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5.90.207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宠辱若惊 的原始碼
←
宠辱若惊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道德经·宠辱若惊》== 是道德经道经的第十三章。是说得之若惊,失之若惊。一般人对于身外的宠辱荣惠十分看重,甚至许多人重视身外的宠辱远远超过自身的生命。 作品名称 道德经·[[宠辱若惊]]创作年代[[春秋时期]]作品出处[[老子]]·第十三章 作 者 [[李耳]] [[File:203fb80e7bec54e72eb64e16be389b504fc26a5b.jpg|缩略图| [https://bkimg.cdn.bcebos.com/pic/203fb80e7bec54e72eb64e16be389b504fc26a5b?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268,limit_1/format,f_jpg 原图链接][https://bkimg.cdn.bcebos.com/pic/203fb80e7bec54e72eb64e16be389b504fc26a5b?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268,limit_1/format,f_jpg 图片来源百度]]] ==原文==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上,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 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译文== 受到宠爱和受到侮辱都好像受到惊恐,把荣辱这样的大患看得与自身生命一样珍贵。什么叫做得宠和受辱都感到惊慌失措?得宠为上,受辱为下;人们骤然得到它 , 为之惊喜 , 一旦失掉 , 为之惊惧 , 这就叫做得宠和受辱都感到惊恐。什么叫做重视大患像重视自身生命一样?人们之所以有祸患,是因为人们有身体;如果人们没有身体,又会有什么祸患呢?所以,以贵身的态度去治理天下,才可以把天下寄托给他;以爱身的态度去治理天下,才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 (其中的吾指的是[[芸芸众生]]) ==字义== “宠”指非常道,“[[辱]]”指常道。“[[宠]]”字的构字是宇宙中有“[[龙]]”的样子。在古代的易道八卦学说中,“龙”是一个极重要的概念,因为宇宙大方是靠六个龙头的不断延伸才得以成就的。要做“[[龙的传人]]”一定要知道这一点才行,否则就不知道是在传什么了。 “辱”字的构字是用手掌握拿捏好时辰分寸的样子。“惊”字为“[[敬马]]”之合。[[庄子]]说:“[[万物一马也]]。”所谓“一马”也就是指“道”。如此,“惊”字也就可以看作是“敬道”。所以,“宠辱若惊”是指“宠”和“辱”都要以“道”为其归依。“大患”是“无”的境界,这是站在万物的立场来看待结果的缘故:万物都被抛弃了,这个“无”的地方对万物而言当然就是“患难”之地了。“患”字的构字是心中有“[[玄之又玄]]”的样子。对于那些决心投身于研究宇宙学“道”的人,老子认为有两点是要尽量去做的:一是“寄天下”,二是“[[托天下]]”。所谓“[[寄天下]]”是指将[[宇宙模型]]推衍出来让那些人看,“寄”字是宇宙的“可大”(可以膨胀开来)的样子。所谓“托天下”是指将宇宙模型言说交代出来让那些人知晓,“托”亦可作“托”,是以口言说或以手送交的意思。 ==引语== 这一章讲的是人的尊严问题。老子强调“[[贵身]]”的思想,论述了宠辱对人身的危害。老子认为,一个理想的治者,首要在于“贵身”,[[不胡作妄为]]。只有珍重自身生命的人,才能珍重天下人的生命,也就可使人们放心地把天下的重责委任于他,让他担当治理天下的任务。在上一章里,老子说到“[[为腹不为目]]”的“圣人”,能够“不以宠辱荣患损易其身”,才可以担负天下重任。此章接着说“宠辱若惊”。在他看来,得宠者以得宠为殊荣,为了不致失去殊荣,便在赐宠者面前诚惶诚恐,曲意逢迎。他认为,“宠”和“辱”对于人的尊严之挫伤,并没有两样,受辱固然损伤了自尊,受宠何尝不损害人自身的人格尊严呢?得宠者总觉得受宠是一份意外的殊荣,便担心失去,因而人格尊严无形地受到损害。如果一个人未经受任何辱与宠,那么他在任何人面前都可以傲然而立,保持自己完整、独立的人格。 --评析== 本章所讲关于“[[贵身]]”和人的尊严问题,大意是说“[[圣人]]”不以宠辱荣患等身外之事易其身,这是接着上一章“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的而言的。凡能够真正做到“[[为腹不为目]]”,不为外界荣辱乱心分神者,才有能力担负治理天下的重责。对于本章主旨,王夫之作过如下精辟的发挥。他说:“众人纳天下于身,至人外其身于天下。夫不见纳天下者,有必至之忧患乎?[[宠至若惊]],[[辱来若惊]],则是纳天下者,纳惊以自滑也。大患在天下,纳而贵之与身等。夫身且为患,而贵患以为重累之身,是纳患以自梏也。惟无身者,以耳任耳,不为天下听;以目任目,不为天下视;吾之耳目静,而天下之视听不荧,惊患去已,而消于天下,是以百姓履籍而不匹倾。”([[王夫之]]:[[《老子衍》]]) 一般人对于身体的宠辱荣患十分看重,甚至于许多人重视身外的宠辱远远超过自身的生命。人生在世,难免要与功名利禄、荣辱得失打交道。许多人是以荣庞和功利名禄为人生最高理想,目的就是为享[[荣华富贵]]、[[福祐子孙]]。总之,人活着就是为了[[寿]]、[[名]]、[[位]]、[[货]]等身边之物。对于[[功名利禄]],可说是人人都需要。但是,把它摆在什么位置上,人与人的态度就不同了。如果你把它摆在比生命还要宝贵的位置之上,那就大错特错了。老子从“贵身”的角度出发,认为生命远过贵于名利荣宠,要清静寡欲,一切声色货利之事,皆无所动于中,然后可以受天下之重寄,而为万民所托命。这种态度基本上是正确的。 <ref>[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10294990/b4e8BQFcnpGuHh4lLyTv3IgqBc_S5HV46fFzgx807jigBj8v1NALOZEZuQCHL97xHcf85gttb0bX5lk24BOHF589bVxbOfEEG2JT79CNUw | 是何年,引用日期2012-11-21] </ref> --作者== [[李耳]](约前580年—前500年之后)(诞辰:西周末年庚辰二月十五日卯时),[[字伯阳]],又称[[老聃]],后人称其为“[[老子]]”。汉族,[[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今河南鹿邑县人)。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 --出处== 《宠辱若惊》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十三章。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即李耳,河南鹿邑人)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道德经》到了公元前206年-公元200年,被奉为道教经典,所以有学者认为《道德经》被分为八十一章有明显的道教的九九归一的思想,在内容的分割上未免牵强。但道德经前三十七章讲道,后四十四章言德,简单说来,道是体,德是用,二者不能等同。至清代魏源首次破此惯例而分《道德经》为六十八章,相对保持了每章的完整性。 --最新研究== 苏州大学[[徐山]]在论文《<老子>“宠辱若惊”辨正》中认为: 《老子》第十三章“宠辱若惊”一句误读至今,主要原因是不明第十二章章末的“故去彼取此”的文脉走向特点,原本第十二章和第十三章相连的文脉在通行本《老子》的分章中被割裂。“宠辱若惊”一句应理解为:(圣人要采取)看重屈辱(的态度),就像(圣人看重对人们的贪欲追求)感到心惊(那样)。 在第十三章“宠辱若惊”等含有比喻义“若”的句型中,“若”前面的部分为老子提出的和众人价值观不同的观点,而“若”后面的部分则是以常人易懂的事理作喻。通观第十三章,其章旨为老子论述了圣人应“宠辱”“贵大患”“贵以身为天下”。 [<ref>[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10294990/39ecRtPW4Bv9lrgGQEy0j3Bks0sWjPbj7vgr-KoKpaTBZ9KlYd3LDG8NMVTR0m4b_ygkciVFCnlr6pHH6Wzi5VEiQn2i0j4a4dyn_eltia3h7zi-ThrR70LNcCxARz7g3hr35YuY47zX1Up6zg8 | 光明网.2017-3-25,引用日期2017-11-13] </ref> -<ref>[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10294990/46c9MPExenAe-4n0WbIeZSytlPmKVYk49wdUoWGoiX4kvquKxe2h6QEbVwKWoRCnONRnW4aZyust5iwwBxtfaBlJCTg | 腾讯网.2017-4-1,引用日期2017-11-13] </ref> ] ==视频== {{#iDisplay:g09701ptcsg | 560 | 390 | qq }} ==参考资料== categorg:+230 [[Category:230 道教總論]]
返回「
宠辱若惊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