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5.89.89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安順武廟 的原始碼
←
安順武廟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安順武廟'''<br><img src="http://img.siaoyin.com/p1-bk.byteimg.com/tos-cn-i-mlhdmxsy5m/6bc5744afd3040cca161ec408ad516d2~tplv-mlhdmxsy5m-q75:0:0.image.w300.jp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iaoyin.com/InfoBig5/3148010140364319990 圖片來自siaoyin]</small> |} '''安顺武庙'''位于中国[[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老大十字东北角,是祀奉[[关羽]]的庙宇,2013年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安顺武庙始建于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原为慈云寺。清康熙五年(1666年)贵州提督[[李本深]]重修,改为关帝庙。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建观音阁。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贵州提督[[徐印川]]拆除宫墙,改建厅房5间。民国八年(1919年)县知事唐希泽改武庙为关岳庙。安顺武庙占地约3200平方米,有大殿、观音阁、两侧厢房等建筑。大殿内有36根整料石柱,最高石柱达14米。观音阁系三层重檐四角攒尖顶木结构楼阁。<ref>{{Cite web |url=http://www.gzxw.gov.cn/Sqgz/Tsgz/Wzgz/201106/135290.shtm |title=安顺武庙 |accessdate=2014-06-05 |archive-date=2014-06-06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0606204838/http://www.gzxw.gov.cn/Sqgz/Tsgz/Wzgz/201106/135290.shtm |dead-url=yes }}</ref> ===安顺市=== '''安顺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贵州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贵州省中西部。贵州省第三大城市。市境北邻[[毕节市]],东北接[[贵阳市]],东南界[[黔南州]],西南与[[黔西南州]]毗邻,西北与[[六盘水市]]相接。地处[[云贵高原]]东部,[[苗岭]]横亘中部,为[[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分水岭,市境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地区。[[北盘江]]流经西缘,[[乌江]]流经北部,主要河流还有[[格凸河]]、[[打帮河]]等。全市总面积9,267平方公里,人口231.35万,市人民政府驻[[西秀区]]。安顺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著名的[[黄果树瀑布]]位于本市[[镇宁]]、[[关岭]]两县交界处。 == 历史 == ===沿革=== 安顺是[[贵州]]历史上开发最早的区域之一,古代黔中文化的发祥地,有被誉为“亚洲文明之灯”的普定[[穿洞遗址]]。[[秦代]]即开始修建通马车的“五尺道”,[[元代]]开始建镇。明、清期间“商业之盛,甲于全省”。战略地位重要,被称为“黔之腹,滇之喉,蜀粤之唇齿”。舊稱普定,這一名稱最早出現于元朝。當時已經有了“貴州”這一地域名稱,但不是一個獨立的省。普定(现安顺)屬於[[雲南行省]],是當地[[土司]]管理的一個府。下設四個州,其中一個州叫“安順”。 [[秦代]]属[[夜郎国]]地。[[西汉]][[元鼎]]六年(前111年),[[汉武帝]]封夜郎侯为夜郎王,在夜郎国地置[[牂柯郡]],并置[[谈指县]]、[[且兰县]]。[[汉成帝]]时,夜郎王反叛朝廷,汉朝遂灭夜郎国。[[三国]]时属[[蜀汉]]之[[益州]][[牂柯郡]],有[[夜郎县|夜郎]]、且兰两县,至[[晋代]]时漸增设[[广谈县|广谈]]、[[谈指县|谈指]]、[[谈乐县|谈乐]]等县。[[隋朝|隋]]曾改牂柯郡为[[牂州]]。 [[唐朝|唐]]初属[[牂柯国]],[[罗甸国]]和[[普宁郡王]]等属地。[[貞觀 (唐朝)|贞观]]四年(630年)于今市西部设[[琰州]][[羁縻州]]。[[开成]]元年(836年)[[东爨]]乌蛮归附,其封地置[[罗氏鬼国]]。[[会昌]]二年(842年)又置[[罗甸国]];后[[普里部]]亦内附,封为普宁郡王。[[宋代]]市境属普宁郡王及罗甸国地,又于今境南部设[[和武州]]。[[元宪宗]]七年(1257年)设[[普定万户府]],隶[[云南等处行中书省]][[曲靖宣慰司]]。[[元朝|元]][[至元 (忽必烈)|至元]]十五年(1278年)改置[[普定府]](治今安顺市区)。[[大德 (元朝)|大德]]七年(1303年)改普定府置[[普定路]]。[[至正]]十一年(1351年)置[[安顺州]]、[[习安州]]、[[普定县]]。 [[明朝|明]][[洪武]]五年(1372年)置[[普定土府]]。洪武十五年(1382年)改置[[普定军民府]],属[[四川等处承宣布政使司]]。洪武十六年(1383年),废普定军民府,改[[安顺州]]为[[安顺直隶州]],隶于[[云南等处承宣布政使司]]。洪武十八年(1385年)废普定县,将习安州并入安顺州。[[永乐]]十一年(1413年)置[[贵州承宣布政使司]],[[正统]]三年(1438年),[[安顺州]]直隶之。[[万历]]三十年(1602年)升安顺州置[[安顺军民府]]。[[清朝|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设总揽云贵军政大权的[[云贵总督]],总督驻地一在[[云南]][[曲靖]],一在贵州安顺。[[康熙]]元年(1663年)罢云贵总督,划云南、贵州二省归平西王[[吴三桂]]管辖,改设贵州总督衙门于安顺。康熙五年撤贵州总督,设云贵总督,移驻[[贵阳]]。康熙六年(1667年)贵州提督自贵阳移驻安顺。康熙十一年(1672年)复置普定县,为安顺军民府治。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改安顺军民府为[[安顺府]]。 [[民国]]元年(1912年)废普定县入安顺府,次年废安顺府改[[安顺县]],并复置普定县,移治定南(今普定县城)。1914年设[[贵西道]],治安顺县,1917年迁驻[[毕节县]]。1923年废道制。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置贵州省第二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安顺县,1937年改第三行政督察区。1938年专员公署迁至[[兴仁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设立[[安顺专区]],专署驻安顺县,辖[[安顺县|安顺]]、[[平坝县|平坝]]、[[紫云县|紫云]]、[[镇宁县|镇宁]]、[[郎岱县|郎岱]]、[[普定县|普定]]6县。1956年将紫云、镇宁两县划归[[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郎岱县划归[[兴义专区]];[[贵定专区]]所辖8县和[[都匀专区]]所辖7县划入安顺专区。1958年撤销安顺县,设立安顺市;将[[清镇县|清镇]]、[[修文县|修文]]、[[开阳县|开阳]]3县划归[[贵阳市]];[[瓮安县|瓮安]]、[[贵定县|贵定]]2县划归[[黔南州]];[[息烽县]]划归[[遵义专区]];黔南州的[[安龙县|安龙]]、镇宁2县划入安顺专区;撤销[[关岭县]],并入镇宁县;撤销[[晴隆县]],并入[[普安县]];撤销[[福泉县]],并入[[瓮安县]];撤销[[龙里县]],并入贵定县。 1960年,撤销郎岱县,改设[[六枝市]]。1961年恢复关岭、晴隆、贞丰、册亨4县。1962年撤销安顺市,恢复安顺县;撤销六枝市,改设[[六枝县]]。1963年,将贞丰、册亨、安龙3县划归黔南州;贵阳市的修文、清镇2县划入安顺专区。同年9月,撤销镇宁县,改设[[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1965年将兴义、兴仁、盘县、普安、晴隆5县划归兴义专区;遵义专区的息烽、开阳2县和黔南州的紫云县划入安顺专区;同年11月设立[[六枝特区]]。1966年以安顺县城关复设安顺市;六枝县复名郎岱县;撤销紫云县,改设[[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1970年安顺专区改称[[安顺地区]];将郎岱县并入六枝特区,划归[[六盘水地区]]。1990年撤销安顺县,并入安顺市。1996年1月,将修文、息烽、开阳3县及清镇市划归贵阳市。2000年6月,撤销安顺地区,改设地级安顺市;原县级安顺市改置[[西秀区]]。2014年12月,撤销平坝县,设立[[平坝区]]。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 927 宗教建築;陵墓 ]]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Cite web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Configur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Date valid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Whitelist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安順武廟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