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5.169.122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岔道城 的原始碼
←
岔道城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岔道城'''<br><img src="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70907/44a7d434d7784b4aa584e759d39711e7.jpe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www.sohu.com/a/190258026_99950254 圖片來自sohu]</small> |} '''岔道城''',位于[[北京市]][[延庆区]][[八达岭镇]]岔道村,是[[明朝]]建设的城塞,现存遗址。<ref name=nfw>{{Cite web |url=http://www.southcn.com/law/fzzt/fgsjk/200510140357.htm |title=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本市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和对已公布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勘误的通知,南方网,2005年10月14日 |accessdate=2014年1月7日 |archive-date=2015年2月5日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50205152746/http://www.southcn.com/law/fzzt/fgsjk/200510140357.htm |dead-url=no }}</ref> ==建筑== 岔道城是北京通往西北的军事据点和驿站。岔道城紧邻[[八达岭长城]],如今保存尚好。 岔道城依北山偏东南方向的山势兴建,平面为不规则长方形,东西长约135丈(449米),南北宽约56丈(185米)。该城设有东、西城门(原来带有瓮城);北山的边墙及墩台代替了城墙;南城墙上设有敌楼。西、东城门的“岔西雄关”与“岔东雄关”门额,均带有“[[万历]]三年”(1575年)题款。岔道城墙高约 2.6丈(8.5米),由青砖、石条、灰浆、夯土砌筑。城墙顶部墁砖,内低外高。排水槽朝向城内,不给来敌抛绳攀墙的机会,并且可以缓解北方少雨时的旱情。 如今,岔道城南城墙主体尚存,但是垛口、敌楼、箭孔已经全部无存,东、西城门重修了部分外墙、垛口、箭孔,城门洞的石条地面以及城门外的石板桥凸凹不平。西门内大街北侧有新修复的关帝庙、城隍庙。庙内有戏楼。城内还有客栈、驿站、三关庙、衙署、清真寺遗址,以及数棵古槐。 ==历史== 元朝灭亡后,[[蒙古]]军队退回大漠。[[瓦剌]]、[[鞑靼]]骑兵先后从八达岭口、[[白羊口]]、[[古北口]]等[[长城]]各口隘南下,杀人劫物,严重威胁京师安全。明朝初期,为了防范蒙古骑兵侵袭,沿塞外夯筑了不少土堡,派军队守卫,发现敌情时便点燃柴草或狼烟通报消息。长城以北的村庄名称中许多都带“堡”字,可能便和村庄附近的土堡有关。明朝朝廷在财政充盈后,又将各自独立的土堡连接形成土石结构的边墙,绵延百余里。边墙依山势而建。边墙、长城、墩台、烽火台及其他边关构成了防御体系。<ref name=zgw>{{Cite web |url=http://www.china.com.cn/aboutchina/txt/2008-12/08/content_16912783.htm |title=“岔道秋风” 看岔道城遗址,中国网,2008-12-08 |accessdate=2014-01-07 |archive-date=2014-01-07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0107053837/http://www.china.com.cn/aboutchina/txt/2008-12/08/content_16912783.htm |dead-url=no }}</ref> 八达岭关城西北的岔道处原来有一座土石结构的堡城,相传是[[汉朝]]建造。明朝[[嘉靖]]三十年(1551年),朝廷采纳大臣[[王士翘]]提出的加强边关军备的建议,重修岔道屯堡。[[隆庆]]五年(1571年),又对岔道屯堡进行加固,并在城墙外包砌青砖,形成了岔道城。从裸露的墙体可判定,岔道城不是一次性建成,而确实是经历了土堡、土石堡时期。长城守军驻扎在岔道城,所以该城又称为“兵城”。当时,岔道城内设有守备衙署,守备统领着三名把总,率兵788人。 过去,岔道城在北京西北名声很大,不仅因其为[[延庆八景]]中的“岔道秋风”,也是因为其曾经是北京城通往大漠的隘口及驿站。《居庸志略》载:“[[八达岭]]为居庸之禁扼,岔道又为八达岭之藩篱”。岔道城是[[居庸关]]及八达岭的军事前哨。古人评论称:“守岔道,所以守八达岭;守八达岭所以守居庸关;守居庸关所以守京师。”[[明朝]]末年,[[李自成]]起义军曾经三天未能攻下岔道城,不得不绕道[[石峡关]]攻入居庸关,进而攻占北京城。 昌平西北部的南口村旧称[[南口城]],是个边塞关口,没有百姓居住。自南口至八达岭关城([[元朝]]时称“北口”),有条狭长的山沟,因为南北关口而称为“关沟”。关沟全长40里,是[[太行山]]余脉与[[燕山山脉]]的分界线。关沟内壑险山高,林密草深,沟底的小路崎岖而不通马车,行人一天才可走完全程。南口城和岔道城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也是关沟南北两端的商人云集之处。岔道是从主路上分出的岔路。关沟北口有三条岔路,分别通往[[宣化]]、[[延庆区|延庆]]、[[永宁镇 (延庆县)|永宁]]。 1644年清军入[[山海关]]后,满蒙和睦,此地不再有战争。退役的军人就地转成民户,以种田为业,兵城演变为村庄,即如今的岔道村。如今,岔道城内外的二百多户人家同属岔道村,部分村民是当年驻守岔道城的军人的后裔。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 200 宗教類]]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Cite web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Configur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Date valid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Whitelist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岔道城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