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29.25.184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小麂 的原始碼
←
小麂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808000" align= center|'''<big>小麂</big> ''' |- | [[File:小麂.jpg|缩略图|居中|'''小麂'''[http://www.kedo.gov.cn/upload/resources/image/2015/12/24/111252.jpg 原图链接][http://ask.kedo.gov.cn/c/2015-12-23/826762.shtml 原图链接]]] |- | align= light| 中文学名: 小麂</br> 拉丁学名:Muntiacus reevesi</br> 别 称:山吠鹿,犬麂,角麂,黄麂,黄猄,山羌 </br> 界: 动物界 </br> 门:脊索动物门 </br> 亚 门:脊椎动物亚门 </br> 纲:哺乳纲 </br> 亚 纲:真兽亚纲</br> 目:偶蹄目 </br> 亚 目:反刍亚目 </br> 科:鹿科 </br> 亚 科:麂亚科 </br> 属:鹿属 </br> 种: 小麂 </br> 亚 种: 3亚种 </br> 命名者及年代: Ogilby, 1839 </br> 英文名称: Chinese Muntjak </br> 英文名称: Formosan Reeves' Muntjac </br> 英文名称: Reeve’s Muntjac </br> 英文名称: Reeves's Muntjac </br> 保护级别: 国家“三有”野生保护动物</br> |} '''小麂'''<ref>[http://www.bbsylb.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557 小麂],鱼鳞病论坛,2019-1-25</ref>(Xiao Ji)(学名:Muntiacus reevesi)是一种[[小型的鹿科动物]],栖息在稠密灌丛中。小麂头部为鲜棕色,体毛呈棕褐色,颈背部较深,呈暗褐色,腹面从前胸至肛门周围均为白色。幼兽体毛上具有斑点。取食多种灌木和草本植物的枝叶、幼芽,也吃花和果实。喜独居或雌雄同栖。营昼夜活动。主食野果、青草和嫩叶,也常到村旁地角盗食蔬菜或其它农作物。受惊时常发出短促宏亮的吠叫声。7-8月龄性成熟,全年繁殖,每胎多产一仔。主要分布于中国的亚热带地区。 == 外形特征 == 小麂是麂类中体形[[最小]]的一种,身高约[[43-52]]厘米,体长[[70~87]]厘米,体重9~18千克,尾巴较长,为12厘米。脸部较短而宽,额腺短而平行。在颈背中央有一条黑线。雄者具角,但角叉短小,角尖向内向下弯曲。眶下腺大,呈弯月形的裂缝,其后端向后弯曲的浅沟直至眼窝的前缘,其相对的另一端稍向脸部前方的中部略呈“[[s]]”形,弯向裂缝的中部。弯月形的裂缝中部深度较两端浅。 小麂的头骨短而宽,约小于赤麂的[[三分之一]],泪窝极大,甚至超过眼窝,占有泪骨的大部分,而使泪骨仅余狭窄上缘。额骨与鼻骨之间不相连为颚骨上端狡小舌状突所隔。角一般不具基突,如有也很不显著。小麂的牙齿结构与赤麂相似,[[成年的雄兽]]上犬齿相当发达,形成[[獠牙]];下颌门齿和犬齿均集中在颌骨前端,故与前臼齿形成一个齿间隙。 小麂的个体[[毛色变异较大]]。由[[栗色]]以至[[暗栗色]],腰部毛不其黑尖,而是[[鲜栗色]],其后部黑色毛尖相当长。身体两侧较[[暗黑]],脚为[[黑棕色]]、面颊暗棕色,喉部发白略呈淡栗黄色,颈背黑线或不明显,或向后伸延至颈背一半,颜色渐淡以至于完全和颈背的暗栗色融合在一起而难以区分。雌兽前额毛色为暗棕,耳背呈黑色。雄兽的前额为鲜艳的橙栗色,耳背呈暗棕色。 小麂的[[冬毛]]通常较夏毛[[稍黑]],夏毛通常为淡栗红色,且混杂有灰黄色的斑点。吻至角的基部暗棕色,从眶下腺直至角的分叉地方每侧各有一条黑色宽纹。吻侧、面部、颈背和黑色宽纹之间以及耳的基部和耳廓的外侧,毛色鲜栗色。耳背的上缘暗棕,其内部有长的白毛。体背和四肢上部近于暗栗色,四肢下部为黑棕色,在蹄的附近毛色暗黑色,是与赤麂在同样部位的白色显然不同。胸、腹部、后肢的内侧、臀部边缘及尾的腹面白色。尾的背面和臀部边缘均有一条鲜艳的橙栗色的窄线。 == 小麂与赤麂的分别 == 许多人会将小麂与[[赤麂]]混淆,甚至误将两者视为同一种动物,但其实不然。事实上小麂和赤麂是不同品种,两者外形很相似,[[小麂身形较小]],肤色由[[黄色至棕色]]都有;[[赤麂身形较庞大]],一般呈[[红棕色]]。在2006年香港渔护署做大型普查,才发现在港的所谓“小麂”,全部是赤麂,不过现时在《野生动物保护条例》之内,受保护野生动物一项上仍写小麂,而非赤麂<ref>[http://www.xzwyu.com/article-14836-1.html 小麂与赤麂的分别],哺乳纲 行者物语网,2015-1-10</ref>。 == 生活习性 == 小麂的活动规律和赤麂相似,是[[昼间]]活动的动物,同时也以晨曦和傍晚的活动最为频繁,故在这段时间里呼声较多,其叫声虽似[[犬吠]],但音调较高。 小麂觅食活动时非常谨慎,通常很慢的潜行。它取食多种灌木、树木和草本植物的[[枝叶、嫩叶、幼芽,也吃花和果实]]。 == 栖身环境 == 小麂栖息在小丘陵、小山的低谷或森林边缘的[[灌丛、杂草丛]]中。性很怯懦,且孤癖,营单独生活,很少结群,其活动范围小,经常游荡于其栖处附近,常出没在森林四周或粗长的草丛周围,很少远离其栖息地。它较为[[胆小]],听觉[[敏锐]],略有微小声音即足以惊动它,使敌害难以接近,受惊时,猛撞进高草丛或繁茂的森林中,能巧妙地隐蔽自己而得到保护,凭着它轻捷行动及灵活的躯干和敏捷的听觉器官,虽则它没有强有力斗争工具,却能巧妙地逃避敌害<ref>[http://www.xzwyu.com/article-14836-1.html 小麂的栖身环境],哺乳纲 行者物语网,2015-1-10</ref>。 == 繁殖方式 == 小麂'''雌性'''大约[[五个月]]才性成熟,开始排卵,排卵间隔约14天,每胎生[[一只]],怀孕期7至8个月,生产后3至4天便可再受孕,不受哺乳影响,因此它们全年均可连续繁殖。雌性怀孕会形成约七至八个月的集体大量怀孕周期,小麂多数同期出生,与一般草食性动物的年周期繁殖不同。雄兽九个月达到性成熟,在换角期间雄兽仍具制造精子的生殖力,不同于一般鹿科动物。 小麂'''雄性'''在[[9个月]]才性成熟,不像一些鹿科于换角期间,雄性仍具制造精子的生殖力<ref>[http://www.xzwyu.com/article-14836-1.html 小麂的繁殖],哺乳纲 行者物语网,2015-1-10</ref>。 == 分布范围 == 小麂主要分布于[[中国长江以南各省]],指名亚种分布于安徽、河南、陕西、甘肃、四川、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湖南、江西、湖北、贵卅、云南;台湾亚种分布于[[台湾]]省;江口亚种分布于贵州梵净山。 == 亚种分化 == {| class="wikitable" style="width:100%;" |- style="background:cornflowerblue; color:white; text-align:center;" | '''序号''' || '''中文名称''' || '''学名''' |- | 1 || 小麂江口亚种 || Muntiacus reevesi jiangkouensis |- | 2 || 小麂台湾亚种(台湾山羌) || Muntiacus reevesi micrurus |- | 3 || [[小麂指名亚种]] || Muntiacus reevesi reevesi |- |} == 保护级别 == 野生小麂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ref>[http://www.forestry.gov.cn/main/3954/content-959027.html 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党政机关,2017-03-15</ref>。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08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 ver 3.1——低危(LC)。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China Key List —Ⅲ级。 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评估级别为[[近危]](NT)。 == 视频 == 受伤小麂蜗居村民家,爱吃泡面爱看电视! <center> {{#iDisplay:qq.com/x/page/v0950rk7tu6 |640|380|qq}} </center> <center> {{#ev:youku|XNDU4NTc5MTI4OA|640|inline|小麂腿部受轻伤,岚皋县森林公安救治后放生 |frame}} </center> == 参考资料 == [[Category:380 動物學總論]] [[Category:388 半索動物門;脊索動物門]]
返回「
小麂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