烏地阿拉伯]]緊張。 ==== [[蘇維埃俄國|蘇俄]](1917年-1922年)、蘇聯(1922年-1991年) ==== 1917年[[布爾什維克革命]]過後,西方國家對蘇聯採取敵視政策。美國延長了德國包括俄羅斯在內的禁運,還精心策劃了一系列針對蘇聯的隱蔽行動,包括暗中資助敵對勢力。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 550 經濟學總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Cite web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Configur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Date valid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Whitelist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孤立主義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