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33.139.164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布萊切利園 的原始碼
←
布萊切利園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布萊切利園'''<br><img src="https://www.easyatm.com.tw/img/e/44b/nBnauM3XwAzM1kjNyYTMzITM3QTM5YDMwIjMxADMwAzMxAzL2EzL4c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www.easyatm.com.tw/wiki/%E5%B8%83%E8%90%8A%E5%88%87%E5%88%A9%E5%9C%92 圖片來自easyatm]</small> |} '''布萊切利園'''('''Bletchley Park'''),又稱'''X電台'''('''Station X'''),是一座位於[[英格蘭]][[米尔顿凯恩斯]]<ref>[https://www.agoda.com/city/milton-keynes-gb.html?cid=1844104 米尔顿凯恩斯],agoda</ref> [[布萊切利|布萊切利鎮]]內的宅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布萊切利園曾經是英國政府進行[[密碼學|密碼解讀]]的主要地方,[[軸心國]]的密碼與密碼文件,如[[恩尼格瑪密碼機]]等,一般都會送到那裡進行解碼。自恩尼格瑪密碼機被破解後,布萊切利園所收集到的軍事情報一概被代號為[[ULTRA]];儘管現今有部份人對這些情報的功用提出質疑,但普遍認為,ULTRA除幫助了[[盟軍]]外,還提早結束戰爭。 布萊切利園已為一所向公眾開放的[[博物館]]。 == 二戰歷史 == [[狄里·諾克斯]]、[[約翰R·F·傑佛利斯]]和[[艾倫·圖靈]]就是在這裡進行恩尼格瑪密碼機早期的解密工作。而塔樓上層所見到的白色窗戶,裏面曾為艾倫·圖靈所居住。 就在[[二戰]]爆發前夕,[[波蘭]][[密碼局]]曾向英國情報部門披露有關德國[[恩尼格瑪密碼機]]的破解技術,而英國政府就是憑這些情報展開解讀恩尼格瑪密碼機訊號的行動。在1939年8月15日,[[政府密碼學校]]率先遷進了布萊切利園,其中學校的海軍部、軍事部和空軍部均悉數佔用了宅第的地面一層,而最頂層則被[[軍情六處]]所佔用。此外,宅第內又設置了電信部、電傳打字機房、廚房與飯廳,以供所有職員使用。在遷入布萊切利園初期,由於預先構思好的木製小屋群尚未建成,所以工作人員都擠在宅第、馬棚和旁邊的農舍內生活。至於鄰近的艾馬斯寄宿男校校舍,則為政府密碼學校的商業及外交部所徵用。 在早期的時候,布萊切利園內的水塔曾被改建成無線電房,並取名為「X電台」。儘管這個名字後來被用作布萊切利園的別稱,但事實上,基於無線電房伸出很多長形的天線,所以該無線電房不久就遷離開布萊切利園,以免使整個基地引起外人懷疑。 布萊切利園在戰時的工作,主要是把全國各地[[監聽站]]所收集到來自[[軸心國]]的數據進行分析。一般而言,監聽站收集到的初步數據會由情報員駕駛[[摩托車]]快速送到布萊切利園,而到後來,監聽站更可直接以電傳打字機直接傳送數據。時至今日,布萊切利園最為人所知的「功績」,就是它曾經成功破解了[[德國]][[恩尼格瑪密碼機]]的密碼系統;但要說布萊切利園最偉大的成就,則或許是它曾破解德國的[[FISH (密碼學)|FISH]]高級電傳打字機密碼。 在布萊切利園透過解密所得出的情報,一概被代號為「[[ULTRA (二戰情報)|ULTRA]]」。這些情報很大程度上使[[盟軍]]在[[大西洋海戰 (1939年-1945年)|大西洋戰役]]中成功擊沉敵方多艘[[U-潛艇]],也為[[英國皇家海軍|皇家海軍]]在[[馬塔潘角海戰|馬塔潘角戰役]]與[[北角海戰|北角戰役]]奠下勝利的基石。 此外,自[[美國]]參戰後,[[英國首相]][[邱吉爾]]曾同意[[美國總統]][[小羅斯福|羅斯福]],讓兩國共用資源。在這種背景下,有不少美國的密碼學家到布萊切利園,與英方專家一同工作。當時英方專家主要負責德國的密碼,而美方專家則主要負責破解日本所用的密碼。 二戰期間,布萊切利園只一次受到直接空襲。在1940年11月20日至21日,敵方在莊園上空投下了3枚炸彈。一般人認為,那3枚炸彈真正目標其實是附近的[[布萊切利火車站]]。在這3枚炸彈中,有一枚在宅第的傳訊員入口處一帶爆炸,強烈的震動使旁邊的小屋4號(屬於學校的海軍情報部)造成輕微移位。不過,由於這些小屋均建於磚塊搭建的柱狀物之上,所以工程人員在把小屋移回原位的同時,室內的人仍可繼續工作。 在布萊切利園以外,英政府亦曾在[[肯雅]][[啟林迪尼港|啟林迪尼]](Kilindini)設立了同類的前線基地,專門破解日本的密碼。在一連串的解密行動,再加上運氣,直至1945年8月,日本商船隊因此共計損失了90%的船隻。 == 密碼分析 == 戰時布萊切利園的解密工作一般都是由[[數學家]]和[[密碼破譯|解密專家]]進行。其中,後世最為人所熟悉的專家要算是[[艾倫·圖靈]],圖靈曾對戰時的解密工作提供重大貢獻。 自1943年開始,布萊切利園曾引入一套數碼電子電腦,以解讀德國一套名為Lorenz cipher的電傳打字機密碼系統。這套稱為[[巨人計算機|巨象]]的[[電腦]]由湯米·佛洛亞斯|Tommy Flowers(Tommy Flowers)所設計,並由[[郵政總局 (英國)|英國郵政局]]的[[郵政局研究站]]提供器材和承建。 在1945年1月,即解密行動達到高峰期的時候,曾有約9,000人在布萊切利園工作,至於戰時亦曾有多達10,000人在那裡工作。這些獲招聘的人士一般都具備有獨特的才能,比如說是國際象棋冠軍、填字遊戲專家、精通數國語言的人或數學界權威。當中,最著名的例子是,布萊切利園當局曾以《[[每日電訊報]]》的填字遊戲作為面試測試,限令面試者要在12分鐘內完成填字遊戲。此外,該報社亦曾被要求舉辦填字遊戲比賽,然後再招攬勝出者參與「一項特別的工作,為戰事作出貢獻」。 == 早期歷史 == 根據[[末日審判書]]在1086年的紀錄,布萊切利園所處的土地原屬於伊頓莊園的一部份。在1711年,布朗·韋利斯|Browne Willis(Browne Willis)曾在該地興建了一所宅第,但托馬斯·夏理遜(Thomas Harrison)在1793年置得該地產權後,宅第即被拆卸重建。經過多年以後,該地房產在1877年再易手予塞繆爾·列斯庫姆·錫咸|Samuel Lipscomb Seckham(Samuel Lipscombe Seckham),而布萊切利園一名也是自那時開始出現的。在1883年6月4日,擔任金融家兼[[英國自由黨|自由黨]][[英國下議院|下院議員]]的赫伯特·塞繆爾·里昂爵士|Herbert Leon(Sir Herbert Samuel Leon,1850年—1926年)購入了上址,並將原有在1870年代建成的農屋擴建成今日的模樣。 布萊切利園是一幢揉合了[[維多利亞哥德式建築|維多利亞哥德式]]、[[都鐸式建築|都鐸式]]和[[荷蘭]][[巴洛克式建築|巴洛克式]]的建築;對於這種別具一格的設計,不少在二戰期間到訪過那裡,以及在那裡工作的人士,都留下了茫然而困惑的印象。布萊切利園本身佔地55[[英畝]](22[[公頃]]),而整個莊園則共佔地581英畝(235公頃)。里昂爵士與里昂爵士夫人相繼在1926年和1937年逝世後,布萊切利園在1938年轉售予發展商,發展商原準備將之夷為平地,以興建大型屋苑。不過就在這個時候,海軍上將休·辛克萊|Hugh Sinclair爵士(Admiral Sir Hugh Sinclair)卻把土地買下。辛克萊爵士是[[軍情六處]]的首長,曾任海軍情報科總監,也是[[政府密碼學校]]的創辦人。在購置布萊切利園前,他曾極力遊說政府部門出資買下該房產,但是遭到了拒絕,最後辛克萊爵士自己掏了7,500[[英鎊]]買下布萊切利園。直到1991年布萊切利園再度面臨清拆前夕,大眾才知道政府並非擁有布萊切利園。 布萊切利園位於[[大學線 (英國)|大學線]](Varsity Line)沿線,大學線是一條原本連接[[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的[[鐵路]]線。儘管今日大部份的大學線路段已經停用,但在昔日,布萊切利園正憑藉這種便利,使兩所大學的解密專家都可以方便的雲集那裡。現時布萊切利園附近仍然有布萊切利火車站|Bletchley railway station,它是英國西岸的主要火車站,可通往[[倫敦]]。此外,布萊切利園鄰近[[電話]]線以及通往倫敦的主要道路,這都是辛克萊爵士當初購買那裡的主要考慮。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 920 建築藝術總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布萊切利園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