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37.165.9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岱庙 的原始碼
←
岱庙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E6E8FA" align= center| '''<big>岱庙</big> ''' |- | [[File:岱庙.jpg|300px|缩略图|居中|[https://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71024/6d7613cad75f47c083bbd5aa25f4e59f.jpeg 原图链接][https://www.sohu.com/a/199839393_99968459 来自 搜狐网 的图片]]] |- | style="background: #C0C0C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中文名称''' : 岱庙 '''外文名称''' : DaiTemple '''地理位置''' : 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东岳大街 '''著名景点''' : 遥参亭、天贶殿、鼓楼等<br> 所属国家中国文物级别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岱庙'''位于[[泰山]]南麓泰城中部,又名东岳庙、泰岳庙、岱岳庙,俗称泰庙,主祀“东岳泰山之神”,也是古代帝王来泰山封禅告祭时居住和举行大典的地方。 岱庙是泰山[[文物]]最集中的地方。这里保存了琳琅满目的历代帝王祭祀泰山神的祭器、供品、工艺品,也有闪烁着华夏文明光华的泰山[[出土文物]]和革命[[历史文物]],并保存了大量的泰山典籍和道经。更为珍贵的是还有184块历代碑刻和48块汉画像石,成为我国继[[西安]]、[[曲阜]]之后的第三座碑林。岱庙又是一座赏心悦目的古典园林。虬龙蟠旋的古柏,遮天蔽日的银杏,玲珑精美的盆景,争奇斗艳的花卉,又为古朴典雅的亭、台、楼、阁增添了万种风情的媚态。岱庙,一年四季景色如画,吸引了众多的中外游客。庄严、雄伟的岱庙,殿宇辉煌,文物荟萃。这里的每一处建筑都体现着[[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风采,每一件文物都反映了泰山的文明发展。漫步在这[[艺术]]的世界里,抬眼望到的,举手触到的都是民族的瑰宝,无不使观者动力容,令游人感慨。巍巍岱庙,是一座熔建筑、园林、雕刻、绘画和祖国传统于一体的[[古代艺术博物馆]]。 岱庙的主体建筑是天贶殿,为东岳大帝的神宫。庙内存有[[秦朝]][[李斯]]篆书的泰山刻石。岱庙与[[北京]][[故宫]]、[[山东]][[曲阜]]三孔、[[承德避暑山庄]]的外八庙,并称中国四大古建筑群。 岱庙是道教主流全真派圣地,[[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f>[http://www.china.com.cn/zhuanti2005/wwbhdw/txt/2006-11/08/content_7334515_4.htm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第三批)],中国网 2006-11-8</ref>。 ==历史沿革== 岱庙创建于[[汉代]],为泰山信仰的祖庭,有“秦即作畴”、“汉亦起宫”之载。汉武帝时期(前140年~前87年),汉廷于博县境内建泰山庙(又名岱宗庙,后世习称东岳庙,即今岱庙的前身)。武帝元封二年(前109年)四月,武帝巡东莱,过祀泰山。于泰山庙中植柏千株,夹庙之两阶,是为岱庙汉柏之由来。 后赵建武十三年(347年),后[[赵永贵]]侯张余向泰山庙献金马一匹,高二尺余,形制甚精,供奉于庙中神器库。 东魏兴和三年(541年),兖州刺史[[李仲璇]]重修岱岳祠,并“虔修岱像(泰山神像)”。此为岳庙设立泰山神像之始。 隋开皇十五年(595年),文帝行巡兖州,遂次岱岳祭天“饰神庙展宫悬于庭”。开皇二十年(600年)十二月,文帝下诏保护泰山等神造像,称:“五岳四镇,节宣云雨,利益兆人,故建庙立祀,以时恭敬。敢有毁坏偷盗岳镇海渎神形者,以不道论。” 唐武德七年(624年),唐廷立制:东岳泰山祭于兖州,年行一祭,以立春举行。武周时期(690年~705年),武则天命将岱岳庙(岱庙)由汉址升元观前(今岱宗坊西南)移建于今址。开元十三年(725年)十一月,玄宗封泰山,禅社首山。[[日本]]、新罗、大食等数十国皆遣使从封。礼成后诏封泰山神为天齐王,命拓修泰山庙。开元二十年(732年),泰山神进封王号后,其信仰较前更盛。天宝十一年(752年),朝廷遣朝议郎、行掖令孙惠仙诸人修整岱岳庙告成,立题名碑柱于庙庭。唐时,于岱岳庙植槐,今岱庙唐槐院古槐,传为唐植。唐代(618年~907年),随着泰山神影响的增大,各地渐有行祠(于泰山以外地域奉祀泰山神的庙宇)之建,元和之前,兖州、鱼台等县已有泰山府君祠,其他关内、河东各道亦多建有东岳庙宇。 宋太祖开宝三年(970年),遣太子右赞善大夫袁仁甫等重修岳渎祠庙,此为东岳庙入宋后首次重修。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七月,创建天贶殿。十月,诏封泰山神为“仁圣天齐王”。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六月,真宗诏翰林学士晁迥撰《[[大宋东岳天齐仁圣帝碑铭]]》,记加封泰山神帝号之事,立石于岳庙。宣和六年(1124年),宋徽宗嗣位后,屡降诏命,增葺岳庙,至是竣工,称“凡为殿、寝、堂、阁、门、亭、库、馆、楼、观、廊、庑,合八百一十有三楹。”诏翰林学士宇文粹中撰《[[宣和重修泰岳庙碑]]》。同期,民间报赛活动的频繁举行,泰山庙会逐渐形成,尤以三月二十八日之东岳庙会为盛。 [[金世宗]]大定十八年(1178年),东岳庙发生火灾,惟存门墙,堂室荡然。次年金廷敕令知泰安军事[[徐伟]]等加以重修。[[金宣宗]]贞佑四年(1216年),岳庙因遭战火,殿宇尽焚,仅存延禧与诚明堂。 [[元世祖]]中统四年(1263年)元廷以岳渎诸庙多毁于金末兵火,命掌教宗师诚明真人张志敬分别修复。张志敬委泰山道士张志纯提举东岳庙事务。至元三年(1266年)四月,元世祖诏命重修东岳庙,构建仁安殿,以奉祀泰山神。元惠宗至正四年(1344年)九月,惠宗颁旨,宣谕保护东岳庙产。元末,战事频繁,东岳庙被毁。 [[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年)六月,明太祖以“岳渎之灵受命于上帝,非国家封号所可加”,诏去泰山神封号,改称东岳泰山之神,立碑岳庙诏告天下。[[明成祖]]永乐元年(1403年)十二月,下诏修泰安州东岳庙。明世宗嘉靖元年(1522年),[[山东]]参政吕经改泰安东岳庙前草参亭为遥参亭。遥参亭原为岱庙之第一门,明代奉祀元君像于其中,遂与岱庙分隔。[[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十二月,岱庙起火,正殿、门廊俱焚,仅存寝宫及炳灵、延禧二殿。古树、碑刻也多被毁。此后朝议重修,聚材鸠工,历时十余年始开工重建。 清[[康熙]]七年(1668年)六月十七日夜,泰安发生强烈地震,东岳庙配天门、三灵侯殿、大殿等墙垣坍塌。康熙十二年(1673年)南明延平郡王郑经在东宁省城(今[[台湾]]台南)创建东岳庙,奉祀泰山神,自此泰山信仰传入台湾。康熙十六年(1677年)五月,重修泰安东岳庙竣工。此前东岳庙建筑多因康熙七年地震而毁,山东布政使施天裔委张所存督工营缮,全部工程历时十年。殿宇门墙皆予重修,并于正阳门前创建岱庙石坊一座。同期,在岱庙施工期间,泰安民间画工刘志学等人应召在峻极殿(即今岱庙大殿)绘制《[[泰山神启跸回銮图]]》壁画。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泰安官府于岱庙建御墨亭,以庋圣祖登岱手书。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三月,高宗东巡至泰安,谒岱庙登岱祀碧霞祠。高宗前后十次巡幸泰安岱庙,共题泰山诗百七十余首。 1949年7月,开始修复岱庙。 1953年,整修岱庙天贶殿、东御座等主要建筑8处<ref>[http://www.mafengwo.cn/i/5375650.html 岱庙【山东省泰安市】(2014.3)],马蜂窝, 2016-1-23</ref>。 1957年,翻修岱庙后寝宫、东灵侯殿、太尉殿、配天门等;汉柏院新建假山,并将石碑镶嵌在该院东墙。 1984年5月1日泰山岱庙天贶殿东岳大帝神像重塑完工,塑像高4.4米。原塑像毁于文革。同年,复建岱庙厚载门、正阳门。厚载门建筑面积165平方米。厚载门两侧恢复城墙96.5米,并新建仿古建筑100平方米。翻修御碑亭,续建廊房15间。 1986年2月1日,泰安市博物馆成立,馆址设在岱庙。 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清单。 2004年,修复岱庙北、东城墙部分,至此岱庙城墙完善工程,基本完成。 2006年,完成历代石雕、汉画像石、历代碑刻、岱庙神轴及配天门临展厅等五个展室的改造。在钟楼和西神门之间,复建廊房11间,面积339平方米。西花园进行改造工程。 2007年,建立了岱庙网站,涵盖了岱庙景区建设和博物馆管理的公共和研究信息。进行厚载门生态停车场改造。完成雨花道院建设工程、三灵侯、太尉殿两个殿的彩画和塑像。 2008年,完成了委重点项目汉柏亭和东御座过廊的维修,通过了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复核。 2009年,泰山东岳庙会在岱庙隆重举行。举办“天贶殿、碧霞祠千年庆典”大型活动。进行东花园凉棚抢救性翻修、东御座垂花门及两座仪门翻修工程。 ==建筑布局== 岱庙其建筑风格采用帝王宫城的式样,周围环绕1500余米,庙内各类古建筑有150余间。总体布局上按照唐宋以来祠祀建筑中最高标准修建,采用了以三条纵轴线为主,两条横轴线为辅,均衡对称,向纵横双方扩展的组群布局形式。岱庙南起旧泰城南门,北至南天门中轴线上。 岱庙以其内部建筑排列布局来展示儒家礼制观念,整个建筑群以一条南北向的纵轴线为中心,均衡的横向扩展<ref>[https://www.sogou.com/link?url=LeoKdSZoUyAPO8D4DA579SdQRoztLvNXH18LUnkZzErUUkwLAhxrG_3GstTjkCGz90mgQfE0xrA. 登泰山 访岱庙 海内外记者走进泰安感受泰山文化],山东新闻网, 2018-8-23</ref>。位于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有:遥参亭大殿、岱庙坊、正阳门、配天门、仁安门、天贶殿、中寝宫、厚载门。仁安门与天贶殿之间有东西环廊联系,构成岱庙的中心封闭院落。其主体建筑——天贶殿位于高大的双层品级台上,东环廊的中间为鼓楼,西环廊的中间为钟楼。天贶殿建在中轴线偏后点,面阔九间,[[重檐庑殿顶]],等级最高;后寝宫面阔五间,单檐歇山顶,低一个等级;配天门、仁安门面阔五间,[[单檐歇山顶]],为门的形式,又低一个等级。 ==主要景点== ===遥参亭=== 遥参亭位于泰安市区的中部,座落在岱庙正阳门外,是岱庙的前庭。遥参亭为过亭式院落,东西宽52米,南北长66.2米,总面积3442.4平方米。正殿五间,建在院中心长方形台基上面,宽10.8米,进深7.75米,通高7.9米,为四柱五梁、九脊单檐歇山式,黄瓦盖顶。清代曾祀碧霞元君。两侧为东西配殿各中间。 古代帝王每逢来泰山举行祭典时,先要在这里举行简单的参拜仪式,以表示对[[泰山神]]的虔诚。因此,古时又称“草参亭”。明嘉靖十三年(公元1534年),山东参政吕经升任副都御史,临行前改为“遥参亭”,一直延用至今。遥参亭门外的遥参坊是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创建,至今完好无损。另有旗杆高竖,左右[[铁狮]]蹲列。坊南的“双龙池”,清[[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开建,方石垒砌,引王母池之水,环绕岱庙注入池中。因池内西北、东南角各有一个进出水的[[石雕龙头]]而得名。遥参亭在唐代曾叫“遥参门”,民间曾有“参拜泰山神,先拜遥参门”之说。 ===岱庙坊=== 遥参亭与岱庙之间是岱庙坊,又名玲珑坊,是山东布政使施天裔建于清代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通高12米,宽9.8米,深3米,总体略呈方形造型端正,为四柱三间三楼式牌坊,高低错落,通体浮雕,造型雄伟,精工细琢,为清代石雕建筑的珍品<ref>[http://www.cncn.net/blog/852546 岱庙坊],欣旅通, 2019-10-14</ref>。 坊顶是歇山式仿木结构,[[螭吻]]凌空,斗拱层叠,檐角飞翘,脊兽欲驰。正脊之中竖立着[[宝瓶]],两侧有四大金刚拽引加固。中柱小额枋上透雕着[[二龙戏珠]],龙门枋上浮雕着[[丹凤朝阳]]。坊下奠立方形石座,座上均竖立双柱,柱下侧是滚墩石,石上前后有立雕蹲狮两对。坊的梁、柱、额板及滚墩石上分别雕有[[铺首衔环]]、丹凤朝阳、二龙戏珠、[[麒麟]]送宝等30多幅栩栩如生的祥兽瑞禽图。坊柱南北两面都刻有楹联,南面为施天裔所题“竣极于天,赞化体亢生万物;帝出乎震,赫声濯灵镇东方”。北面是清山东巡抚、兵部侍郎赵祥星题的“为众岳之统宗,万国是瞻巍巍乎德何可尚;掺群灵之总摄,[[九州]]待命荡荡乎功孰于京?” ===正阳门=== 正阳门位于岱庙坊后,正阳门始建于宋,毁于二十世纪中叶。正阳门高8.6米,上面的五凤楼高11米,共5间,为九脊单檐歇山顶,覆黄色琉璃瓦,24根四方明柱,檐下斗拱出三翘四,墨线大点金彩绘,额枋金龙飞舞,远远望去翘檐翼然,翩翩欲飞。正阳门有两扇朱红大门,门上镶有81个铁制馒钉,有铺首,象征着岱庙的尊严,古时候只有帝王才能从此门进入。庙墙四角有角楼,按八卦各随其方而名:东北为艮,东南为巽,西北为乾,西南为坤。门楼、角楼均于民国年间毁坏。1985年重建正阳门和五凤楼,黄瓦盖顶,点金彩绘,高耸巍峨。1988年至1989年重建巽、坤二楼,五彩斗拱,飞檐凌云。 正阳门内迎面是配天门,穿堂式,筑于石砌高台上。门上悬当代书法家舒[[舒同]]同书额。门内原祀[[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神]]像,1928年毁,今为[[大汶口文化]]展室。两侧原有配殿:东为三灵侯殿,祀周朝谏官唐宸、葛雍、周武西为太尉殿,祀唐武宗时中书郎杜。两配殿神像毁于1928年。门两侧有碑碣21块。东侧有《[[宣和重修泰岳庙碑]]》<ref>[http://www.1545ts.cn/contents/1221/309571.html 宣和重修泰岳庙碑(宣和碑)],泰山网</ref>、《[[大元太师泰安武穆王神道之碑铭]]》等;西侧有《[[大宋封东岳天齐仁圣帝碑]]》等。 ===唐槐院=== [[唐槐院]]位于岱庙西,与东侧的[[汉柏院]]相对。原有延禧殿,旧称延禧殿院,清末时殿废,因院内有唐槐而名唐槐院。原树高大茂盛,蔽荫亩许,民国年间枯死。1952年在枯槐内植新槐,今已扶疏郁茂,俗称“唐槐抱子”。树下有明万历年间甘一骥书“唐槐”大字碑,又有清康熙年间张鹏翮题《唐槐诗》碑。西树立有清乾隆帝亲笔题刻:“兔目当年李氏槐,枒槎老干倚春阶、何当绿叶生齐日、高枕羲皇梦亦佳。”院内遍植槐树,春夏之际,满院飘香。百碑墙、古槐荫山、槐香池,再加上点缀其间的盆景,别有一番情境。 ===汉柏院=== 汉柏院位于庙东南隅,院内原有炳灵殿,又有汉柏,故旧称炳灵宫或东宫,今称汉柏院。门内巨匾高悬,李铎书“炳灵门”。周围有古柏5株,传为[[汉武帝]]东封时所植。如今扭结上耸,苍劲葱郁若虬龙蟠曲。虽已肤剥心枯,却新枝继生。古人誉为“汉柏凌寒”,为泰安八景之一。树下有清康熙年间河道总督[[张鹏翮]]题《[[汉柏诗碣]]》。院内存历代碑碣90块,仅乾隆皇帝登岱传作就有26块,诗30首。亭台及东墙内嵌70余块。有[[张衡]]《[[四思篇]]》、[[曹植]]《[[飞龙篇]]》、[[陆机]]《[[泰山吟]]》、[[米芾]]《[[第一山]]》、[[乾隆]]帝《[[登岱诗]]》。 ===东御座=== 东御座位于汉柏院北,原为清代皇帝驻跸之所。其垂花门与东华门相直,大门与汉柏亭相对。院内殿宇毗连,步廊环围,1985年辟为泰山珍贵文物陈列室。正殿内按清宫设置作复原陈列,有龙墩、龙椅、立柜、方桌等[[紫檀古木家具]]及各种大理石花饰挂屏。配殿内陈列泰山祭器。殿前松柏下,东有宋真宗御制《[[青帝广生帝君之赞碑]]》,西有驰名中外的《[[泰山秦刻石]]》残字碑。 ===天贶殿=== 天贶(音况,赏赐意)殿是岱庙的主体建筑,位于岱庙仁安门北侧,元称仁安殿,明称峻极殿,民国始称今名。相传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六月初六有“天书”降于泰山,宋真宗即于次年在泰山兴建天贶殿,以谢上天。天贶殿长48.7米,宽19.73米,高22.3米,面积近970平方米,大殿建于长方形石台之上,三面雕栏围护,殿面阔九间,进深四间,重檐八角,斗拱飞翘,上覆黄琉璃瓦,檐间悬挂“宋天贶殿”的巨匾,檐下八根大红明柱,柱上有普柏枋和斗拱,外槽均单翘重昂三跳拱,内槽殿顶为四个复斗式藻井,余为方形平棋天花板。殿内供奉泰山神即东岳大帝。民间传说此神即[[黄飞虎]]《[[封神演义]]》中,[[姜子牙]]奉太上元始天尊敕命,封屡树战功的武将黄飞虎为“东岳泰山天齐仁圣大帝”,命他总管天地人间的吉凶祸福。 大殿东次间有明代铜铸“照妖镜”一架,原在遥参亭,1936年移此。殿内东、西、北墙壁上绘有巨幅壁画,名《[[泰山神启跸回銮图]]》,长62米,高3.3米,描绘泰山之神出巡的盛况。东半部是出巡,西半部是回銮。整个画面计675人,加以祥兽坐骑、山石林木、宫殿桥涵,疏密相间,繁而不杂,是中国道教壁画杰作之一。大殿重台宽广,雕栏环抱。中置明代铁铸大香炉和宋代两大铁桶;两侧有御碑亭,内立乾隆皇帝谒岱庙诗碑。 殿两侧原有环廊百间,与仁安门两侧的东西神门连接,内绘十殿阎罗、七十二司。东廊中间有鼓[[乾隆皇帝]]楼,西廊中间有钟楼,均毁于清末。1982年后,陆续重建环廊与钟楼。今东廊内陈列历代碑刻,自北而南有《[[仿秦刻石二十九字碑]]》、《[[汉衡方碑]]》、《[[汉张迁碑]]》、《[[晋孙夫人碑]]》、《[[魏齐隋唐造像记刻石]]》、《[[大唐齐州神宝寺之碣]]》、《[[唐鸳鸯碑]]》、《[[唐经幢]]》、《[[宋升元观敕牒碑]]》、《[[金泺庄创佛堂之记]]》、《[[金重修天封寺碑]]》、《[[五岳真形图碑]]》、《[[登岱八首]]》、《[[太极图]]》、《[[谷山寺敕牒碑]]》、《[[颂岱诗]]》、《[[乾隆御制诗]]》、《[[望岳诗]]》、《[[筑桥碑记]]》等名碑19块。西廊内陈列汉画像石48块。殿前院,古柏蔽荫,碑碣林立:东有《[[宋封祀坛颂碑]]》、《[[金重修东岳庙碑]]》、清乾隆皇帝御制《[[重修岱庙碑记]]》;西有《[[大宋天贶殿碑铭]]》、明太祖御制《[[封东岳泰山之神碑]]》;中立《[[大观圣作之碑]]》、清康熙年间《[[重修岱庙记]]》等。 ===铜亭铁塔=== 岱庙后院的东西两侧,东为[[铜亭]],西为铁塔。铜亭又名“金阙”,为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铸。亭为铜质,施以鎏金,亭长4.4米,宽3.4米,内祀元君铜像。璀璨耀目,端庄浑重,该亭以仿木结构形式装配而成,为重檐歇山式,显示了中国古代精湛的冶铸工艺。20世纪70年代迁入岱庙。泰山人文景观之二绝--秦刻石,也称李斯碑。此刻石是秦二世胡亥所下诏书,由丞相李斯以小篆字体书刻制成的。小篆字体笔画简易而形体整齐秀美,较繁赘的大篆更为人们所喜爱。《[[泰山秦刻石]]》原在岱顶,后渐磨损。至清代移存山下岱庙,曾被盗而又追回。尚存完整者7个字“臣去疾臣请矣臣”,半残者三字“斯昧死”。《泰山秦刻石》已成为稀世瑰宝。西侧的铁塔为明嘉靖年间铸,造型质朴雄伟,原有13级,立于泰城天书观,抗日战争中被日军飞机炸毁,现仅存3级,高约4米,1973年移此。 ===岱庙碑林=== 岱庙因[[历史]]久远,藏碑颇为丰富。现存历代碑刻300余通,林立而群,形制各异。有中国现存最早的刻石--秦李斯小篆碑;有充分体现汉代隶书风格的“张迁碑”、“衡方碑”;有晋代三大丰碑之一“孙夫人”碑;有形制特异的唐“双束碑”,以及宋至清历代重修岱庙的御制碑等。以时代而论,自秦泰山刻石、汉衡方碑、张迁碑等,至现代名人题刻,时间跨度达二千余年。就碑之来源,一是岱庙原有的,二是由庙外迁入的。从碑的内容看,有封禅告祭、庙宇创建重修、文人题诗吟岱等,形成了一座天然的中国历代书法博物馆,故有岱庙碑林之称。 宋《大宋东岳天齐仁圣帝碑》又名《[[祥符碑]]》,立于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六月。碑高8.2米,宽2.15米,碑阳刻文34行,满行61字,共2319字。由翰林学士[[晁迥]]撰文,翰林待诏、朝散大夫尹熙古篆书碑额并书写碑文。该碑是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将泰山神由“王”晋封为“帝”之后所立。碑文叙述了自唐玄宗至宋真宗不断为泰山神追加封号的经过,以及真宗封泰山、谢天书后的重大变化。 《[[宣和重修泰岳庙记]]》又称《[[宣和碑]]》,立于宋宣和六年(1124年)三月。碑高9.25米,宽2.1米,龟趺螭首。龟座高1.85米,宽3米,长5米,重4万余斤,为岱庙诸碑之冠。碑阳刻文26行,满行74字。额阴刻“宣和重修泰岳庙记”2行8字。翰林学士宇文粹中撰文,张漴书并篆额。宣和六年(1124年)北宋王朝危在旦夕,为保江山,宋徽宗不惜耗费巨资,歌功颂德,粉饰太平,借神的力量庇佑自己。碑文主要叙述[[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登基至宣和四年(1122年)二十一年问陆续重修岱庙的情况。 秦《[[泰山刻石]]》也称《[[李斯篆碑]]》,此碑立于[[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据《[[史记]]》载,秦《泰山刻石》全文共36句,3句为韵,12韵,144个字。 ==文物保护== [[民国]]十九年(1930年),因“中原大战”岱庙成为兵营。是役岱庙壁画被“炮毁数处”。此后,在岱庙唐槐院驻军、饲马,唐槐被摧残迨枯。民国二十年(1931年10月),泰安县县长周百锽和赵正印报请山东省政府批准,维修、保护天贶殿壁画,并在壁画之下设铁质护栏。 1949年7月,开始修复岱庙。自清末至1948处泰安解放前夕,岱庙建筑、文物遭到严重破坏,到处断垣残壁,破败不堪。至50年代初,人民政府先后多次拨款对岱庙进行修葺,先后换顶、勾抹、翻修天贶殿、配天门、仁安门、三灵侯殿及太尉殿、东西二神门等;对李斯小篆碑、唐槐、汉柏等增设护栏;将历代珍贵碑刻移至一处排列存放,加以保护。 1955年,泰山整修委员会成立,对岱庙等泰山古建筑整修,次年4月竣工。 1983年,整修岱庙遥参亭,翻修大门、配房等12间。在岱庙重立“禁止舍身碑”、“五三惨案纪念碑”。投资15万元彩画装点东西碑廊并安装门窗,将汉“张迁碑”、“衡方碑”等19通著名碑碣放置东廊房。汉画像石40余块置于西廊房。对院内部分古树名木增设石护栏,并补植部分[[松柏]][[银杏]]。11月8日开始在西院建民族风格的四合院式的两层楼房(建筑面积1500余平方米)作为文物库房,年底完成主体工程,共投资30万元,此工程为国家计委批准建设。同年,在岱庙景点新添部分石匾联。 1988年1月,岱庙被列入[[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7年,对岱庙坊实施结构加固复原及表面化学保护工程。 2004年,修复岱庙北、东城墙部分,至此岱庙城墙完善工程,基本完成。 2006年,完成历代石雕、汉画像石、历代碑刻、岱庙神轴及配天门临展厅等五个展室的改造。在钟楼和西神门之间,复建廊房11间,面积339平方米。西花园进行改造工程。 ==文物遗存== 岱庙保存了历代帝王祭祀泰山神的祭器、供品、工艺品。更为珍贵的是有184块历代碑刻和48块汉画像石,成为我国继[[西安]]、[[曲阜]]之后的第三座碑林。 [[汉柏院]]内碑碣林立,约计90余块。其中有后人隶书的[[东汉]][[张衡]]的《[[四愁诗]]》、曹植的《[[飞友篇]]》,有后人篆书陆机的《[[泰山吟]]》、[[谢灵运]]的《泰山吟》以及宋朝大书法家[[米芾]]《第一山》、明[[崇祯]]年间[[陈昌言]]、左佩铉题篆的《[[汉柏图赞]]》、[[乾隆]]皇帝御制的《[[汉柏图]]》和当代众多名人留下的墨迹。 殿堂台基下立一石碑,用玻璃护罩,这就是驰名中外的“名山刻石之祖”秦刻石。《泰山秦刻石》镌刻秦始皇功德铭和秦二世诏书,为丞相李斯书写。他以简练秀雅的小篆代替了当时笔画繁赘的大篆,字迹刚劲挺拔,一扫众家肥呆之气,碑文共222字,后渐泯灭,明嘉靖年间还尚存29字,原立在岱顶玉女池旁,后经沧桑沉沦,几次失而复得,今唯剩10个残字,完整者七。堪称稀世之宝,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 ==视频== ===<center> 岱庙 相关视频</center>=== <center> 中国宫殿与传说之 023 岱庙天贶殿 </center> <center>{{#iDisplay:w0183cuycqh|560|390|qq}}</center> <center> 这里是岱庙,位于泰山脚下 </center> <center>{{#iDisplay:p0530fl1cve|560|390|qq}}</center> <center>泰安岱庙里有一座明万历年的铁塔,上面7层消失的原因</center> <center>{{#iDisplay:d092449s5e1|560|390|qq}}</center> <center> 岱庙碑林——泰山之旅(二) </center> <center>{{#iDisplay:k0750vs8yll|560|390|qq}}</center> ==参考文献== [[Category:790 文物考古總論]] [[Category:920 建築藝術總論]] [[Category:200 宗教總論]]
返回「
岱庙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