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7.155.142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宜章八景 的原始碼
←
宜章八景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宜章八景</big>''' |- |<center><img src=http://img.mp.sohu.com/upload/20170730/bdb7b1a2ac034e06bb98fb5ff8c79244_th.png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pic.sogou.com/d?query=%E5%AE%9C%E7%AB%A0%E5%85%AB%E6%99%AF%E5%9C%B0%E7%82%B9&forbidqc=&entityid=&preQuery=&rawQuery=&queryList=&st=&did=16来自 网络 的图片]</small>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big>''' |- | align= light| |} [[宜章]]八景分别是:[[黄岑叠翠]]、[[白水垂虹]]、[[玉溪春涨]]、[[蒙洞泉香]]、[[艮岩龙隐]]、[[榜山晴旭]]、[[普化晚钟]]。 ==基本内容== 中文名称:宜章八景 著名景点:黄岑叠翠、白水垂虹 地理位置:岭南宝云山 气候类型:亚热带季风气候 ==前言== 宜章八景源自宋代,北宋仁宗(1023-1062)年间,有了峰道人在县城西黄岑岭南宝云山上,建有宝云寺,为其修身之地;随后,宋元丰年间(约为1078-1085),有荣印弹师化缘募捐,在南关口偏西、往潢溪方向路旁建起雄伟壮观的普化寺;淳熙乙已(1185)年间,宜章县令、临川吴镒又辟有蒙岩与艮岩景致;经元、明两代后其余诸景逐渐形成,选取有特色的八处命名为“宜章八景”。历代官宦、文人学士、商贾游人只要驻足宜章,必定前往浏览观光,心旷神怡、豪情满怀,留下无数烩灸人口的诗篇。明代成化户部尚书、宜章名士邓庠在他或与同朝为官的友人游览八景后,更写了许多著名诗词,更为八景增添了不少光彩。到清末后,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频繁的战事,八景遂少有修葺,景况日渐衰落颓废,有的竟不复存在了。虽然,景去物空,但历代宜章人却不曾淡忘,时时想要重新瞻仰这些独具特色的景致。今天,重新修建中夏公园,并欲建立一堵古香古色、风格别致的文化长墙,并以复古的手法,用国画的笔触把“宜章八景”描绘下来,让县内外有识之士一瞻这“八景”的风貌,这何尝不是是一件令人欣慰的快事! ==黄岑叠翠== 黄岑是骑田大岭之一,地跨数县,主山在宜章。山高二十九里,从城南曲尺岭拾阶而上,古木夹道,沿山路上下均有凉亭,供路人息脚。整个黄岑岭松杉翠柏,一片葱绿,特别是在雨后,更是郁郁葱葱、新翠欲滴。 主景是在“木根寺”(又叫白蜇庙、或蜇龙庙,当地人又称大庙,系祭祀白蜇和灵应二神),庙前有两株千年古杉,高十余丈,每株至少要七八个人方能合抱起来,支干繁茂,遮云盖日。左右还有九株略小的子杉,也有数百年之久,称为“九子杉”。草木枎梳、香烟缭绕、云雾升腾,十分壮观。 主景与曲折山道、青石凉亭、上下周围茂密的林木瑶草,构成了“黄岑叠翠”一景。 有邓庠诗赞道: 衡岳南来第一峰,宜阳秀奇此山钟。 岚薰红日层霄近,翠滴苍松瑞霭浓。 高比昆仑攀玉柱,清如彭蘸芙蓉。 谁能传得壶中术,缩地移将献九重。 拟以虚实写意手法,突出主体(即主景)而用多层次烘托体现“叠翠”色彩。 〔附传说〕说据传寺前古树得到神人呵护,无人敢砍伐。后来,某朝有一在宜章任县令的杨某,欲取一木以作棺木,卜告于神,神怒斥之不允。杨令不听神令,强行砍伐一木,罢官归乡,舟过洞庭湖时,风浪大作,竟连人带木及舟均覆于湖底。为此,更给“黄岑叠翠”平添神秘的色彩。 ==白水垂虹== 白水垂虹一景,在县西北五里杨家坠、宝云山的左面。万木丛中,有一巨石突兀山腰,山上山水飞流直下,成一白色瀑布,如白练挂于山前。飞瀑之水冲击于突兀巨石上,溅射出无数水花,在阳光照射下,则形成一弯经久不散的彩虹,真可谓是其趣天成。尤其是在春夏间,山水充盈,瀑布与彩虹互相映照,更是艳丽壮观,游人无不驻足观赏。更有许多文人骚客观后成诵,留下许多诗文。其中邓尚书诗赞道: 沧浪闲咏濯缨歌,白水寻源景致多。 虹影穿云蟠地轴,琼花喷雪落天河。 飞流晓霁光涵月,入洞春深翠染波。 浩浩终归南海去,膏腴善奍玉山禾。 (此景,看似单调,应以写实与意景相结合,脱出一般飞瀑的绘画品貌,将山光、水色、奇石、以及林木、花草融于画中,亦可加入观瀑者的赞叹雀跃,以衬托景致奇观。) ==玉溪春涨== 玉溪春涨这一景观,主景在县城三星桥与福星桥(即寡婆桥)一段河湾中,明代乡贤书院旁,景观在春水暴涨时而现。玉溪水自黄岑而下,绕县城西而过三星桥,水至福星桥上游十余米处,遇一石岸洄湙,水势加大,而且很深,形成漩流,惊涛拍岸。玉溪河岸有一排突兀于河水之中的石英石。其石洁白如玉、绿水白石,相映成趣。更有奇者,每到春雨暴涨,水拍岸边白石,如雷轰鸣。此时,两岸码头石阶尽没入水中,唯有突兀于河水之中的白石,在汹涌澎湃的河水中,却始终屹立其上,正所谓是:水涨而石高。构成了宜章独特的“玉溪春涨”。 邓尚书的诗词中,更生动而形象地描写了当年观景的状况,他写道: 渔未垂纶钓未沉,春涛雨涨拍溪深。 宣尼漫有乘桴意,安道何能泛剡寻。 石激雷鸣惊海鳄,云消风止乐沙禽。 乡贤书院临溪上,砥柱狂澜耸碧岑。 (此景虽然主在水浪、奇石,而邓尚书诗中更描绘出在这一壮观景致中有垂钓者、观浪者、沙禽追逐、以及泊在岸边的小船等,由是,其景便不单调了。) ==宝刹云幡== 宝刹云幡一景,县城西宝云山上的宝云寺。 北宋仁宗(1023-1062)年间,有了峰道人行至宝云山,见其山颇有神仙仙景之概,林木扶梳,瑶草萋萋,彩云缭绕,禽鸟鸣唱,一片祥和景象。于是,四出化缘募捐,建起了宝云寺,一为修身,二为万民祈福,一年四季香火鼎盛。宝云寺前竖有一旂幡,直插云霄,雄伟壮观的宝云寺,红墙绿瓦,四周古木苍天,瑶草花卉,奇禽异兽,往来飞奔,相处和谐。一年四季,香烟缭绕,彩云飘渺,寺庙淹映于雾霭之中,时隐时现,唯有旂幡迎风飘扬。故有:宝云古刹,隐入香烟彩云之中,只见云幡,难见宝刹,是为宜章一个独特景观。在宜为官的历代官宦、文人学士、以及外地游人都要到此礼佛瞻仰,留下许多诗词。 其邓尚书到此游览后,形象地写道: 丛林昔阐给孤园,梵呗琅玡佛氏尊。 地拥金莲云入座,天分旗节翠凝幡。 浓阴黯淡旃檀霭,清景飘摇宝带繁。 今日神宫亦消歇,独留山月照空门。 (此景到明代时即开始凋零,作者需要在突出烟云掩映古刹、旂幡飘摇云间特色外,可采用虚拟笔法、扩大想象空间进行点缀加工描绘。) ==蒙洞泉香== 蒙洞泉香一景,在昔日奍正书院旁今县一中处。宋代淳熙乙己(1185)宜章县令、临川吴镒往游,因见其上岩下泉,形似“蒙”故取名蒙岩、蒙泉。是宜章一处重要名胜古迹。自古以来吸引了无数仕途官吏、文人豪客前来游览观赏,并被收进了《中国名胜辞典》。其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是“蒙泉”--即“泉香”一景。蒙泉有左右二泉,其一水自岩缝中暴突流出,在泉流出处建有四个井架,并建有井亭,以供城中部分居民汲水、洗菜、洗衣之用,并建水槽引出为居民饮用;其二系经人工开凿,以作饮用水为主,有人在石壁上篆刻有“枕流濯缨”四字。蒙泉水,清澈冷冽。 第二层是“蒙岩”--即“蒙洞”一景。蒙岩也有左右(或称上下)二洞,一在奍正书院旁,其实并非岩洞,实为石壁,其中间岩壁上,有宋书院掌教曾某所篆刻的“虎”字,他左面石壁上又篆刻有“介石”二字,苍健有力。并有清朝一批学子把宋吴县令的《蒙艮二岩记》刻于其上。 第三层,其左上方,即奍正书院后的桄榔山有一真正实实的岩洞,其洞被藤葛瑶草遮掩,周围石壁上留下自宋以来历代文人书刻,尤为著名的有宋代县令吴镒的题名石刻、元代至正戊子(1246)通议大夫宪佥(官名)契世玉所题刻的《菩萨蛮》一阙:“蒙崖几日桃花雨,依稀流水樟桥去。只恐到天台,误通刘阮来。玉堂开绮户,不隔尘球路。休认避秦人,壶中别有春。”等为最。而在别一方裸露的石壁上,又有书院曾掌教题刻的“龙”字。 县内外的文人学士、达官贵人、商贾游人一旦来到宜章县城,必然会去游览此景,留下的诗词歌赋也最多。邓尚书其中偕朝庭官员张侍御共游时,所写的一首更为形象: 趄来连辔访丹梯,斜磴紫纡路可跻。 石窦泉香瑶草秀,玉岩春暖碧云低。 围棋暂适沦州兴,得句还劳翰墨题。 风景清幽观不尽,仗藜踏遍落花泥。 (提示:邓尚书告老还乡,就在蒙岩旁边建有“东溪草堂”并在奍正书院旁又建有“晚翠”、“清风”、“濯缨”、“览秀”等楼阁亭榭,若能融入此景中去更佳。) ==艮岩龙隐== 艮岩在县城南二里许。与“蒙岩”一样,同是被宋淳熙县令吴镒发掘,因其有上下二岩,且两岩兼重,酷似卦象中的“艮”目,故取岩为艮,取泉名亨泉。水自上岩(又称其为响岩)深洞中流出,其深不可测。水至澄清,常有鱼如在镜中游弋,流入下岩而向外流出,犹如蜿蜒盘旋而出的银龙,故取此景观为“艮岩龙隐”。自宋以后,几经修葺,遂组成一组壮美的景致。主景在上下二岩: 上岩(响岩)上有左右两个洞口犹如人的二目。岩洞被藤葛瑶草遮掩,洞内漆黑而且深远。洞中凉风习习,泉水轰鸣,叮当作响,十分悦耳,惟闻其声,不见其水。是“艮岩龙隐”中的又一奇观。有知县唐鸣钟在其旁建有“响岩亭”,以供游人休息,并欣赏泉水音乐。(后至光绪年间,江西平江训导、南关街人李泽泮又捐资修葺,同治二年“1863”宜章知县、广西麻维绪曾撰写一联,并请当时著名书法家、道州何绍基书写,并以烧磁装修于板上,悬于亭柱上,其联为:“洞有蛰龙,两泒神渊作雨;峰疑灵鹫,千章古木奇云。”) 下岩(艮岩)洞口上方石壁上横篆楷书“艮岩”二字,洞内高有观音大士神像。右侧凿有水沟,响泉之水流入皮处,沿沟而出洞去。此处泉水又取其名为“亨泉”。上下二岩石壁上,篆有自宋代以来的各个历史时期文人墨客的题字、诗文,数不胜数,可谓是宜章书法、篆刻的宝库,堪称无价之宝。 艮岩之前方,由岩水流出筑有一池,水清见底,清澈冷冽筑有石堤,可供当地居民取水、洗涤之用。更可观者,池中建有一水榭,形似龙舟,水流其下,游人可涉水而至其中,犹如人在行舟之中。盛夏到此,凉风习习,暑气不侵,心旷神怡。 明代弘治年间(约1488-1505)有杖锡和尚到此,因爱艮岩神仙宝地,即四处化缘募捐,在艮岩前侧方修建一寺庙,名为“艮岩寺”。 整个艮岩景观由此组成,是宜章县内外人士游览、休息的极好之地。邓尚书作诗道: 复碗沉沉水不澜,墨去漠漠老龙蟠。 海门一窍蓬壶近,石窟千盘玛瑙寒。 涧草翠洒风乍敛,岩花红惹露初干。 髯翁早为商霖起,频念斯民稼穑难。 ==榜山晴旭== 榜山晴旭一景在县城南三里许,榜山,就是横贯于县南数里的红麻石(即丹霞地貌)案山。其山陡峭矗立,在阳光照射下,犹如一块块天然的‘“大红榜”,镶框在葱笼茂密的藤葛、林木、瑶草之中,因为石壁面向东方偏北,每当红日东升照耀在案山上,泛出一片红光,“榜山晴旭”因此而得名。 更有奇特的是,在案山相对的欧家岱,曾建有一座高高的塔--“占鳌塔”,其意为祝愿宜章举子上京赶考能够“独占鳌头”,榜上有名。奇巧的是,那尖尖的塔顶形似一支巨笔,每当太阳升起之时,那塔尖的影子便落在那案山“大红榜”上。塔(笔尖)与那山(红榜)相映成趣,构成了宜章人说的“玉笔点榜”,也即是“榜山晴旭”这独特的一景了。 (相传,如果是哪年那“玉笔”能够点中“红榜”中央,那么这一年宜章的举子必定高中“皇榜”。) “玉笔点榜”实为宜章一大奇观,也是宜章引以为豪的美丽幢景。凡到宜章来的客人都要云领略这一独特奇景。邓尚书生动形象地写道: 案山奇秀郁苍苍,挂榜名闻岁月 。 肠谷日升开晓色,崆峒云敛动晴光。 悬崖苔护龙蛇字,峭壁花飘翰墨香。 记得登名黄榜日,紫云捧出殿东廊。 ==普化晚钟== 普化寺在县城南关街口,往潢溪方向山坡上,与艮岩寺遥遥相对。宋代元丰年间(即1078-1085),由荣印禅师化缘募捐所建,有前后二殿。后有乡民集资铸造了二口洪钟,一口放置前殿,一口放置后殿。其钟声音洪亮、清淅、悦耳,而且音传久远。宜章人赞道:“普化寺的钟,初一敲一下,十五还在嗡。”特别是寺里和尚们做晚课时,所敲的钟声更是响彻夜空,整个宜章城都听得清清楚楚。故而形成了“普化晚钟”这奇景。普化寺前后苍松翠柏相映,香烟缭绕,两殿雄伟,宝像肃穆。 往来文人学士、游人客商来到宜章都会到此敬香礼佛,一睹洪钟奇妙。历代赞诗很多。邓尚书更写道: 禅光路入碧云峰,茅屋谁家急暮舂。 天外已归珠树鹤,溪边初听梵楼钟。 敲残百八鲸音远,声绕芙蕖花影重。 仿佛长安闻禁漏,金门五夜月华浓。 ==后记== 宜章八景多不复存在了,昔日景观也难得一现,可宜章人说起这些景观无不津津乐道,并以此而引以为荣。我们今天若能用神来之笔将其跃然于纸(或其他载体)上,让游人观赏,也不失为一件快事。我1982年进行宜章文物普查时,即存有:呼吁世人保护现存景观,以待时机得以恢复,或现存的宝贵自然文物重放豪光。建设新宜章,岂可毁了祖传宝贵文化遗产。故曾撰写《宜章人文山水趣谈》一书,可惜时运不佳难以问世。可幸今天,县委、政府对此引起了重视,要在中夏公园内开辟一个文化长墙,欲将宜章八景以诗画形式再现于世,真是天大喜事,望我县文化人全力支持,投入这一建设中,描绘出美好的图景! <ref>[http://www.mafengwo.cn/jd/63594/gonglve.html 宜章景点]马蜂窝网</ref> =='''参考文献'''== {{Reflist}} [[Category:670 中國地方志總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宜章八景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