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191.111.40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尼布楚條約 的原始碼
←
尼布楚條約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尼布楚條約'''<br><img src="https://i.guancha.cn/bbs/2019/10/31/20191031165909439.jpg?imageView2/2/w/500/format/jp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user.guancha.cn/main/content?id=192596 圖片來自guancha]</small> |} 《'''尼布楚條約'''》,俄方称《'''涅尔琴斯克条约'''》(Нерчинский договор),是[[清朝]]和[[俄罗斯沙皇国|俄國]]于1689年签订的第一份边界[[條約]],也是中國歷史上首次在國際法的精神下簽訂的一份條約。簽訂條約的結果使大清與俄羅斯分據了廣大土地,並一度阻止了俄羅斯的東擴。 《尼布楚條約》是最早明確使用「中國」一詞來指代大清的條約,國體意義上的「中國」首次正式出現於具有現代外交條約文件上。條約中的「中國」指[[蒙古地區]]和[[中國東北]]在內的整個大清。在當年中俄兩國的談判過程中,在尼布楚談判中,國際法的一些原則得到了某種程度的尊重和應用,對此有研究認為,《尼布楚條約》的談判是國際法輸入到中國的首次,但是此條約是否依照國際法原則,在學界尚有爭議。 該条约的权威版本为[[拉丁文]]版本,另有[[俄文]]和[[满文]]<ref>[https://www.storm.mg/lifestyle/1001317?page=1 满文],storm</ref> 译本,但这些版本相差甚远。两个世纪以来未有正式的[[漢語|汉文]]文本。 《尼布楚條約》在1858年5月28日(清[[咸豐]]八年四月十六日)失效,取而代之的是《[[璦琿條約]]》。 == 簽定條約 == 兩國在雅克薩地區發生[[雅克萨战役|軍事衝突]]後于1689年9月7日(康熙二十八年七月二十四日),俄罗斯全权代表陆军大将[[费岳多|费奥多尔·戈洛温]]伯爵和清政府全权代表领侍卫内大臣[[索额图]]、国舅[[佟国纲]]在[[尼布楚]](现俄罗斯[[涅尔琴斯克]])签定边界条约。 ===參與者=== * 俄国代表[[费岳多|费奥多尔·戈洛温]]伯爵,[[波兰]]翻译[[Andrei Belobotski]]等。 * 清方代表[[索额图]]、[[佟国纲]],[[耶稣会士]][[葡萄牙人]][[徐日升]]和[[法國人]][[張誠 (傳教士)|张诚]]等。 ===條約内容=== # 从[[黑龙江]]支流[[格尔必齐河]]到[[外兴安岭]]直到海,岭南属于中國,岭北属于俄罗斯。西以[[额尔古纳河]]为界,南属中國,北属俄国,额尔古纳河南岸之黑里勒克河口诸房舍,应悉迁移于北岸; # 雅克萨地方属于中國,拆毁雅克萨城,俄人迁回俄境。两国猎户人等不得擅自越境,否则捕拿问罪。十数人以上集体越境须报闻两国皇帝,依罪处以死刑; # 此约订定以前所有一切事情,永作罢论。自两国永好已定之日起,嗣后有逃亡者,各不收纳,并应械系遣还。 # 双方在对方国家的侨民“悉听如旧”。 # 两国人持有[[往来文票]](护照)者,允许其边境贸易; # 和好已定,两国永敦睦谊,自来边境一切争执永予废除,倘各严守约章,争端无自而起。 ==意義== 根據條約,令俄國在百多年內失去了争夺[[黑龙江]]中下游广大地区(主要是[[外满洲]])的机会,但與清朝建立了貿易關係。條約以[[外興安嶺]]和[[額爾古納河]]為界劃分两国边界,但沒有確定[[外興安嶺]]和[[烏第河]]之間地區的歸屬。 ===最早的國際法條約之一=== 中俄谈判双方的人员组成具有國際性,俄方有[[俄罗斯人]]、[[哥萨克人]]、[[蒙古族|蒙古人]]和[[波兰人]],中方则有[[满人]]、蒙古人、[[汉人]]及欧洲传教士,從世界史角度看,《尼布楚條約》算是最早的具有現代條約水準的條約之一,條約文本經由耶穌會士傳到歐洲。中俄兩方的談判過程頗為艱鉅,雙方時常強硬,也都有妥協,但所依據的談判精神,是當時在歐洲才出現不久的國際法原則,而兩名耶穌會士對此起予關鍵作用。 ===對“中國”一詞的重塑=== 「中國」一詞古已有之,該詞在文獻上最早起源於[[西周]][[周武王|武王]]時期,或指一國的都城京師,或指處於一國中土的位置,也可泛指整個西周王朝統治的疆域而衍生華夷之別。以後因年代久遠,記載互異,含義演變更大。從中國歷史文獻中,「中國」這一稱謂大抵可以分辨出多種不同的含意,可指京師、帝王都城之地、代表中原文化的諸夏(周代王室所分封的諸國)列国全境的称呼、如春秋[[齊國|齊]]、[[宋國|宋]]地。以上「中國」詞義,基本上指[[地理]]、[[政治]]和[[文化]]意義。汉代起则将天子统治地区皆称为“中国”<ref>《漢書·溝洫志》:「中國川原以百數,莫著於四瀆,而河為宗。」即指代国家。此外,又有強調政權繼承的含義,如[[三國]]時繼承正統的[[曹魏|魏]],以及明太祖賜日本國書中有:「朕本中國之舊家,恥前王辱」。但也有異地外族相對辨認之用,如描述安息人為:「其俗人長大平正,似中國人而胡服」,描述新羅人為:「其言語名物,有似中國人」。現代國體意義上的「中國」,直至1689年9月7日《中俄尼布楚界約》簽訂後才首次正式出現在國際法條約文件上。 《尼布楚條約》是中國第一次與歐洲國家按照國際法原則、以對等方式談判達成的平等條約,該條約也被指是最早明確使用「中國」一詞來指代大清的國際法文件。條約中的「中國」指[[蒙古地區]]和[[中國東北]]在內的整個清帝國。 == 背景 == 从16世紀後期[[沙皇]][[伊凡四世|伊凡雷帝]]年代开始开始对[[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區[[殖民]]。1636年[[俄国人]]到达[[鄂霍次克海]],征服了西伯利亚全境。这个地区成为了俄国人的[[殖民地]]。 当俄国的势力接近中国时便发生了军事冲突。1652年([[顺治]]九年)俄國人东入[[黑龙江]],“驻防[[宁古塔]](今[[黑龙江省]][[海林县]])[[章京]][[海色]]率所部击之,战於[[乌扎拉村]]”。这是中俄之间第一场战斗。1657年沙俄派正规军在[[尼布楚河]]与[[石勒喀河]]合流处建立了[[雅克萨]]城与[[尼布楚]]城。之后中俄之间发生多次外交和军事上的冲突。1685年[[康熙帝]]於平定[[三藩之乱]]後派将军[[彭春]]於5月22日从[[瑷珲]]起兵5,000人,5月25日攻入雅克萨,雅克薩督軍托爾布津在受降儀式上發誓不再返回雅克薩,在清军撤军後背棄誓言卷土重来,1686年清军再攻雅克萨并围城10個月。1689年9月7日([[康熙]]二十八年七月二十四日)《尼布楚条约》正式签字,中俄雙方達成和議,俄軍撤出雅克薩,拆毀雅克薩城。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590 軍事總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尼布楚條約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