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189.14.251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川中島之戰 的原始碼
←
川中島之戰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 <p style="background: #D6A4AB; color: #000000; margin:auto; padding:5px 0; "> '''川中島之戰''' </p> |- |<center><img src="https://4.bp.blogspot.com/-4AGERw2Z6Pw/Wckaw2__DHI/AAAAAAAAHTU/eYAJFj2VeHEKWOt7bgzidtqZnQfS0txYACEwYBhgL/s1600/IMG_1056.jp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engokujapan.blogspot.com/2017/09/blog-post_39.html 圖片來自blogspot] </small> |} '''川中島之戰'''是[[日本]][[戰國時代 (日本)|戰國時代]][[甲斐|甲斐國]][[大名 (稱謂)|大名]][[武田信玄]]與[[越後|越後國]]大名[[上杉謙信]]之間,在北[[信濃國|信濃]][[川中岛 (日本)|川中島]]地區進行五次大小戰役的總稱,或者專指發生於1561年([[永祿]]4年)[[9月|九月]]([[陰陽曆|舊曆]])的「八幡原之戰」。<ref>[http://sengokujapan.blogspot.com/2017/09/blog-post_39.html 淺談第四次川中島之戰的意義],blogspot</ref> 前述兩軍於1553年([[天文 (後奈良天皇)|天文]]廿二年)、1555年(天文廿四年)、1557年([[弘治 (日本)|弘治]]三年)、1561年,以及1564年(永祿七年)前後十二年間,圍繞著信濃境內的領地問題,在[[善光寺]][[平原]]附近,以[[犀川]]、[[千曲川]]匯流處的[[沖積平原]](即「川中島」)為中心的區域,分別發生五次[[戰爭]]或對峙。其中爆發於1561年10月17至18日([[公曆|新曆]]);即永祿四年9月9至10日(舊曆)的第四次對陣(「八幡原之戰」),是戰況最為激烈的一次。 == 戰役經過 == === 第一次(布施之戰或八幡之戰) === 天文22年時,武田晴信(信玄)攻下信濃、驅逐了信濃[[守護大名|守護]][[小笠原長時]]以及[[村上義清]]等豪族。失去領地的他們被長尾景虎(上杉謙信)所收留,景虎答應他們要協助其奪回失地。於是長尾軍與武田軍即開始發生衝突。在第一次川中島之戰中,長尾軍在擊退武田軍的前鋒隊後撤軍、雙方都無重大損失。長尾景虎在第一次會戰後,為了提升自家的威信及鞏固權力,[[上洛]]拜謁[[正親町天皇]]及[[征夷大將軍]][[足利義輝]]。武田方則開始進行軍制改革、為再度的衝突做準備。 === 第二次(犀川之戰) === 武田晴信與[[後北條氏|北條氏]]、[[今川氏]]結成([[甲相駿三國同盟]]),在確立後方安全無憂後,再度進軍北信濃。雙方在犀川兩岸互相對峙達兩百多日、後來在[[駿河國|駿河]]國主[[今川義元]]的調停下同時撤軍。 === 第三次(上野原之戰) === 弘治三年(1557年),雙方於上野原小規模交戰,戰況膠著。當時將軍義輝受迫於[[畿內]]有力大名[[三好長慶]],處境艱難,亟盼景虎停戰上洛相助,於是出面仲裁,令雙方和睦。晴信趁機提出要求,遂自[[室町幕府|幕府]]取得「信濃守護」役職。 === 第四次(八幡原之戰) === 1561年,長尾景虎就任「[[關東管領]]」職,改名上杉政虎。 在知道上杉軍於川中島出現後、武田信玄於8月16日由甲斐出兵。上杉軍這次則與第一次至第三次的作戰方式迥異,先是涉過川中島北邊的犀川及南側的千曲川後,登上了位在川中島南邊的[[妻女山]]布陣、與川中島東方的[[海津城]]相對峙。武田軍則在8月24日於川中島西方的[[茶臼山]]布陣以牽制上杉軍。形成雙方各自阻住對方退路的局面,一直至8月29日時,武田軍穿過川中島的中心地帶[[八幡原]]進入海津城內,才結束對峙的場面。此時、妻女山上的上杉軍兵力約有一萬三千、在海津城中的武田軍約有兩萬,以武田軍的兵力居於優勢。 隨後,武田軍在9月9日深夜採取了行動。根據『[[甲陽軍鑑]]』的記載、當時武田信玄採用了軍師[[山本勘助]]的兵法、武田信玄率領本隊約八千人於八幡原布陣,而另一方面則由[[高阪昌信]]、[[馬場信春]]等人率領支隊一萬二千人夜擊妻女山、將上杉軍驅趕到八幡原後予以挾擊。但是、上杉謙信察覺了武田軍的意圖(有異說)、他在10日拂曉(據傳是早上六時左右)趁著濃霧、全軍開拔至八幡原,對上了武田本陣。武田軍八千人軍以鶴右翼之陣應戰,上杉軍擺出了為防追擊的撤退陣形「車懸之陣」、經一番激戰後,武田信玄之弟[[武田信繁]]與軍師山本勘助、大將[[諸角虎定]](諸角昌清)、[[初鹿野忠次]]、[[油川彥三郎]]、[[安間弘家]]、[[三枝守直]]等將領一一陣亡,陷入了逼近崩潰的情勢,不過夜襲失敗的武田支隊已從妻女山下山,先是擊退了上杉軍的殿後部隊[[甘粕景持]]隊後、於早上巳、午時左右(早上前10時~12時)抵達八幡原。形成兩軍夾擊上杉軍的形勢。上杉軍開始退往犀川渡河,最後退到川中島北方的[[善光寺]],雙方的戰鬥才算告一段落。最後上杉軍與善光寺中佈署的三千部隊會合後回師至越後。 這場戰役的戰死者,有一說是上杉軍三千多人、武田軍四千多人。當時雙方都各自宣布自己獲勝。此外根據傳說,在這場戰鬥中上杉政虎曾一度單槍匹馬殺入武田陣中砍殺武田信玄,這個畫面經常在歷史小說或戲劇中出現,不過按《上杉家御年譜》記載衝進敵陣的是[[荒川長實]]。 根據《甲陽軍鑑》的說法,這場戰役「前半是上杉獲勝、後半是武田獲勝」。在戰術上上杉軍成功地破解了武田軍的奇襲,而且殺死了武田方很多重要的名將;但戰略上堪稱武田方獲勝,因為戰後武田家持續佔有北信濃大部分領地,而上杉政虎出兵信濃的目的則未能達成。此役之後,犀川以南為武田方、犀川及善光寺以北則為上杉方的勢力範圍。 然而對於此役主要史料《甲陽軍鑑》的記載,也有存疑的聲音;例如妻女山背坡陡峭,實施仰攻夜襲相當困難,而「啄木鳥戰法」是否合乎史實令人懷疑。另一種合理的推測是武田軍沒料到上杉軍不待敲山震虎就已經撤退,8000人本隊碰上以車懸撤退的11000名上杉軍,此時單翼則成為一字長蛇陣,別動隊則對上殿後的甘粕景持1000人。 === 第五次(鹽崎之對陣) === 上杉輝虎(由政虎改名)為牽制武田信玄的[[飛驒國|飛驒]]經略,再度出兵信濃;武田信玄進駐鹽崎城,迴避決戰,此役遂以兩軍各自撤退收場。 ==影片== <div style="float:left; margin:10px 10px 10px 10px"> {{#evu:https://www.youtube.com/watch?v=8glo__6Fsts |alignment=center |dimensions=480 |container=frame |description=詳解第四次川中島合戰:武田信玄上杉謙信,磨劍纏鬥十年,宿敵生死決戰....#川中島合戰 #上杉謙信 #武田信玄 #山本勘助 #豐臣秀吉 #德川家康 }} </div> {{-}}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 731 日本]]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川中島之戰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