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223.108.130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布瓦洛 的原始碼
←
布瓦洛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布瓦洛</big> ''' |- | [[File:Df570fe2230747d79eca0280d10f1fcf.jpg|缩略图|居中|[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0830/df570fe2230747d79eca0280d10f1fcf.jpeg原图链接][https://pic.sogou.com/d?query=%E5%B8%83%E7%93%A6%E6%B4%9B&forbidqc=&entityid=&preQuery=&rawQuery=&queryList=&st=&did=3 来自 搜狗 的图片]]]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 =='''布瓦洛'''== 法国诗人、文学批评家。1666年发表一组讽刺诗,针砭教士、妇女及巴黎的生活,成为莫里哀、拉辛等文豪的朋友。1674年发表《[[诗的艺术]]》,阐明了文学的古典主义原则,对当时法国和英国的文坛影响很大。还撰有打油性叙事诗《[[读经台]]》,并且翻译了朗吉努斯的《[[论崇高]]》。 =='''生平'''== 尼古拉·布瓦洛Nicolas Boileau Despreaux(1636—1711)法国诗人、文学理论家。被称为古典主义的立法者和发言人。最重要的文艺理论专著是1674年的《诗的艺术》。这部作品集中表现了他的哲学及美学思想,被誉为古典主义的法典。 1636年11月1日,他生于巴黎,是一个法院书记官的第十五个孩子,二岁丧母,十二岁因结石开刀,手术失误,导致他终身不娶。他在索邦学院攻读神学,后来改读法律,二十岁当上律师。 [1] 继承他父亲遗产后,放弃以律师为职业的意图,专心从事文学创作。年轻时曾和一些所谓自由派的文人来往,其中包括喜剧家莫里哀和悲剧家拉辛。这一时期,他写了若干讽刺诗,对当时某些官方和半官方人士往往采取讪笑的态度。中年开始和权势人物接近,由于[[路易十四]]的情妇蒙代斯邦男爵夫人的引荐,布瓦洛觐见了太阳王。1677年和拉辛同时被任命为“国王的史官”,享受年俸二千金路易的优遇。1684年当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 =='''作品'''== 布瓦洛青年时期的作品主要是《讽刺诗》,第 1至7 卷发表于1666年;第8、9两卷发表于1668年。1666年还发表了一部《小说人物的对话》,讽刺的矛头指向当时附庸风雅、咬文嚼字的文人。中年时期的重要著作是《诗的艺术》(1674)。此外,还有《尺牍诗》(诗体书简,9卷,1674~1683)。晚年除继续写《[[讽刺诗]]》和《[[尺牍诗]]》外,著文反对沙尔·佩罗等人的厚今薄古的主张。他的《关于龙琴的思考》就是为此而作。 《诗的艺术》是布瓦洛的代表作,在文学史上被认为[[古典主义文学]]理论的经典,它对17世纪以及后来的法国文学影响很大。这部用匀整的亚历山大诗体(每句12音缀)写的文学理论,共分四曲:第一曲是一般性的原则,如写作必须有灵感;热爱理性,遵循马莱伯开创的道路;听从一个“贤智的友人的劝告”等。第二曲论述牧歌、挽歌、颂诗、长歌行、[[十四行诗]]、歌谣等体裁。第三曲论悲剧、喜剧和史诗等体裁的创作规律;作者反对悲剧用浪漫主义的格调,反对喜剧油腔滑调,也反对在作品中追求十全十美的英雄人物;他重视观察人、描绘人。第四曲对作家们提出一些合乎正常情理的忠告 [2] 。 布瓦洛在笛卡儿唯理主义的哲学基础上,继承古希腊罗马尤其是[[贺拉斯]]的理论传统,总结法国古典主义文学的创作经验,提出了自己的美学思想。他认为“理性”是一切的准绳,也是文艺创作的根本原则。“请爱慕理性吧;务使你的一切诗文,仅凭着理性获取光辉和价值”。他提出的所谓的“理性”,即常识、天性,它是永恒、普遍、自然的。美源自理性,美必然合符理性,因而具有绝对的价值和普遍永恒的评价标准。 他还提出“摹仿自然”的原则。所谓“自然”,即“人的自然”或“自然人性”,即经过理性净化了的自然。具体来说,“摹仿自然”就是要“研究宫廷”“认识城市”。布瓦洛崇尚理性和自然,认为“只有真才美”,追求真善美的统一。 在文艺作品方面,他认为文艺创作要以古人为榜样,因为古希腊罗马的古典作品体现了普遍理性与自然人性,具有高度的真实性。悲剧是“高雅”的体裁,要用崇高,悲壮的诗体来表现[[宫廷]]生活;喜剧是“卑俗”的体裁,需用日常的语言来表现下层社会生活。作品要遵守严格的“[[三一律]]”。人物性格应定型化和类型化。 布瓦洛不是古典主义理论发明者。《诗的艺术》中的主要论点,如悲剧的“三一律”等,在他以前就已有人提出。但是《诗的艺术》把古典主义文学的主要观点编写成简练通畅、便于记诵的诗句,对古典主义理论的普及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布瓦洛的美学理论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体系,对欧洲文坛有深远影响,促进了法国古典主义文艺特别是戏剧的发展。<ref>[https://news.gmw.cn/2021-02/01/content_34587322.htm 16至19世纪法语作为民族语言地位的变化],光明网2021年2月1日</ref> ==参考文献== {{reflist}}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布瓦洛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