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37.173.170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巢湖民歌 的原始碼
←
巢湖民歌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巢湖民歌</big>''' |- |<center><img src=https://so1.360tres.com/t01685db58d840aef37.jpg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baike.so.com/gallery/list?ghid=first&pic_idx=1&eid=7910895&sid=8184990 来自 呢图网 的图片]</small>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big>''' |- | align= light| 中文名称;巢湖民歌 批准时间;2006年5月20日 非遗级别;国家级 申报地区;安徽省巢湖市 遗产类别;传统音乐 遗产编号;Ⅱ-6 |} '''巢湖民歌''',安徽省巢湖市地方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ref>[https://www.sohu.com/a/666871924_121124427?scm=1102.xchannel:325:100002.0.6.0 放歌池州 巢湖民歌再获佳绩 ] , 搜狐, 2023-04-14 </ref> 伴随着巢湖悠久的历史,巢湖民歌经历了一个由简而繁、由单一而多样的演变过程。巢湖民歌以号子、山歌、小调三大门类为主,其他如舞歌、风俗歌、儿歌以及属于亚民歌范畴的生活音调为数不多,也有流传。巢湖民歌既有代表性的体裁以及相对统一的结构风格,又在与毗邻地带的民歌的交融中,形成了多种声腔共存的[[格局]]。巢湖民歌在音乐形式上基本上是单声音乐体制,绝大部分的歌曲音域不宽,通常是八、九度 。 2006年5月20日,巢湖民歌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Ⅱ-6 。 代表性传承人内容来源于非遗大数据平台 彭声扬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发展历史== 伴随着巢湖悠久的历史,巢湖民歌经历了一个由简而繁、由单一而多样的[[演变]]过程,并一直传唱至今。 在民间传说和原始民歌歌词的零散记载中,人们可推算出巢湖民歌的起源,并将其历史追溯到南宋、元朝时期。与中国其他地方的传统音乐一样,巢湖民歌也是随着当地语言的产生而形成,是一种富有音乐性的歌唱语言,也是一种将语言加以延伸升华后的音乐艺术。巢湖人爱唱、爱编民歌。聪慧的歌唱者采取"望风采柳"的创作形式,见什么唱什么,走到哪唱到哪,干什么活唱什么歌,巢湖民歌便在当地人的生活劳动和喜怒哀乐中产生,再经过世代的传播、继承和创新而不断丰富、完善,出现了号子、[[山歌]]和各种小调,并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方民歌体系 。 ==文化特征== ===民歌形式=== 巢湖民歌既有代表性的体裁以及相对统一的结构风格,又在与毗邻地带的民歌的交融中,形成了多种声腔共存的格局。巢湖民歌不但[[数量]]多,而且内容丰富多彩。民歌形式包括反映劳动生产、劳动生活及情趣、爱情生活和风俗习惯等主要方面。 反映劳动生产的民歌占巢湖民歌的多数。其主要集中在号子、山歌、秧歌等类民歌中。如[[《舂米号子》]]《打夯号子》《薅稻歌》《喊秧歌》《小小水车八尺长》《唱得大地披绿装》等,通过这些民歌可以看出民歌和劳动间的关系。在繁重的体力劳动中,唱起民歌既可以统一步伐、协调动作,又可以自娱自乐,减轻疲劳,舒缓精神,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增加生产劳作中的情趣。还有一些民歌把生产技能和劳动常识融在歌词中,直接传授劳动知识。 反映劳动生活和情趣的民歌,有居巢民歌《唱四季》《唤小牛》,庐江民歌[[《十里长冲好风光》]]等。 反映爱情生活方面的民歌在巢湖民歌中占的比例也比较大,而且从多个侧面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爱恋和婚姻生活。如和县民歌《打茼蒿》,居巢民歌《四季相思》,庐江民歌《郎唱山歌妹知音》,无为民歌《来年春日等哥回》《送晚茶》等。 反映人民群众风俗习惯的民歌如居巢民歌[[《灯歌》]]《划龙船》等;有的是在各个节气中演唱,带有纪念性和仪式性的歌曲,如无为民歌《老龙下河快如飞》;还有一类则是婚丧仪式中演唱的歌曲,如无为民歌《吹吹打打就进了婆家门》等。这些民歌主要表现劳动人民对幸福生活的追求。有的内容乞求神灵保佑[[风调雨顺]]、避免灾害;有的内容则是祝愿身体健康、长命百岁;还有的内容则是希望有一个和平安定的生活环境 。 ===民歌分类=== 巢湖民歌以号子、秧歌、小调三大门类为主,其他如舞歌、风俗歌、儿歌以及属于亚民歌范畴的生活音调为数不多,也有流传,但这些少量的民歌体裁在巢湖民歌中一般都被归并入小调类。 号子有巢湖船夫号子、船工号子、木排号子、春米号子、划船号子、[[打夯号子]]、搬运号子、车水号子等。号子是伴随劳动产生的,因而旋律铿锵有力,节奏性很强,曲调与地方语言音调紧密结合,十分口语化,容易演唱。号子由于地域不同、工种不同,因此分布差别很大。 秧歌是巢湖民歌中最具地方特色的一种。巢湖水域丰富,是稻米产区,水乡秧歌的传唱由来已久,其种类主要分为喊秧歌、丫头调薅稻歌、耘田歌、风摆柳、刘姐姐、犟颈红等。巢湖秧歌以"喊秧歌"最为著名,主要流传于居巢区,无为、庐江等县也有流传,但数量不多。"喊秧歌"的演唱形式一般由领唱和帮唱组合而成,它的节奏舒展、自由,旋律高亢嘹亮,具有山歌风味,在旋律中用了大量的装饰音,使曲调变得特别优美动听。"喊秧歌"的内容主要以歌唱劳动为主。"丫头调"是广泛流传在巢湖地区的秧歌的另一种主要[[形式]],因为唱至最后都有"啊,丫头子哎"的衬词而得名。其旋律优美,音域不宽,便于演唱。秧歌内容也十分丰富,不但有反映劳动和生活的,还有反映历史题材的,也有反映爱情的。"薅稻歌"是流传在和县一带的秧歌,其演唱形式与"丫头调有些相似,也是由领唱和帮唱组成,但帮唱时不唱歌词,只唱由衬词构成的乐句。另外,帮唱部分结构比"丫头调"复杂而庞大。"刘姐姐"也是流传在居巢区的一种秧歌,这类秧歌的内容大多反映爱情生活。与水光湖色的秧歌不同,山歌则是在山野里唱的歌曲。其节奏舒展,旋律高亢嘹亮,优美动听。巢湖流传的有车水山歌(靠山音)、放牛山歌、采茶山歌等。 小调主要是指在城镇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民歌,其数量颇大,内容也复杂多样,雅俗悬殊较为明显。其主要有灯歌、门歌、卖杂货等。 巢湖处于皖中江淮之间的独特位置,东西南北毗邻地带的诸多民歌在这里[[交流]],多种声腔也在这里融合。在与相互毗邻地带的民歌交流融合中形成音乐兼容并蓄、诸多声腔竞发的格局,巢湖民歌逐渐形成了强烈的区域性特征。但同是在巢湖地区境内,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区域不同,民歌流传的种类也不尽相同。即使是同一种类的民歌,唱法也不同,各具特色,如秧歌一般流传于稻米产区,山歌则更多地流传于山区丘地带。同样是[[秧歌]],在唱法上司集、炯炀、银屏等地就各有各的唱法 。 ===音乐形式=== 巢湖民歌在音乐形式上基本上是单声音乐体制,绝大部分的歌曲音域不宽,通常是八、九度。旋律上比较平稳,旋法上主要特点是三音列级进或环绕的典型四度进行,旋律走向以下行居多。 调式上普遍是五声徵调式和五声羽调式,宫、商、角调式都很少见不同宫系的转调,除个别由外地区传入或受之较深影响的曲目临时离转调,有时出现四、五度关系外,转调一般不存在,同宫系统的转调式转换和游移,倒是常见,尤其是本地区徵调式民歌常常含有很鲜明的羽调色彩,徵羽交替非常普遍。 在节奏、节拍方面,山歌、秧歌等的节奏是比较自由的,非律动和变换拍子较为[[普遍]],号子和小调的节拍则基本上是偶数拍子,即二拍和四拍。 在音乐结构上,巢湖民歌主要有单句式、上下句、起承转合式、五句头、多句连缀和乐段扩展等多种类型,少数曲目并有对置、对比乐段,构成二部式,个别曲目如《庐江灯歌》,乐段再现之间还可自由插入几首短小而风格相近的民歌,构成别具一格的回旋曲式 。 ===创作特征=== 巢湖民歌的歌词语言朴素生动,口语化、生活化,衬词较多,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望风采柳"的创作形式,是巢湖民歌最显著的特征,是造就巢湖民歌数量众多、内容丰富和"十唱九不同"的根本原因。所谓"望风采柳",即在劳动生产生活中见什么就唱什么。在各种场合都用编歌、唱歌来交流[[思想]]、抒发情感,表达劳动生活及丰收的喜悦,缓解劳动者的疲劳,相互鼓励,等等。值得一提的是巢湖秧歌,又称"喊秧歌"是本地最为流行的一种民歌。一到栽秧季节,劳动人民在水田中边劳动边喊唱,开秧门时唱,拔秧时唱,抛秧把时唱,插秧时唱,薅草时也唱领众和,场面壮观。以"望风采柳"形式创作的民歌,无拘无束,即兴而出,张口就唱,浅显易懂,群众基础广,自然流传开来,是当地盛行的传统艺术形式 。 ==代表作品== 巢湖民歌代表曲目有《姑嫂对花》[[《喊秧歌》]]《刘姐姐》《吓老鹰》等 。 == 相关视频 == <center> {{#iDisplay:h053624e8he|480|270|qq}} <center>教唱巢湖民歌</center> </center> == 参考资料 == [[Category: 630 中國文化史]] [[Category:670 中國地方志總論]]
返回「
巢湖民歌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