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22.241.21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宋斐如 的原始碼
←
宋斐如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div style="float:right; margin:-10px 0 0 20px;"> {| class="wikitable" |- | [[File:Sung Fei-ju couple.jpg|250px|居中|宋斐如]]<br>宋斐如(右)及[[區嚴華]]合照<br> |- |} </div> '''宋斐如'''({{bd|1903年||1947年|3月|CatIdx=S宋}}),原名'''宋文瑞''',[[台灣]][[臺南]]二層行塗庫(今[[臺南市]][[仁德區]])人,曾任[[新聞記者]]、[[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教育處副處長,在[[二二八事件]]中遇害。 ==生平== [[台北高等學校]]畢業後到大陆学习,在[[馬幼漁]]先生門下學習,與[[洪炎秋]]同屆考進[[北京大學]][[預科]];之後進入北京大學經濟系就讀,改用名「斐如」。 1924年,宋斐如開始主編雜誌《少年臺灣》;北京大學畢業後,宋斐如曾在[[馮玉祥]]處講學。[[中國抗日戰爭]]期間,宋斐如曾在[[廣州]][[孫科]]旗下工作,后擔任[[中蘇友好協會]]幹事,1942年任[[中國國民黨]]台灣省黨部(由在[[重慶]]的台籍黨員組成)幹訓班教育長。 1945年[[日本投降]],宋斐如回到台灣,被任命為[[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教育處副處長,是[[二戰]]後初期長官公署高層官員中極少數的台灣人(台籍人士先暫安排文教新聞職缺,層級較高的另有3位:《[[台灣新生報]]》社長[[李萬居]]、[[台灣廣播電台]]台長[[林忠]]、[[參議]][[楊友濂]]、[[宋李林]]都是隨國府回台的台灣人,[[楊雲萍]]是好友[[許壽裳]]力保的和國府沒有淵源的留日台人)。 1945年12月,宋斐如與[[鄭明祿]]、[[蘇新]](《[[人民導報]]》總編輯,活躍[[台共]]分子)等人創辦《人民導報》,宋斐如並擔任社長。1946年,《人民導報》刊登有關[[國共和談]]敏感文章、批評陳儀施政等,引發[[台灣省行政長官]][[陳儀]]不滿、要求宋斐如辭去社長職。1947年2月22日,陳儀罷黜了宋斐如教育處副處長一職。二二八事件爆發期間,宋斐如並未從事武力抗爭,卻在3月9日國府軍入[[台北市]]後名列當局「叛亂首要人犯」,成為首批被捕人士之一,最後被殺。 ==家屬== 宋斐如之妻[[區嚴華]],到台灣後曾任職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台灣省政府]]法制室,1950年因幫助前《人民導報》總主筆陳文彬舉家逃往[[香港]]而被捕,次年被槍決於[[馬場町]](今[[台北市]][[萬華區]][[青年公園]]一帶地區)。 {{DEFAULTSORT:Song宋}} [[Category:记者]] [[Category:台湾人]]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BD/isYea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Bd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Date.isMD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宋斐如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