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5.81.47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崇真会 的原始碼
←
崇真会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66CCFF" align= center| '''<big>崇真会</big> ''' |- |[[File:崇真会1.jpg|缩略图|居中|[http://cache.org.hk/blog/wp-content/uploads/2014/11/6G9A9549-1024x682.jpg 原图链接]]] |- | style="background: #66CCFF"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中文名: 崇真会 别 名: 巴色会 成立时间: 1815年 成立地点: 瑞士北部德语区的巴塞尔市 |} '''崇真会'''(又名巴色会,译自原名Basel Mission),基督教新教差会,1815年成立于瑞士北部德语区的巴塞尔市(Basel,现其总部会址),最初叫德国差会(German Missionary Society),最后改为巴色会。 ==简介== 1847年开始向中国派遣传教士,主要在广东省。到1919年时,在广东省有130所堂会,包括梅州德济医院(1893年)和河源仁济医院(1907年)。深入到客家地区,对客家语言和客家文化有比较多的研究。 ==发展== 1847年派黎力基(Rudolf Lechler)和韩山文(Theodor Hamberg)两牧师来华,主要在广东客属(客家话)地区发展教务。总会设于广东老隆,下设有13个区会:香港、李朗、浪口、葵涌、古竹、河源、连平、和平、龙鹤、元紫、五华、兴宁、梅州。1919年,该会有布道区36个,正式教堂130所,教会职员135人,受餐信徒1874人,办有小学72所.中学2所。1949年,该会有堂会112处,牧师45人,传道111人,信徒达21756人。有中学4所,医院2所,神学院1所。 传教站:汕头(1849-1852),香港(1852),宝安李朗(1859),紫金古竹(1879),浪口 (1882),嘉应 (梅州,1883),鹤树下(1885),柯树弯 (1885),兴宁坪塘 (1887).梅林 (1889),河源(1901),罗岗 (1901),长乐(五华城,1908),和平(1909),连平(1909),龙川老隆(1898),广州,五华樟村(1858)。 在香港设有救恩书院。 基督教崇真会是客籍教会,地处东江、梅江、珠江,辖十四县一百六十余座礼拜堂,两座医院,一座神学院,四座中学及百余间小学。 崇真会前身是巴色会,是从瑞士巴色差会所在地巴色城而命名。巴色会于1847年差遣瑞典籍牧师韩山明及德籍牧师黎力基来华传道,至今已有137年的历史了。 自创立之时起,教会行政事务由巴色差会委派西籍职员全权主持,1922年,巴色会将在华传教机构及教会交由华人传道自理,因此改名叫崇真会,意思是崇尚真理。 ==创始时期== 1847年,巴色差会首次派遣黎力基牧师、韩山明牧师来华传教,他们于1947年3月日在香港陆,是年冬,两牧师同入广东沿海地区布道。曾到惠阳淡水等地工作,当时西方传教士来华传道,困难重重,后两牧师分道。而黎力基则往潮属南澳地方工作。 1851年,韩山明牧师在香港成立客族聚会,多人在其手上受洗。1852年,因来华传教各差会商量重新划分对华传教区域,巴色差会被划分的区域为客家地区,于是黎力基转向客家地区传教。 其后布道工作分两路发展:一路为深圳李朗、布吉、沙头角等处,由韩山明牧师主持,奠定珠江流域教会之基础。一路由五华张复兴将福音种子带回五华偏僻之地樟树一带散播。从此樟树遂成为梅江、东江教会之摇篮。 ==发展时期== 1855年,深圳宝安的李朗创立崇真书院,后改称传道书院,培养传道人才。这是崇真会神学院之前身。以后珠江流域各地相继设立支会及宣道所共十所。 张复兴原在九龙做小本生意,1851年,他两夫妇在韩山明牧师手中受洗,1852年,他领受了发书职,遂回五华樟村家乡传播福音。数年间,发展百余人归主,就地购屋一间修葺为会所,于是成为东江客家地区第一间礼拜堂。1862年,德籍韦永福牧师进驻樟村,十余年间,由樟村向外发展,至五华源坑、粘坑、嵩头,又由五华发展至龙川、兴宁、紫金、梅州、蕉岭、连平、和平、河源、博罗区各县,这些区县都相继成立会堂,至此崇真会传道事业中心由香港宝安转移至梅、东两江。 传教站:汕头(1849-1852),香港(1852),宝安李朗(1859),紫金古竹(1879),浪口 (1882),嘉应 (梅州,1883),鹤树下(1885),柯树弯 (1885),兴宁坪塘 (1887).梅林 (1889),河源(1901),罗岗 (1901),长乐(五华城,1908),和平(1909),连平(1909),龙川老隆(1898),广州,五华樟村(1858)。 在发展时期,崇真会大力创建礼拜堂,梅州、五华、连平、罗岗、和平各区,堂楼相继建成。各地宣道所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1896年,梅州德济医院成立;1904年,梅州黄塘中学成立;1907年,河源仁济医院成立,紫金乐道中学成立;1924年,五华黄塘岭乐贤中学成立;1930年,深圳宝安李朗乐育中学成立。这些教会、医院、学校规模宏大,需要巨大的资金。又设初级小学5间,完全小学21间,神学院1间。还有义学几十间。 这些教育设施,为国家和教会培养了大批人才。如学校教育条件优越,师资充足,各门课程齐全,都经精心研究,且有严格的校规。所培养的学生在德、智、体三方面都具有一定水平。又如德济医院、仁济医院及梅州心光盲女院,不但医治了许多人的肉体痛苦,也医治了他们心灵的痛苦,使许多人蒙受了上帝的慈爱及耶稣基督的恩光,这实是教会为国家作出的贡献。 组织机构由巴色差会代表全权掌管。最初因政简人稀,由差会指定一西牧为总代表,号称总牧,驻香港或樟坑。其后会务渐繁,则划地分治,设南北两总牧。 南总牧驻李朗;北总牧驻梅州市区或鹤市。再后,因传道事业迅速发展,地区辽阔,分为三总牧,分驻珠、梅、东三江。而总其成于珠江总牧,随着形势发展,深觉分设总牧多有不宜,事权既不能统一,意见也难凑合,废时失事,乃由差会决定,改为一总牧制,特委任德籍麦威廉牧师来华任总牧,驻河源。当时,华教会自立思想日见浓厚。西差会鉴于其本身经济人才缺乏及华教会有自治之愿望,遂将治会权责逐渐移交华人同工之手。 1922年,麦威廉总牧调驻河源,开始筹设崇真会,特邀何树德牧师赴河源合作。两年后,麦威廉牧师病故于紫金古竹,由德籍花仁里牧师继任,而实际德牧湛明露摄理教务。 1924年8月,崇真会第一届总议会于兴宁坪塘召开,确定崇真会名称。其时,崇真总会会址已在龙川老隆铁场坑,由德籍工程师督理建造,1926年全部建成。至此,总会才有永久会所。 中华基督教崇真会的成立是中国信徒向自立、自传的标杆前进的起点。从崇真会历届总议会和董事人员中西同工代表的百分比可看出,教会职权逐渐由西职员身上移到华职员身上。1924年第一届总议会华代表占67%,西代表占33%,华西董事代表比例也同。1946年,第八届总议会上,华代表占89%,西代表占11%,董事华代表占73%,西代表占27%。 总会干事人员第一届,第二届总牧及堂务均由西牧担任,华牧任教务副干事及常务副干事。第三届始,为逐渐加强华干事职权起见,西职员不任干事,仅任协理,不称干事或总牧,由华干事二人管理教务、堂务,直至1943年第七届总议会上,将总会干事部改为总会办事处,设总牧、副总牧、干事。总牧职权扩大,在内为本教会领袖,对外为本教会代表。票选何树德牧师为总牧,曾思蔚为副总牧,邬汉谦为干事。德牧葛礼和为协理。第八届总议会以总会事务日繁,又增设若干机构,添用数位职员,定为总牧、干事、秘书、书记、会计、庶务各一人,共六人。 解放后,由于,各种原因,总会人员逐渐减少,仅留总牧、干事、会计、书记。1953年,何树德总牧退休,由刘思源副总牧顶替(没有封总牧职)直至1966年文革时,总会工作人员有四人:总干事邬汉谦牧师,副干事徐向豪牧师,会计汤恩锡先生,文书朱子宏先生。 区支会划分:崇真会最高领导机构为总会。总会下设区会,区会辖若干支会和宣道所。各区支会划分几经变更,或由小区并为大区,大区缩为小区。各支会及宣道所隶属何区,也随之稍为更变。 1948年时,区会名称及所辖支会或宣道所: 1. 香港区:辖9个 2. 广州区:辖1个 3. 李朗区:辖9个 4. 浪口区:辖9个 5. 樟木头区:辖5个 6. 葵涌区:辖1个 7. 古竹区:辖6个 8. 麻陂区:辖6个 9. 荷湾区:辖10个 10. 河源区:辖9个 11. 回龙区:辖6个 12. 连平区:辖6个 13. 忠信区:辖4个 14. 和平区:辖7个 15. 老隆区:辖7个 16. 蓝口区:辖7个 17. 鹤市区:辖7个 18. 梅林区:辖9个 19. 元坑区:辖6个 20. 五华区:辖13个 21. 兴宁区:辖6个 22. 龙田区:辖6个 23. 罗岗区:辖6个 24. 贝岭区:辖5个 25. 梅州区:辖7个 以上25个区共有167个支会及宣道所,林立于东、梅、珠三江流域。百余年来,崇真会经过艰难逆境,风吹雨打,但在上帝的恩眷之下,犹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起来,福音的种子已撒遍客家地方。1949年左右,归主人数达两万余人。 ==崇真会信仰== 香港崇真会是世界信义宗联会的成员,可是崇真会的前身是巴色传道会;他差派来中国传道的传教士有来自信义宗的,也有来自改革宗的,因此崇真会在教义、教会体制、以及体制、以及体拜仪式各方面,都有两宗混合的迹象。 首先简单地申述信义宗的几个教义重点。 第一、信义宗教会是一个推崇圣经,认它是基督徒信仰与行为之最高准绳的教会。我们晓得,马丁路德所以对当日的天主教会表示不满、提出抗议,乃是由于他发觉当日的教会在信仰和生活实践方面,有好些地方都违反了圣经里面所明示的真理。在研赞圣经方面,他们以教皇及教会传统为解释圣经的最高权威。但马丁路德根据圣经(参赛六一6;六六21;彼前二5.9;启一6等)认定每一个基督徒都有“祭司”的职位,可以直接到神面前与他亲近,因此也就可以直接研究圣经,并不需要任何更高权威的指示。 不过,路德也晓得,这种主张可能导致“个人主义”的危险,因此提醒信徒在研究及解释圣经时,应以古教会所留下来的三大信经为依归,就是“使徒信经”,“尼西亚信经”(注:此信经乃是针对阿利乌派异端、圣子受造、与圣父不同体之说而作的信经 - 强调基督之位格和神性)、以及“阿他那修信经”(注:此信经揭橥三位一体和诡成人身的信仰)。此外,路德在一五二九年又出版了“大小基督问答”;翌年,即一五三O年信义宗教会再公布了“奥斯堡信条”。这些都是根据圣经而对基督教信仰所作的扼要申述。它们的作用不是取代圣经,乃是为了帮助信徒有系统地了解圣经的真理,并且在研究圣经时不致陷于“私人判断”的偏差。 第二、信义宗教会也是强调“唯独恩典”、“唯独信心”的教会。事实上,“以信称义”不是信义宗独有的信仰;即连天主教也不否认「以信称义」的教义。可是,信义宗强调「唯独」以信称义,“唯独”靠恩得救(参罗三28;加三11;弗二8,9)。再加上信义宗强调圣经乃是基督教信仰之「唯一」本源,否认教会的传统与圣经具有同等的权威,因此被称为标榜三大“唯独”的教会;即“唯独恩典”、“唯独信心”、“唯独圣经”。信义宗教会一切教导、实际上都离不了这三个基本原则。 保罗在罗马书、加拉太书、和以弗所书里面对于唯独以信称义,唯独靠恩得救的信仰有很详细的阐释。简单的说,保罗深信,世人都犯了罪,亏缺了神的荣耀,没有一个人能在神面前靠行完全律法而称义,唯独藉信心接受神在基督耶稣里所施的恩惠才能得救。自然,这不是说罪人不必悔改,也不是说基督徒不必有好行为;因为信心包涵悔改在内,蒙恩的基督徒行事为人也应该与蒙召的恩相称(弗四1:腓一27;帖前二12)。 第三、信义宗教会是一个看重圣礼的教会。信义宗教会与其它复原教会一样承两种圣礼,即圣洗礼和圣餐礼。因为这两种礼仪都是耶稣亲自设立的,又是神“恩典的器皿”,意思是说,神借着有形之物,赐给凡以信心去领受的人属天的恩惠。按照信义宗的信仰,圣礼不单是象征性的或者纪念性的仪式,也是神所命定的方法,藉以把他属天的恩典和能力赐给我们。洗礼不单是一种象征的礼仪,也是“重生的洗”;意思就是,凡凭信心领受洗礼的人,在洗礼中蒙神赐予洗净罪恶、更新生命的恩惠,成为新造的人。圣餐也不单是一种纪念性的礼仪,纪念耶稣的死;它也是神所制定的一种“恩具”,意思就是,在圣餐中,神借着有形的饼酒,把属天的赦罪之恩赐给凡以悔改的心领受的人,并且藉此圣礼,加强我们和他并信徒之间的团契,促进我们灵命的增长。 在上述三方面,崇真会的信仰,基本上都与信义宗各教会相同。不过,在中国大陆的崇真会,在“学道班”和“坚信班”中,向来都以改革宗的“海得堡教义问答”为主要课本,而辅以路德的“基督徒小问答”。可见,就在教义方面,崇真会也杂有改革宗的成分(附注:“海得堡教义问答”乃是改革宗信条中最通行和最有权威的。此信条由同情墨兰顿和加尔文两人的神学立场之两位在海得堡大学任教的年青教授执笔,在1563年出版。“本问答语言纯粹,符合圣经,秩序井然,神学中和。它的圣餐论及基督的性格论属于慈运理加尔文派;它的反神人协作主义属于路德加尔文派,可是它并未显然主张严格的预定论;而在个人的信靠和沉思的天才上,它却表现墨兰顿的风格” - 历代基督教信条第179-180页)。不仅如此,在教会的体制和礼拜仪式上,崇真会更加接近改革宗。无怪乎多年前在香港的一些信义宗教会领袖,认为崇真会乃是“混血儿”,因而拒绝本会在神学教育上互相合作的建议。 教会有四种的基本教会体制,即“主教制”、“教皇制”、“公理制”和“长老制”;崇真教会的组织乃是长老制,即改革宗教会的体制。然而纯粹的信义宗教会,基本上则属于“主教制”。崇真会所以采取长老制,乃是因为巴色母会素来都不强调“宗派”信仰,只是实际情形而决定采取最适合于当地信徒的教会体制。由于实际情形而决定采取最适合于当地信徒的教会体制。由于他们当昤认为长老制的组织最适合客家教会,因此便采用了长老制。这样便叫教牧人员和平信徒在治理教会的事上共同负责;同时也使各地方教会彼此之间能够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而收合作互助的果效。 ==礼拜仪式方面== 崇真会也仿效改革宗的礼拜仪式多过于信义宗的礼拜仪式。马丁路德改教时,着重于教义方面的改正,对于教会体制问题,除了反对教皇的无上权威以外,对主教制的组织并不反对,结果信义宗教会也便沿用了主教制。同时在礼拜仪式方面,除了反对崇拜圣母马利亚和古圣徒以外,也尽量沿用当时大公教会的仪式。但慈运理和加尔文则比较激烈,因此在教会行政组织和礼拜仪式上都独创一格。崇真会受了瑞士和法国的改革宗教会在这方面的影响,因此不仅在教会体制上仿效长老制,在崇拜礼仪上也与天主教回异,简化得多,并且容许平信徒在崇拜聚会中担任主席。这与信义宗其它教会完全由圣职人员一手包办礼仪的作风大不相同。各位只要参加一次其它信义宗教会的主日崇拜,并且注意他们礼拜堂中圣坛和讲台的布置情形,便可以更加具体地体会到崇真会在这方面与他们的分别。 总上以观,崇真会在教义方面,基本上与信义宗各教会相同,但在教会体制和礼拜仪式上则与信义宗教会有很大的差别,而接近改革宗。这并不是一件可惜的事,反而是一件值得引以为荣的事;因为这便表明,崇真会自开始的时候便已洋溢着教会合一的精神!保罗说:“恩赐原有分别,灵却是一位;职事也有分别,主却是一位;功用也有分别,神却是一位,在众人里面运行一切的事。圣灵显在各人身上,是叫人得益处”(林前十二4-7);又说:“我们各人蒙恩,都是照基督所量给各人的恩赐……为要成全圣徒,各尽其职,建立基督的身体”(弗四7-12)。可见,神显然喜欢他的子民,各自在其不同的文化背景中,以其独特的方式去表扬他们共同的信仰,去实施他们在神国度中同心的事奉! ==基督教香港崇真會簡介== 崇真會前身為巴色會(客家教會),創立於1847年。巴色傳道會(或稱巴色差會, Basel Mission) 是由德國及瑞士教會所組成,故本會之神學傳統及教會體制同時存有信義宗及改革宗背景。1847年,巴色傳道會差派韓山明牧師 (Rev. Theodore Hamberg) 及黎力基牧師 (Rev. Rudolph Lechler)二人來華傳教,巴色會早期以客家人群體為宣教對象,以香港為基地,向華南地區的城市及村落宣講福音,建立教會,並開辦醫院及學校。 經過多年努力,巴色會在華南地區逐漸擴展,信徒數目與日俱增。崇真總會亦於1924年宣告成立(取其「崇拜真神,崇尚真道」之意義),代替以往巴色會的體系。香港區會早於1929年已實行全區自立,惟仍隸屬崇真總會。1948年崇真會共有25區會,167堂會及宣道所,會友人數達20,000人。及至1951年,由於內地政局之改變,香港區會遂與內地總會脫離關係。並於1952年通過章程,向港 府辦理成為一獨立法團之註冊,至1956年6月7日獲香港立法局批准立案成為法定團體,定名為「基督教香港崇真會」。 自1952年獨立自今,香港崇真會貫徹其最初成立之宗旨,透過教會事工,教育事業及社會服務的基礎上著力建立天國事工。隨著香港急速的本土化和都市化,本會亦由服事客家人的群體擴展至其他不同的群體,成為一個本土化的基督教會。隨著中國改革及開放的政策, 本會重新與內地前崇真會背景的堂會聯繫,設立基金協助其復修教堂及組團訪問,與內地的信徒建立相互的交流和支持。 展望未來,本會將仍努力緊貼香港人生活的脈搏,透過教會事工及多元化之社會服務傳揚福音;並構思發展較全面之差傳事工(現時本會直接於財政上支持三位海外宣教士),延續巴色傳道會來華傳道之異象及精神。<ref>[https://web.ttm.org.hk/about-us/ 基督教香港崇真會簡介],崇真會香港崇真会 ,</ref> == 参考来源 == {{reflist}} [[Category: ]]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崇真会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