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9.237.231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山地大猩猩 的原始碼
←
山地大猩猩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山地大猩猩026.jpg | thumb | 300px | 山地大猩猩 <br> [https://www.ettoday.net/news/20150814/548621.htm 原圖鏈接] ]] '''山地大猩猩''' <ref>{{cite web|url=https://baike.baidu.com/item/%E5%B1%B1%E5%9C%B0%E5%A4%A7%E7%8C%A9%E7%8C%A9|title=山地大猩猩|date=2008-06-09|work=百度百科}}</ref> 是一种濒临灭绝的珍稀动物,目前全球仅有880只。分布于非洲维龙加山脉。那里为这种“温和的巨人”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和丰富的食物来源,使这种在别处已不多见的动物能在这里繁衍生息。山地大猩猩由于它粗鲁的面孔和巨大的身材看起来十分怕人。但实际上,它们是非常平和的草食性动物。山地大猩猩大部分时间都在非洲森林里闲逛、嚼枝叶或睡觉。2018年11月14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简称IUCN红色名录)更新发布,山地大猩猩(Mountain Gorilla)从"极危"降级到了"濒危",主要归功于反盗猎和清山巡套等因素。 ==基本信息== *中文学名:山地大猩猩<br> *拉丁学名:Gorilla beringei beringei<br> *界:动物界<br> *门:脊索动物门Chordata<br> *亚门:脊椎动物亚门<br> *纲:哺乳纲<br> *亚纲:真兽亚纲<br> *目:灵长目<br> *亚目:类人猿亚目<br> *科:人科<br> *属:大猩猩属<br> *种:东部大猩猩<br> *亚种:山地大猩猩<br> ==简介== 山地大猩猩(Gorilla beringei beringei)是东部大猩猩两个亚种之一。它们分类两群:一群在中非维龙加山脉的四个国家公园,包括乌干达西南的[[姆加新加大猩猩国家公园]]、卢旺达西北的[[维龙加火山公园]]、刚果民主共和国东部的[[维龙加国家公园]]及[[卡胡兹别加国家公园]]。另一群则在乌干达的布温迪森林,有指它们是属于第三个东部大猩猩亚种,但却没有正式描述。2013年的数据显示,山地大猩猩世界上仅存几百只,是极度濒危的物种之一。 温和的山地大猩猩体形大、毛长,属于稀有物种,大部分生活在[[乌干达]]、[[刚果]](金)和[[卢旺达]]三国交界地带。 ==体貌特征== 山地大猩猩的毛较其他大猩猩长及黑,故它们可以生活在高海拔及较冷的地方。它们较多生活在陆地上,双脚较似人类的脚。学者可以从鼻子来分辨个别的山地大猩猩,故此从鼻子的相片及描绘来进行监察。山地大猩猩是高度两性异形的,雄性可以比雌性重两倍左右。成年雄性的头颅骨有更大的矢状嵴及枕骨嵴,故头颅骨更接近圆锥体。这些嵴连接强壮的颚骨肌肉。成年雌性亦有这些嵴,但却没有雄性的那么显著。雄性在达至性成熟时,背部会长出一束灰色或银色的毛。背部的毛比身体其他的毛较短,手臂上的毛亦特别的长。雄性站立时可达1.5-1.8米,双手伸展达2.25米。现存野生个体一般个体重100-180公斤。山地大猩猩主要是陆地及四足的动物。它们会攀上树上掷水果,可以双足行走达6米远。它像其他的大猩猩般,双手较双脚长。它们是指背行走的,以手指背(而非手掌)来支撑身体。所有的山地大猩猩以B型为主、有少量A型。 ==生活习惯== '''栖息环境'''<br> 山地大猩猩栖息在维龙加山脉的艾伯丁裂谷山地森林,分布在海拔2225-4267米。大部份在[[卡里辛比山]]、[[米凯诺山]]及[[Visoke火山]]等休眠火山的斜坡上。在这些山脚的树林非常繁盛,越高则越稀少,而山地大猩猩所住的森林较多云、迷雾及寒冷。 '''活动规律'''<br> 山地大猩猩是白天活动的动物,约在每天上午6时至下午6时。由于需要大量的食物,它们大部份时间都是在吃东西。它们在早上吃东西,接近中午时则休息,下午会再吃东西,晚上则会休息。每一只山地大猩猩每晚都会在睡觉的地方筑巢,只有幼猩猩会与母亲同睡。除非当日非常的冻或阴暗,否则在日出时它们会离开睡觉的巢。 '''饮食习性'''<br> 山地大猩猩主要是草食性的,包括142种植物的树叶、树枝及树干,占总食物的85.8%。它亦吃树皮(占6.9%)、树根(占3.3%)、花(2.3%)及生果(1.7%),也会吃细小的无脊椎动物(0.1%)。成年雄性每日可以吃34公斤的植物,而雌性则可以吃18公斤。山地大猩猩的家庭范围受食物影响,一般包括几个植物区。乔治·夏勒(George Schaller)发现有10个不同的区域,包括位于海拔2225-2804米的竹林区、2804-3353米的哈吉尼亚林区、及3444-4267米的大千里光林区。山地大猩猩大部份时间都会在哈吉尼亚林区中。当竹林每年有嫩枝生长时,它们都会花几个月在那里,并会攀上亚高山带吃千里光树的软心。 '''繁育后代'''<br> 新生的山地大猩猩重约1.8公斤。出生后首几个月猩猩婴儿须由母亲照顾,并会骑在母亲的背上。在最初的阶段,母猩猩差不多无时无刻会保护猩猩婴儿。猩猩婴儿在约4-5个月开始行走,4-6个月会自己吃植物。在8个月可以吃固体食物。到了3岁会断奶,但幼猩猩仍会待在母亲身边多1年。 3岁以下的山地大猩猩属于猩猩婴儿,而3-6岁的则为幼猩猩,6-8岁则为亚成体。8岁以下的雄性山地大猩猩并未达至性成熟,背部的毛仍然是黑色的。达至性成熟时,它们会长出大的犬齿及背部的银毛。雌性在7-8岁会排卵,在10-12岁会产下第一胎。雄性一般在15岁前不会进行交配。山地大猩猩没有交配的季节,雌性一般会主动要求交配。月经约为28日,受孕时间为1-3日,在产后3-5年会停止排卵。妊娠期为8.5个月。雌性每6-8年只会诞下一胎,而40年的寿命中只有2-6个孩子。一头雄性会与3-4头雌性交配,以提高生殖率,在超过50岁的寿命中可以有10-20个孩子。 ==常见行为== '''威慑侵略'''<br> 在稳定的山地大猩猩族群中很少有严重的侵略,但当两个族群相遇时,两头雄性领袖有时会打斗起来,以犬齿咬伤对方,直至另一方死亡为止。故此,很多时纠纷都在展示威吓前就得到解决。它们的威吓仪式是非常独有的:逐渐加快的叫嚣;象征性地吃东西;双脚站立;抛掷植物;以双拳捶胸;单脚踢;双足或四足向两侧走动;撕开植物;最后以手掌大力的捶地。 '''交际联谊'''<br> 族群在正午休息时间是建立关系的重要时段。它们会彼此整理,避免毛发积有污物及寄生虫。母亲会经常替子女整理。幼猩猩会经常嬉戏,较成年的更多时间在树上。嬉戏可以帮助它们学习在族群内的沟通及举止。活动包括有摔角、追逐及翻筋斗。雄性及雌性会容许幼猩猩嬉戏,甚至会参与当中。 '''发声传讯'''<br> 已发现了山地大猩猩25种不同的发声,大部份都是用于族群在密林的沟通。当迁移时,最多会听见咕噜声及吼叫声,以指示个别的位置。这些声音亦会用于纪律上。尖叫及咆哮是警告讯号,一般都是领袖发出的。深及隆隆的打嗝声即是满足的表现,往往在吃饱后及休息时听到。这些都是族群最普遍的声音。 '''天生恐惧'''<br> 山地大猩猩天生惧怕某些爬行动物,但原因不明。猩猩婴儿天生会追踪任何会行动的物体,但会逃避变色龙及毛虫。山地大猩猩怕水,只会在不会弄湿的情况下过河。 ==组织结构== '''族群构成'''<br> 山地大猩猩生活在非洲中部很小的一块地区内,过着高度群居的生活,每群由一个被称为“银背”的成年雄性大猩猩领导。每一群里都有好几只雌猩猩和它们的孩子,“银背”带领大家寻找食物,并找地方让大家晚上休息,它们折弯树枝来搭窝睡觉。“银背”用叫喊、捶胸这样的吓唬方式赶走其他雄性大猩猩。雄性与雌性关系紧密且稳定,雌性之间的关系则相对地疏离。它们并非以地域为分界,成年雄性会保护自己的族人而非疆界。在维龙加山脉的山地大猩猩中,领袖一般任期为4.7年。山地大猩猩的族群有61%是由一只成年雄性及一些雌性所组成,另外36%的有多于一只成年雄性。其他的则是孤立的雄性或全是雄性的族群,这些族群中大部分是一只成熟雄性及一些幼雄性。族群可由5-30只组成,一般会有10只。一个典型的族群会包括一只成年雄性领袖、一或两只幼猩猩作为哨兵、3至4只性成熟的雌性、另外还有几名猩猩婴儿。 '''族群转移'''<br> 大部份雄性及60%的雌性会离开它们的族群。雄性在11岁时会离开,过程会很缓慢。它们会渐渐地住在族群的边缘,直至完全离开。它们可能会独自行动或在全雄性的族群中生活2-5年,直至它们能吸引其他雌性成立一个新的族群。 雌性一般会在8岁时离开,会直接加入另一个族群,或会与独立的雄性成立新的族群。雌性很多时会转换族群几次,直至能与某一雄性定居。 '''族群权力'''<br> 雄性领袖一般会确定族群的行动,引领它们到有食物的地方。它亦会调解族群内的纠纷,保护它们免受外来的侵袭。它在休息时是族群注意的中心,幼猩猩会留在它身边休息,或与它嬉戏。若果有母亲离开族群,它就会照顾被抛弃的子女,甚至让它们睡自己的巢。有经验的雄性可以破坏捕猎者的陷阱。当雄性领袖死亡或被杀,这个族群会被严重的破坏。除非已有继承者,否则族群会分裂或是被另一头没有关系的雄性完全的支配。当新的领袖出现后,它可能会杀死前领袖所有的猩猩婴儿。这种杀死婴儿的行为是一种有效的生殖策略,因为新的雌性可以有能力照顾新领袖的婴儿。 ==研究动态== 1902年,军官罗伯特·波里吉(Robert von Beringe)在确立德属东非的边界时开枪射了两头山地大猩猩。其中一头康复后被送往柏林的动物学博物馆。后来发现这是大猩猩的新物种,于是以波里吉来命名山地大猩猩的学名。1925年,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阿克利(Carl Akeley)为了研究山地大猩猩,说服了比利时的阿尔贝一世设立了维龙加国家公园保护维龙加山脉的山地大猩猩。1959年,乔治·夏勒(George Schaller)展开了20个月对山地大猩猩的观察,纪录了很多它们的社群关系及生态。1967年,随着夏勒、黛安·弗西(Dian Fossey)为期13年的研究,完成了首次准确的统计,确立了对山地大猩猩的保育方法。2007年,统计发现在乌干达布温迪森林的山地大猩猩数量自2002年上升了6%。 ==濒危现状== 2003年的研究发现,自1989年以来,山地大猩猩的数量上升了17%。维龙加山脉的30个社群共有380头山地大猩猩,而布温迪森林的则约有320头。但是山地大猩猩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仍是处于极危情况。由于失去栖息地、捕猎、人类疾病及战争,它们正面临灭绝的高度危险。2007年9月3日发生劳伦特·恩孔达及刚果军队之间的冲突,令处于刚果处的山地大猩猩失去保护而面临威胁。2008年美国网站《生活科学》评出山地大猩猩为全球十大最濒危的稀有动物物种之一。2018年11月14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简称IUCN红色名录)更新发布,山地大猩猩(Mountain Gorilla)从"极危"降级到了"濒危",主要归功于反盗猎和清山巡套等因素。 '''遭到猎杀'''<br> 山地大猩猩一般不会因为作为丛林肉而被杀,但它们往往被对付其他动物的陷阱所杀死。收藏家喜欢收藏它们的头、手掌及脚掌。猩猩婴儿被卖给动物园、研究人员及饲养者。诱拐猩猩婴儿一般会牵涉杀死一头雄性。在政治不稳的地区中,亦会有猎杀山地大猩猩作为食物。大部份非洲的大猩猩都面对这类危险,因为当地有很多自动武器及法治不稳的情况。 '''失去森林'''<br> 山地大猩猩所居住的森林被人类发展所包围。人类对土地、食物及木材的需求侵犯了它们的栖息地。砍伐树林将限制了它们的活动地区。一些族群因吃农作物而被杀。 '''感染疾病'''<br> 人类与大猩猩在基因上相似,而山地大猩猩亦会感染人类的疾病。但是山地大猩猩没有免疫力对抗这些疾病,感染可以造成严重的影响。出没游客地区的族群有较高风险。 '''战争波及'''<br> 中非内战及衰败国家,并尤其是在刚果民主共和国的贪污及麦麦民兵,令山地大猩猩的保育工作受到影响。 ==保育措施== 对于山地大猩猩的保育,可以有不同程度的工作,包括由本地至国际,涉及保护及法案:<br> 主动保育:包括在野外地区巡逻及破坏猎杀的工具及武器,确实执行法案,统计生育,并保护有限的栖息地。<br> 理论保育:为鼓励旅游业改善道路围绕山脉,让旅客从边界处观看山地大猩猩。<br> 社区保育:提供教育、保存保护区,鼓励当地人承担保护的责任。<br> ==視訊== {{#evu: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9-Mgud2wus |alignment=center |dimensions=480 |container=frame |description=非洲山地大猩猩數量稀少 列極度瀕危 20191029 公視晚間新聞}}<br>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380 動物學總論]] [[Category:388 半索動物門;脊索動物門]]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Cite web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Configur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Date valid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Whitelist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山地大猩猩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