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118.10.127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师公舞 的原始碼
←
师公舞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师公舞</big> ''' |- | [[File:Img320740268 (1).jpg|缩略图|居中|[http://photocdn.sohu.com/20110927/Img320740268.jpg原图链接][http://pic.sogou.com/d?query=%E5%B8%88%E5%85%AC%E8%88%9E&forbidqc=&entityid=&preQuery=&rawQuery=&queryList=&st=&did=2 来自 搜狗 的图片]]]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 流传于[[中国南方壮]]、毛南、仫佬、侗、瑶等少数民族中的[[祭祀舞蹈]]。与这些民族的原始宗教仪式有渊源关系,直至近现代,虽已转变为半娱乐性的文娱活动,但形式上依然保持着原始宗教中巫术的某些基本特征,其中以壮族的师公舞最具有代表性。 =='''简介'''== '''师公舞'''是南宁一带很为流行的一种[[民间舞蹈]],它源于原始巫舞,是一种古老的宗教祭祀舞蹈,原属道教的梅山教派,也是古代“尸”“傩”舞在南宁的发展。南宁是师公舞流行地区之一。常以平话伴唱,故又称“平话师公”,师公乐舞有外坛和内坛之分。内坛师公多与道公结合,有文、武两科,主要用于唱赞神圣、祖庙、土地等祭祀活动,有“鲁班架桥舞”、“功曹舞”、“[[打草舞]]”,还有落走渡朝、金花、银花仙女舞等。 外坛师公舞多反映农民劳动生产的过程。有“[[雷舞]]”,反映当地祝愿与寄托一年风调雨顺,农事顺利,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美好生活的愿望。还有“使牛舞”,男、女“打草舞”及歌舞、戏剧综合的“八娘过渡”、“送鸡米”等等。道公即道教门徒,他们尊张道陵为天师,南宁道公自称梅山派,各自为体,自愿组合,大抵是一个小范围(几个村)结成一班,每班五至七人,其中有一个道公头或师父,其活动也多限于较小的范围内,形成一个小型的、不大稳定的宗教团体。有道事时就集中做道,无道事时则各自在家人事生产劳动。道公有道经,多用古壮字和汉字写成,世代相传。其经为七言和五言上下句排歌式,腰脚韵,多用方言土语诵唱。 它有南北之分,南派舞蹈性强,除有念唱外,穿插大量单 、双人和集体舞 ,如[[罗伞舞]] 、明灯舞 、[[筛米舞]]、法器舞等。结束时由伴奏 、伴唱和舞蹈的师公们一起舞蹈,名为踩罡。北派师公舞以演说诸神故事为主,有较规范完整的套路、程式,表演时戴面具,扮演不同神祇。在打击乐器的伴奏下,每位神都即兴跳一段舞表示降临,然后演唱该神的故事,唱完再跳一段舞,直至所有神都进行一遍。这些神有的是传说中的英雄,有的则是自然神,如日、月、星、云、雨等。 =='''渊源'''== 原是祭神、[[祭祖]]、作斋、打蘸以驱邪祈福等活动中,由师公(巫师)戴木制雕刻或纸制彩绘面具表演的宗教性舞蹈,后演变为娱乐性的表演形式。该舞用不同的面具造型,表示自然界的各种神灵、本民族神祇以及道教中的神仙人物,并有与之相应的舞蹈,以表现该神的神威、圣迹。 =='''表现形式'''== 各民族对师公舞有不同的叫法,表演的内容也不尽相同。<ref>[http://news.gxnews.com.cn/staticpages/20110511/newgx4dc9c66c-3796131.shtml?pcview=1 民族舞蹈传承人罗最仁:50多年来没让师公舞失传],广西新闻网 2011年5月11日</ref> ==参考文献== {{reflist}}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师公舞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