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119.109.60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巖仔 的原始碼
←
巖仔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 <p style="background: #FFB5B5; color: #000000; margin:auto; padding:5px 0; "> '''巖仔''' </p> |- |<center><img src="https://religion.moi.gov.tw/ReligionSys/FileStore/CKUpload/177-1-%E8%8A%9D%E5%B1%B1%E5%B7%96%20-%E6%A5%8A%E5%A3%AB%E9%9C%88(1).JP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religion.moi.gov.tw/Knowledge/Content?ci=2&cid=333 圖片來自religion] </small> |} '''巖仔'''在[[閩南語]]中是指'''山中[[佛寺]]'''。20世紀初之前,巖仔在[[福建]]的[[漳州]]、[[泉州]]地區、[[潮汕地區]]、[[台灣]]以及[[東南亞]]福建、潮州社區還相當普遍。<ref>[https://religion.moi.gov.tw/Knowledge/Content?ci=2&cid=333 巖仔],religion</ref> ==介紹== 巖仔,漳州人發音為(giam ah),泉州人發音為(gum ah),潮州人稱為'''巖'''、發音為(ngam),本來意思是山洞,後來靠近山邊的廟就都稱為巖仔。1835年刊行的《[[彰化縣志]]》:「閩省漳泉南人謂寺曰巖」。可見巖仔在當時應專指[[佛寺]]。 而'''巖仔'''於寺廟的正式名稱又可稱為'''巖'''或'''岩''',例如台灣[[桃園市]]的[[壽山巖]],台灣[[嘉義縣]]相當著名的[[半天巖]]、[[臺北市]]相當著名的[[芝山巖惠濟宮|芝山巖]]與[[寶藏巖]],三大[[清水祖師]]廟宇[[三峽長福巖]]、[[艋舺清水巖]]、[[淡水清水巖]]、台南市六甲區[[赤山龍湖巖]]等。[[中國]]泉州的[[老君岩]]或中國泉州的[[岩仔媽祖]]等。惟因時代變遷,18世紀後巖仔的發展以台灣為主,漳泉兩地幾近絕跡。 ==歷史== 觀音信仰[[唐朝]]時期就已經深入閩南,[[普陀山]]的[[普濟寺]]原為[[不肯去觀音院]],只是簡單的草棚,唐宋時期由經商的福建人出資修成十方叢林,至今福建人去普陀山第一站一定要去普濟寺。除了產生吸收佛教世俗化的[[福建]][[道教]][[閭山派]]之外,也衍生出適合[[漢人]]([[閩人]])民情的[[漢傳佛教]]。此階段,[[觀音菩薩]]為佛教中,最容易被漢人所接受的[[主神]]。 18世紀之後,觀音菩薩為主神的佛教廟宇,大量興建於[[臺灣]]、[[泉漳]]。這裡面也包含眾多興建於山邊的佛寺,於是「巖仔」一詞,亦往往被直接解釋為「主奉觀音的廟宇」,此等分類尤以台灣為主。而其他[[清水祖師]]([[清水巖]])、[[顯應祖師]]([[頂泰山巖]]、[[下泰山巖]])等,則一般不稱為「巖仔」,稱為「祖師廟」。 ==台灣巖仔的現況== 根據2005年[[中華民國內政部]]統計,台灣的佛寺共有2227座,《[[台灣地區]]主神寺廟》(仇德哉,1985)一文則指出台灣供奉觀世音的寺廟共595座。此外台灣主祀觀音的廟宇有寺、宮、閣、堂、壇、庵、巖等等的名稱區分。例如,亭為地主所蓋,寺為大廟,堂常為村廟,巖則通常蓋於山邊。19世紀末20世紀初之後,台灣巖仔除另外有寺的別名之外,也多改名。例如[[艋舺]]慈雲巖改名為[[慈雲寺 (臺北市)|慈雲寺]],[[鼓山區|鼓山]]打鼓巖改名為元亨寺。雖說如此,兩者之間還是有些許差異,例如巖通常比佛寺規模小,巖仔建築多[[燕尾脊]],巖可由在家眾主持,巖不可如寺般設[[納骨塔]]等等。不過在1945年大型巖仔出現後,這種設限已不明顯。 台灣巖仔的起源大多來自民間捐建,管理方式有在家管理或在家委託出家人管理,因此寺產也屬於在家信眾。戰後的佛教界不承認「民間佛教」這樣的佛教,但是,要爭廟產、爭管理權之時,卻又認為那是「佛教的」寺廟,因此部分由在家委託出家人管理的巖仔,曾歷經在家和出家為管理權、廟產與祭祀方式而衝突之事,有在家成功取回管理權者,如[[半天岩紫雲寺]];也有在家喪失管理權者,如翠屏岩,後改名[[觀音山大覺寺]],已非傳統的巖仔樣貌。 現下台灣,不包含祭祀道教主神的巖仔約有70間。較為出名的有[[台北市]][[芝山巖]]、[[康熙]]年間建的[[寶藏巖]]、18世紀所建的[[慈雲巖]]、[[桃園市]]的[[壽山巖]]、[[臺中市]]的[[清水紫雲巖]]、及高雄三大巖的[[林園區|林園]][[林園清水巖|清水巖]]、[[大社區|大社]][[翠屏巖]]與[[阿蓮區|阿蓮]][[大崗山巖]]。台灣知名宗教學者[[林美容]]將這些現下影響力相當深、與[[中國佛教]]多所差異的巖仔,稱為「民間佛教」,不過台灣知名佛教史學者[[江燦騰]]則認為巖仔僅為「民間佛教」的一部份,唯有將庵、堂、寺等相關建築一併加入探討,才能完整呈現「民間佛教」的歷史面貌。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 宗教]]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巖仔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