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226.200.221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崖壁上的棠梨树(常芳欣) 的原始碼
←
崖壁上的棠梨树(常芳欣)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崖壁上的棠梨树'''<br><img src="https://images.pexels.com/photos/29155234/pexels-photo-29155234.jpeg?auto=compress&cs=tinysrgb&w=600&lazy=load"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www.pexels.com/zh-cn/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图片网]</small> |} '''《崖壁上的棠梨树》'''是[[中国]]当代作家常芳欣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崖壁上的棠梨树=== 车子转过弯,一树粲然的白花披着霞光闪进眼底。 那是怎样的一棵树啊!身姿伟岸,树冠宏阔,繁花团团,远望似低飞的祥云,又如皑皑雪山。在纯净的蓝天下,它以俊逸超拔之姿站成一道风景。 我从不曾见过这么大一树花,更不曾见过这么清奇冷峻、风骨疏朗的树!它像一位冰肌玉骨、傲岸飘逸的谦谦君子,以卓荦不群的气质紧紧牵引着我,感召着我不由分说地下车直奔它而去。 (一) 这棵树就长在我家屋后那片洼地的西南角的崖壁上。走近看,树高10米左右,阴翳蔽日,阳光透过花隙斑驳着筛漏下来,点点颤颤,花影绰绰,扑朔迷离得使人有一种恍若隔世的感觉。挨挨挤挤、密密匝匝的[[花朵]]缀满枝头,花朵莹白如雪,素雅洁净,在虬曲苍劲的深褐色枝干的映衬下,显得遒古清雅,气息高华。细细端详,满树的花儿绝大多数都已绽放。纤细嫩绿的花茎撑起一把把精美的洁白“小伞”,“小伞”由十一二朵花高低错落连缀而成。每朵花有5片花瓣,花瓣薄如蝉翼,如丝如绢,阳光下莹莹地闪着光。精巧可爱的椭圆形花瓣簇拥着玫红花蕊,像小心翼翼地捧着一块璀璨的宝石,又像精心呵护着一个唯美的梦境。半开的花儿胭脂点点,是新娘娇羞的脸庞,是一首欲说还休的婉约诗词。更惹人爱怜的是那些小巧的花骨朵,虽然很少,但高擎在枝端,或羞赧地掩于花后,娇小玲珑得像一颗颗透明的珍珠。一阵微风拂过,那一串串、一簇簇的花儿随风摇曳,仿若千万只玉蝶和乐而舞,她们舞姿翩跹,轻盈、灵动。 这样的一棵树,本该香气氤氲,芳香扑鼻,但我却闻不到。心生好奇,我凑近鼻尖,细细嗅闻,才有幽淡的香气袅袅袭来。那香气若有似无,若甜似涩,清淡中透着一丝凉薄。连香气也渗透了它骨子里的清寂孤傲,这是怎样的一种灵魂啊!香气虽然淡薄,但还是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蜜蜂忙忙碌碌,飞进飞出,嗡、嗡、嗡的声音如潮汐般一浪追着一浪碾过耳膜。 这是什么树?我在脑海里搜寻着所有关于树的[[记忆]],但却没有答案。恰在这时,父亲来喊我吃饭。他告诉我,这是棠梨树。 “棠梨树?我怎么从不知道?它长在这儿似乎有好些年的光景了。” “那是你没有注意,而这次正好赶上它开花。其实你上初中时,它就长在这儿。”父亲告诉我,崖上是军子的地,军子为了扩大土地的面积,不停地拉土往这深坑里填,把刚长出来的棠梨树埋在了下面。军子以为它死了,但谁知不久它竟长了出来。后来每年都拉土填埋,但每次它都倔强地钻出地面。 (二) 棠梨树?我还真是孤陋寡闻呢,第一次听说。 我在心里反复咀嚼着这两个字:棠(táng)_梨(li)。还真是奇妙,这个词组轻重音水乳交融,浑然天成。想想,屋后那棵棠梨树的风格不正如它的发音:掷地有声而又云淡风轻吗? 上网查找了一下棠梨树的信息,百度资料显示:棠梨树,别名野梨、鹿梨、铁梨树,蔷薇科,常生于荒郊、山脚、路边或道旁,叶、枝、根、果实皆可入药。 棠梨树最早出现在《诗经》。《诗经·唐风》中有一篇《杕杜》:“有杕之杜,其叶湑湑。独行踽踽,岂无他人?不如我同父。嗟行之人,胡不比焉?人无兄弟,胡不佽焉?有杕之杜,其叶菁菁。独行睘睘,岂无他人?不如我同姓 。嗟行之人,胡不比焉?人无兄弟,胡不佽焉?”这首诗以杕杜起兴,描述了一个孤苦无依的年轻女子,面对其叶湑湑、兀自葱郁的杕杜树,痴痴凝望,不肯离去的凄凉画面。寥寥文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郁忿心情却跃然纸上。这首流浪者之歌,在今天读来并未散佚光芒。它所表达的浓重的孤独感越过浩淼的[[历史]]烟海仍然给几千年后的我们以强烈的震撼。接着在《唐风》里又读到了《有杕之杜》:“有杕之杜,生于道左。彼君子兮,噬肯适我?中心好之,曷饮食之?有杕之杜,生于道周。彼君子兮,噬肯来游?中心好之,曷饮食之? ”这首诗仍然以道旁兀自独立的杕杜树比兴,刻画了一个年轻女子思君而不得见的郁郁寡欢心情。诗作运用回环复沓的手法,两章仅易数字,就写出了女子缠绵、纠结的心情。 那么,杕杜到底是一种什么树呢?为什么两首表达孤独的诗,都要以杕杜起兴?杕,dì,孤立生长的样子;杜,棠梨树。将两首诗的题目换成现代汉语,也就是《一棵孤独的棠梨树》。 棠梨树生长在杂树丛生的山道上,每年春天,它落下一树的雪,细小莹洁的白花绽放在料峭春寒中。过一段时日,繁花谢尽,那些细小的花束就结了果,碧青的,小珠小豆般大小。狭长的叶子也长出来了,繁密的叶子上面郁着一层暗绿色的光。 在清寂的道边,棠梨树默默地演绎自己的[[生命]],枯荣之间,独自缄默着岁月的冷暖。它的身世是孤独的、冷清的、寂寥的,这样的身世决定了它不能作为美好的意象出现在迤逦的文学作品中,为文人士子所歌咏。翻开浩瀚的诗书典籍,你确会发现写棠梨树的寥寥无几。但酒香不怕巷子深,总也有例外,《诗经·甘棠》云:“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茇;蔽芾甘棠,勿剪勿败,召伯所憩;蔽芾甘棠,勿剪勿拜,召伯所说。”在这首诗中,棠梨树(甘棠)就是作为一种美好的形象出现的。这,是一首怀念召伯的诗。 召伯何许人也?召公姓姬名奭(shi),西周初期的著名政治家,三公之一。西周初期,武王去世,年幼的成王即位,由周成王的两个叔叔周公、召公分陕而治,辅佐朝政,“周公营洛,召公主陕”。召公体恤民情,广施惠政,深得百姓爱戴。后来,陕州百姓自动捐资修建召公祠,院内栽种甘棠树,以示对召公的[[纪念]]。 为什么种植甘棠树呢?这来源于史书记载的一个[[故事]]。《史记.燕召公世家》中记载:“召公之治西方,甚得兆民和。召公巡行乡邑,有棠树,决狱政事其下,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无失职者。召公卒,而民人思召公之政,怀棠树,不敢伐,歌咏之,作《甘棠》之诗。”这件事就发生在河南省宜阳县西北4公里处郑卢路北侧的甘棠村。甘棠为古代交通要道上的一个驿站,站旁生长着茂盛的棠梨树,三月花如白雪,风景秀丽迷人。 “召公听讼甘棠树下”的故事,就这样以民间传说的形式流传千古。这首诗由观物至思人,由思人至护物,缠绵笃挚,隐跃言外。历代诗人也纷纷动情赋诗赞颂,韩雄诗曰:“春桥杨柳应齐叶,古县甘棠也作花。” 美好的东西总是焕发着生生不息的生命力。现在,甘棠苑(也称召公祠)依旧巍然地屹立在三门峡市陕州风景区里(在原址上重新修建)。召公“敬德保民”,体恤民情,廉明朴洁,民心怀之千古! (三) 翻阅了有关棠梨树的介绍,我的心中盈满它的[[光芒]],这光芒引导着我朝它走去。 饭罢,我再次来到棠梨树身旁。想起父亲的话,我拨开低垂的枝条往南看去,果不其然,树干的1/3已被黄土掩埋。为了存活下来,它的整个身躯向北倾斜趔趄着生长,但盘根错节的根系紧紧地攫住崖壁。从远处观望,以至于有一种马上就要扑跌下来的惊心动魄之感。 望着它,我在仰慕之外,又多了一重崇敬。在那暗无天日的黄土中,它的灵魂该经历了怎样的痛苦和煎熬!但它终是没有颓废和沉郁。为了逃离桎梏,它穷尽全身的力气迸发。它的根往土壤里钻,它的芽向地面挺,它向着理想中的光明拼命地攀爬。 挣脱黑暗的力量使他浑身攒足了劲儿,它终于挺了出来。可迎接它的又是什么呢? 在这棵树的脚下,荆棘纵横,荒草野蛮地生长,已经没过膝盖。藤蔓缠络,噩梦似的紧紧捆住它的躯干。不远处的斜坡上,污水横流,垃圾狼藉,腥臭难闻的气味弥散在空中。 原来,许久以来,它就生活于这样的环境中,但这一切丝毫不足以阻拦它匆匆追梦的脚步。黾勉苦辛,朝乾夕惕,它永远仰目朝天,不为幻想,只为看到心中纯粹的梦想。心事悠悠,此时,棠梨树披一身繁华,把最纯净的心事晾晒在洁净如雪的花朵上,借风为马,飞向远方的远方,天边的天边。 棠梨花不语,开给它自己看。 有微风幽幽拂来,风吹花落,花瓣簌簌降落,落在我的发间、脸庞、掌心。捧着这纤尘不染的精灵,悲切、酸楚的[[感觉]]漫过心头。“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苏轼的《水龙吟》陡然涌上心头,不免使我产生了韶华易逝,时光不再的苍老之感。但仔细看看树上的花儿,它们似乎丝毫不介意下一秒会香消玉陨,依然明眸皓齿地在阳光下灿笑,在和风中舞蹈。是呀,生命本身就是一个过程,轰轰烈烈地吐芳纳蕊远远好过得过且过、浑浑噩噩,生命的质量向来也是以“精彩”为衡量的尺度,而绝非以“长短”来臧否优劣。 大自然真是最高明的智者,它在默然中以行动开悟我的困惑,启迪我的愚蒙。“我的白昼之花,凋谢了它那被遗忘的花瓣。到了黄昏,这花便成熟为一颗被铭记的金色果实。”这至理之言使我彻悟了许多,心情也豁然开朗了。 (四) 此时,阳光极好,像极了一种叫“桂花蜜酿”的酒。棠梨树大概也不愿错过这美好的时光,[[努力]]地展示它全部的生命力给我看。瞧,每朵花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那么多生命目光灼灼,令我眼前一片白亮。白得惊心,亮得炫目,美得令我虚脱。我有一丝的恍惚,忘了自己从何而来,要到哪儿去?因何与这棵树在这儿邂逅?我感觉它似乎一直就站在这儿,千年万年;又似乎山一程,水一程,刚刚才不远万里跋涉而来。阡陌红尘,俗世喧嚣,人与人,人与物,人与景的相逢都有一份神性的诰谕,他(她、它)出现在你的生命里,一定是要教谕你什么或启智你什么。那么,现在,披一身洁白的棠梨树之于我呢? 无可名状的思绪盘桓在我的心头。千头万绪仿如看不见的手指,在我的心湖上掀起层层波涛。波涛中,一首澌澌然的歌声穿云破空而来。“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歌声沉郁顿挫,哀婉凄绝。仔细聆听,那不是屈子的歌声么?我似乎看到了他忧悒绝望的眼神,瘦削悲怆的脸庞。他飞身而起的孤绝身影犹如惊鸿一瞥,令我眼睛生涩。 其实,历史上像屈子一样的人还有很多,他们是沉沉夜幕上不眠的星宿。他们用恒久的光亮(哪怕很微弱),也要给那个社会以良心,给那个时代以应有的态度,给那些黑暗中迷茫的几近绝望的人以活下去的信心。因为有了他们,浩荡的历史长河才波光潋滟;因为有了他们,才有了今天我们回望历史的某个节点时的欣慰和温暖。这样的人中,就包括一个踯躅在湮远年代中的不朽的老者,俊彦之士宗泽。 1127年3月底,金军掳走大宋徽钦二帝后,宋高宗赵构携家眷及近臣仓皇南逃。大宋诸臣如丧家之犬,动为身谋,奔命苟且,侍宠保禄。只有一介文官宗泽逆流而行,勇挑保卫国都重担。他在很短的时间里,依靠个人威望收编民兵,使军队人数达到100万以上。在留守开封稳定比方的13个月里,他给赵钩写了24封奏章,封封言辞恳切,泪洒胸襟。他运筹帷幄,详细制定收复策略;他苦口婆心,劝勉赵构急速北归,整肃军队,挥师北上,以雪国耻。他在信中写到“弃比方:七路千百万生灵,如粪壤草芥,略不顾恤……臣犬马之齿已七十,于礼与法,皆合致其事,以归南亩。漏尺钟鸣,实为二圣蒙尘北狩,陛下驻跸在外,恐失我祖宗大一统之绪。”可惜的是,他的奏章换来的是沉默如铁的南风,南风中,氤氲着浓郁的脂粉香味。 宗泽的报国热情变成了忧国之伤。忧愤成疾,后背发疽,不治而终。临终前,诸将围绕在病榻前,他再三叮咛:“我以二帝蒙尘,愤愤至此。汝等如能歼敌,我死亦无恨!”众将失声痛哭,齐声回答:“敢不尽力!”(这些人里就包括年轻的岳飞)。宗泽死了,没有一句言及家事。弥留之际,他突然三声大叫:“过河!过河!过河!”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为救国难,虽九死其犹未悔也。屈原、宗泽虽走了,但[[历史]]不会遗忘他们。历史把他们雕刻成一座伟岸的丰碑,感召着更多清醒的人,为追求光明坚定地朝他们走来。 清朝末期,社会凋敝,乱象丛生。朝廷苟安目前、敷弄了局。臣子斗巧钻营、便私阿上。朝堂之上,更是黄钟毁弃,瓦釜雷呜。自上而下,人人苟且营营、随波逐流或是独善其身,而他—刘光第却坚守贫困,清廉勤政,洁身自好,活成了溷浊中的一股清流。他以清白之躯慷然赴死,令世人怆然而生敬意。 煌煌五千年华夏史,有多少像屈原、宗泽、刘光第一样的人,他们踽踽独行在历史的旷野,活得孤独而决绝,清醒而冷峻,凛然而刚烈。他们就像这棵棠梨树一样,不管世界怎样溷浊而不清,环境怎样恶劣而不堪,都始终坚守内心的操守不放弃。他们恬淡、静谧、理性,不求仰慕,不求闻达,甚至不求侧目,只为了心中的那份纯粹与光明!他们就像这棵棠梨树一样拼尽全力活成一方风景,活出一道风骨。他们活出的高度,是庸常人的葵藿之心永远不可抵达的! 望着这棵棠梨树,我心潮澎湃,热血飞腾。[[春风]]殆荡,棠梨树的枝条轻轻摇摆,洁白的花瓣纷纷落下,落在我的头上、肩上、耳轮上,落在我的掌心、怀里,落在面前这片恒古的倔强的黄色土地上。一丝丝淡淡的香气随风袭来,我知道,那是棠梨树灵魂的香气在飘散。 <ref>[http://www.360doc.com/userhome.aspx?userid=70840274 个人图书馆网]</ref> ==作者简介== 常芳欣,笔名烟蓝,[[河南]]省三门峡人,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 ==参考资料== {{Reflist}} [[Category:820 中国文學總論]] [[Category:825 中國散文論;語體文論;新文學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崖壁上的棠梨树(常芳欣)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