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5.26.184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常璩 的原始碼
←
常璩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常璩 | 圖像 = [[File:常璩.jpg|缩略图|center|[http://pica.nipic.com/2007-12-27/20071227194825522_2.jpg 原图链接] [http://www.nipic.com/show/1/76/d88172b4a4c41cb0.html 来自昵图网]]] | 圖像說明 = 文人、历史学家 | 出生日期 = 约公元291年(西晋永平元年) | 國籍 = 西晋→成汉→东晋 | 别名 = 常道将 | 職業 = 文人、历史学家 | 知名原因 = 撰写《华阳国志》 | 知名作品 = 《[[华阳国志]]》</br>《蜀李书》。 }} '''[[常璩]]'''(约291--361),字道将,[[蜀]]郡江原(今四川成都崇州)人,东晋史学家。 常璩出生于西晋末年。成汉时期,常璩曾担任散骑常侍。公元347年,成东晋大将[[桓温]]伐蜀,常璩劝汉皇帝[[李势]]降晋。成汉灭亡后,常璩入晋,却受到东晋[[士族]]的歧视、轻藐,因此专注于修史,撰写成《[[华阳国志]]》。 《[[华阳国志]]》全书共十二卷,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地方志,为研究中国西南地区山川、历史、人物、民俗的重要史料。 == 人物生平 == '''早年经历''' 常璩,字道将,[[蜀郡]]江原县(今四川成都崇州)人。西晋末年,常璩出生于蜀地。江原常氏为为蜀中大族,族人大多研究学艺、擅文文辞、喜爱撰写文章。 公元301年(西晋永宁元年),[[李特]]在蜀地率流民起义。当地士族纷纷举家迁往他乡。 常氏以常宽为首,跟随[[杜弢]]等人迁徙到荆湘一带。常璩当时年幼,家境贫困,没能迁徙,改为依附青城人[[范长生]]。李特死后,其子[[李雄]]继续率领农民起义军。 公元304年(西晋永兴元年),李雄建立[[成汉]]政权,常璩一族受到李雄的安定抚慰。 <ref>[[:s:《华阳国志校补图注·前言(一)常璩身世与其撰述动机:|任乃强《华阳国志校补图注·前言(一)常璩身世与其撰述动机》:四世纪初,因蜀地农民起义,当地士族纷率其部曲客户流转远徙他乡。 常氏以常宽为首领,从杜弢等东走荆湘。璩时尚幼,家较贫,未能远徙,随族结□,附青城范长生以自存。后受李雄绥抚。]]</ref> <ref>[[:s:《十六国春秋·蜀录》|崔鸿《《十六国春秋·蜀录》:常璩字道将,蜀成都人,少好学,着《华阳国志》十篇,序开辟以来,迄于李势,皆有条理云。]]</ref> '''文学自负''' 李雄发展农业,又兴起礼乐法度,文章教化。此时蜀地清平安宁 ,年成丰收,赋税微薄。常璩正值壮年,在安定生活中 ,得以大量阅读先世遗留下来的书籍,以文学渊博自称。 公元333年(成汉玉衡二十三年),李雄派遣[[李寿]]夺取宁州,招还流民。蜀人在[[交趾]]、[[南中]]、[[荆湘]]避乱的,都陆续反还,常宽等人也回归蜀地。此时常璩已四十岁,刚回归蜀地的族人都来依附他。 常璩勤勉地学习,多向他人请教,又向归还流民询问流离他乡时的地理状况与所经历的事,记载、撰述丰富。 <ref>《华阳国志校补图注·前言(一)常璩身世与其撰述动机》:雄既奄有梁益,颇兴文教。时则蜀土清晏 ,年丰赋薄。璩以旧族遗民,方当壮岁,在安定生活中,得遍读先世遗书,颇以文学自负。其后蜀民流在荆湘者,奉杜弢割据湘州,常宽复率族避地交址。李雄收取宁州,招辑流民,蜀人流在交址、南中、荆湘者,次第复还,常族与焉。时璩方强仕,常氏新还者咸依之。璩强学好问,招还流民中又多有识远方地理与乱离故事者,记问既丰,颇多撰述。 </ref> '''倾心江左''' [[李期]]、李寿在位时,常璩为史官。 <ref>[[:s:《刻华阳国志序》|张佳胤《《刻华阳国志序》:璩字道将,本江原望族,仕为散骑常侍。丁时衰乱,艰难故都。诱势归王,卒违忠告。爰惧文献湮弃,劝戒亡经,取从祖常泰恭所为《梁益篇》、《蜀后志》、《后贤传》三书,综揽未备,发愤兴文。又取陈承祚《蜀书》、《耆旧传》,杜敬修《蜀后志》,参以祝元灵、陈申伯《续耆旧》,黄容《梁州巴纪》,并《南裔志》,征所耳目,辨方核实,起自上世,终于永和,表着成败,弘铺传赞,凡十二卷,号曰《华阳国记》,心亦勤矣。]]</ref> <ref>[[:s:《异同记》|孙盛《《异同记》:瞻、厥等以维好战无功, 国内疲弊, 宜表后主, 召还为益州刺史, 夺其兵权; 蜀长老犹有瞻表 以阎宇代维故事。晋永和三年, 蜀史常璩说长老云:‘陈 寿尝为瞻吏, 为瞻所辱, 故因此事归恶黄皓, 而云瞻不能匡矫也。]]</ref> <ref>《[[华阳国志校补图注·前言(一)常璩身世与其撰述动机]]》:逮李期、李寿之世,璩仍为史官。曾依李雄时图籍版档,撰《梁益宁三州地志》及《蜀汉书》。李寿与江左绝,而颇交通北方,璩书缘是最先流传黄河流域。李势时,璩官散骑常侍,素服巴西龚壮言论,倾心江左。</ref> 此后,常璩又撰写《蜀汉书》。李寿与东晋断绝外交,而结好于北方,采录《蜀汉书》并将其送给后赵皇帝[[石虎]],所以北方的文人最先传钞,因此最先流传于北方黄河流域。 <ref>《[[华阳国志校补图注·前言(一)常璩身世与其撰述动机]]》:逮李期、李寿之世,璩仍为史官。曾依李雄时图籍版档,撰《梁益宁三州地志》及《蜀汉书》。李寿与江左绝,而颇交通北方,璩书缘是最先流传黄河流域。李势时,璩官散骑常侍,素服巴西龚壮言论,倾心江左。</ref> [[李势]]即位后,常璩升任散骑常侍,因成汉动乱而忿怨。一直信服巴西[[龚壮]]言论,向往东晋。 <ref>《[[华阳国志校补图注·前言(一)常璩身世与其撰述动机]]》:逮李期、李寿之世,璩仍为史官。曾依李雄时图籍版档,撰《梁益宁三州地志》及《蜀汉书》。李寿与江左绝,而颇交通北方,璩书缘是最先流传黄河流域。李势时,璩官散骑常侍,素服巴西龚壮言论,倾心江左。</ref> '''降徙建康''' 公元347年(东晋永和三年),东晋大将[[桓温]]伐蜀,军至成都,纵火烧成都城的城门。人们十分害怕,意志不复坚定。常璩与中书监王嘏等人劝李势投降。 <ref>《[[晋书·李势载记]]》:大司马桓温率水军伐势,至成都城下,纵火烧其大城诸门。势众惶惧,无复固志。其中书监王嘏、散骑常侍常璩等劝势降。</ref> 成汉灭亡后,桓温在蜀地举任贤能,器重常璩以及尚书仆射王誓、中书监[[王瑜]]、镇东将军[[邓定]]等人,授以参军之职,以安抚民心。 <ref>《[[晋书·卷九十八·恒温传]]》:其将邓嵩、昝坚劝势降,乃面缚舆榇请命。温解缚焚榇,送于京师。温停蜀三旬,举贤旌善,伪尚书仆射王誓、中书监王瑜、镇东将军邓定、散骑常侍常璩等,皆蜀之良也,并以为参军,百姓咸悦。</ref> 此后,常璩又依照形势前往东晋都城建康。 <ref>《[[华阳国志校补图注·前言(一)常璩身世与其撰述动机]]》:永和三年,桓温伐蜀,军至成都,璩与中书监王嘏等劝势降晋,随势徙建康。</ref> '''晚年亢愤''' 常璩入晋后,东晋士族重用中原故族,轻视蜀人。此时常璩已年老,又受歧视,便不再在仕途中追求进取,一心专注于史学。常璩便心怀愤怒搜寻旧人的著作,并改写成《[[华阳国志]]》。 <ref>《[[华阳国志校补图注·前言(一)常璩身世与其撰述动机]]》:江左重中原故族,轻蜀人,璩时已老,常怀亢愤,遂不复仕进,裒削旧作,改写成为《华阳国志》。其主旨在于夸诩巴蜀 文化悠远,记述其历史人物,以颉颃中原,压倒扬越, 以反抗江左士流之诮藐。因资料新颖,叙述有法,文词亦复典雅、庄严,符合封建士流志尚,故能及时流行, 为千六百年来地方史志所取则。</ref> 《[[华阳国志]]》赞誉了中国西南地区文化悠远,记载描述了诸多中国西南的历史人物,以此抗衡中原、扬越,反抗东晋士族对蜀人的轻藐。因为资料新颖可靠,叙述有条理,文词典雅、庄严,符合古代士流的爱好,所以能够流行,成为千百年来地方志著作的取作准则,一部影响深远的史学巨著。 <ref>《[[华阳国志校补图注·前言(一)常璩身世与其撰述动机]]》:江左重中原故族,轻蜀人,璩时已老,常怀亢愤,遂不复仕进,裒削旧作,改写成为《华阳国志》。其主旨在于夸诩巴蜀 文化悠远,记述其历史人物,以颉颃中原,压倒扬越, 以反抗江左士流之诮藐。因资料新颖,叙述有法,文词亦复典雅、庄严,符合封建士流志尚,故能及时流行, 为千六百年来地方史志所取则。</ref> [[File:32fa828ba61ea8d386a8754d940a304e241f58f4.jpg|缩略图|左|center|[https://gss3.bdstatic.com/-Po3dSag_xI4khGkpoWK1HF6hhy/baike/s%3D220/sign=2f5002a82c2eb938e86d7df0e56385fe/32fa828ba61ea8d386a8754d940a304e241f58f4.jpg 原图链接]]] == 主要成就 == 参考词条:《[[华阳国志]]》 常璩撰写的《华阳国志》是一部有影响的历史、地理著作,《 四库全书》入史部载记类,近人则往往将其划入地方志中,并被誉为我国现存最早的方志之一。 <ref>[[:s:华阳国志校补图注·出版说明|任乃强《华阳国志校补图注·出版说明》]]上海古籍出版社(第一版)</ref> 该书资料丰富,取材广泛,引据于[[司马相如]]、严君平、扬雄、[[谯周]]、[[习凿齿]]、王隐、虞预、[[干宝]]等人的作品,内用丰富且简明扼要,对于古代史料,能批判吸收,而非一味盲从滥用。草创始就,即倍受重视。书成之后,就被世人广泛传钞,流行南北。[[范晔]]着《后汉书》,[[裴松之]]注《三国志》,曾大量采取其文,后来[[崔鸿]]着《十六国春秋》、[[郦道元]]注《水经》、[[刘昭]]注《后汉志》,凡涉及西南史地者,亦无不尽量吸收《华阳国志》的成果。 从《隋书·经籍志》开始,历代书志均加着录。 <ref>[[:s:华阳国志校补图注·出版说明|任乃强《华阳国志校补图注·出版说明》]]上海古籍出版社(第一版)</ref> <ref>《[[华阳国志校补图注·前言(三)原着之优缺点]]》:按其《自序》所举,获见司马相如、严君平、扬雄、阳城衡、郑仅、尹贡、谯周、任熙八家《蜀本纪》,旁所引据复有何英、杨终、赵宁、王崇、陈术、祝龟、习凿齿、王隐、虞预、干宝之书,多有永和时已经散佚者。在未有印刷术时,学者依于纨素,千里访购,累年不能必得。璩乃独拥一方之盛,博取约用,精练再三,故能一度书成,辄被传钞,流行南北,如有□翼,“洛阳纸贵”,未为多让。此其凭藉丰厚,取用鸿博,亦如《三都赋》之见重于时者二。</ref> <ref>《[[华阳国志校补图注·前言(三)原着之优缺点]]》:对于古代史料,颇能批判吸收,而非一味盲从滥用。</ref> 我国两千年来,地方史志数量极多,无非流行一时,不久后便毫无价值。惟有《[[华阳国志]]》,迄今为止,在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位置。该书在历史发展阶段中,代表性强,足以与正史相提并论。 <ref>《[[华阳国志校补图注·前言(三)原着之优缺点]]》:我国两千年来,地方史志不下万种,无非流行一时,旋成覆瓿。惟璩此书,虽仅方隅之事而能流行全国,迄今研究封建社会史者犹必重之。此其在历史发展阶段中,代表性强,足以抗衡正史者三。</ref> 《[[华阳国志]]》还是是第一部完整记叙了西南地区的从古到今的历史、地理、人物等内容的方志著作,使后世读者能够全面了解西南地区的风貌。历史学家任乃强认为:“此其于地方史中开创造之局,亦如正史之有《[[史记]]》。” <ref>《[[华阳国志校补图注·前言(三)原着之优缺点]]》:其一书而兼备各类,上下古今,纵横边腹,综名物,揆道度,存治要,彰法戒,极人事之变化,穷天地之所有,汇为一帙,使人览而知其方隅之全貌者,实自常璩此书创始。此其于地方史中开创造之局,亦如正史之有《史记》者一。</ref> 《[[华阳国志]]》与[[儒家]]主张契合,其思想不乏进步性,表达了对贪污之揭发指责,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对被压迫的少数民族的公道主张之表扬,与夫崇俭德,尚勤劳,奖信义,鄙自私等思想观念,被后人肯定。常璩此书,同时也为为中国西南地区与中原的思想、文化交流融合作出巨大贡献。 <ref>《[[华阳国志校补图注·前言(三)原着之优缺点]]》:常璩长育于封建时代,其思想固不可以现代水平责之。若仅就社会发展阶段而论,则当时之封建制度,究不失为比较进步之社会制度。而璩又为其中倾向于改革之人物,故其着述中往往表现出一定的进步性。例如,对贪污之揭发指责,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对被压迫的少数民族的公道主张之表扬,与夫崇俭德,尚勤劳,奖信义,鄙自私等,书中多有突出之叙述。又屡表彰出自寒微之人物,与捍卫群体利益的功勋。</ref> <ref>《[[华阳国志校补图注·前言(三)原着之优缺点]]》:常璩此书,纯用中原文化之精神,驰骛于地方一隅之掌故,通其痞隔,畅其流灌,使中土不复以蜀士见轻,而蜀人亦不复以中土为远。唐宋以降,蜀与中原融为一体,此书盖有力焉。此就掌握地方特殊性与全国一致性相结合言,常氏实开其先河者四。</ref> == 个人作品 == {| class="wikitable" |- | 《华阳国志》 ||《蜀记》 ||《巴汉记》||《南中志》|| 《蜀李书》|| 《益部士女总赞》 |} 注:《蜀记》、《巴汉记》、《南中志》、《蜀李书》、《益部士女总赞》均改写为《华阳国志》的一部分。 '''华阳国志''' [[File:华阳国志.jpg|缩略图|右|center|350px|[http://image31.bookschina.com/2016/tuangou/3725_20160608044023.jpg 原图链接] [http://tuan.bookschina.com/Tuan/3725 来自中国图书网]]] 《华阳国志》为常璩代表作。《华阳国志》凡十二卷,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至四卷,述梁、益、宁三州地理与其古史;第五至九卷,记述公孙述以来的割据蜀地者始末;第十、十一两卷,标榜蜀地的人物,最后以《自序》为一卷,又辑附三州人物目录。全书共约九万字,在当时,可谓地方史一鸿篇巨制。 <ref>《[[华阳国志校补图注·前言(一)常璩身世与其撰述动机]]》:其书凡十二卷,约分三部:第一至四卷,述梁、益、宁三州地理与其古史;第五至九卷,志公孙述以来割据蜀地者始末;第十、十一两卷,标榜蜀中人物,殿以《自序》一卷,又辑附三州人物目录。全书共约九万字,在绢素时代,为地方史一鸿篇钜制矣。</ref> '''蜀记''' 李雄时期,常璩撰写《蜀纪》。此篇初名《蜀记》,曾单行。后来改为《华阳国志》之一篇,称为《蜀志》。《蜀本纪》取材于[[扬雄]]《蜀本纪》、[[应劭]]《风俗通》、谯周《益州记》、[[陈寿]]《益部耆旧》与扬雄、左思两《蜀都赋》、[[来敏]]《本蜀论》、赵宁《乡俗记》及常璩自己的见闻,而以《史记》、《汉书》、《续汉书》、《汉纪》、《续汉纪》与陈寿、王崇《蜀书》之文参校订正。其他所云[[司马相如]]、严君平,阳城子玄等人的《蜀本纪》。 <ref>《[[华阳国志校补图注·前言(二)原着撰述过程与资料依据]]》:《蜀志》撰述最早,取材于扬雄《蜀本纪》,应劭《风俗通》,谯周《益州记》,陈寿《益部耆旧》,与扬雄、左思两《蜀都赋》、来敏《本蜀论》、赵宁《乡俗记》及常氏自所见闻,而以《史记》、《汉书》、《续汉书》、《汉纪》、《续汉纪》与陈寿、王崇《蜀书》之文参订之。其他所云司马相如、严君平,阳城子玄等之《蜀本纪》,皆既佚之书,则疑其或属虚记,或仅传闻,莫得而征之矣。此篇初名《蜀记》,曾单行。(魏、周、隋时诸书所引《蜀记》,即出常氏。)后乃改为《华阳国志》之一篇,称《蜀志》耳。最初撰述时间,约在咸和中李雄统一蜀地之际。</ref> '''巴汉记''' 常璩于撰述《蜀记》同时,亦撰写《巴记》,取材于[[谯周]]《三巴记》及回到蜀地的荆湘流民传述。后复采用[[祝龟]]《汉中志》与郑仅、陈术所写的书,以及东三郡与梓潼郡、阴平郡往事,称为《巴汉记》,到李寿时流传于北方。永和中,收入《华阳国志》,始分为《[[巴志]]》与《[[汉中志]]》二卷。 <ref>《[[华阳国志校补图注·前言(二)原着撰述过程与资料依据]]》:常氏于撰述《蜀记》同时,亦撰《巴记》一书,所据为谯周《三巴记》及自荆湘招还流民之传述。后复采祝龟《汉中志》与郑仅、陈术之书,合东三郡与梓潼、阴平旧事于《巴记》为一书,曰《巴汉记》,至李寿时流传于北方。永和中,收入《华阳国志》,始分为《巴志》与《汉中志》二卷。</ref> '''南中志''' 李寿取宁州后,常璩纂述《[[南中志]]》。《南中志》成书较晚,取材于[[杨终]]《哀牢传》,谯周《南中异物志》,[[魏完]]《南中志》等书,另外还大量记述北还流民的传说。后来收入《华阳国志》时,全用《[[南中志]]》旧文,未有增改。 <ref>《[[华阳国志校补图注·前言(二)原着撰述过程与资料依据]]》:其《南中志》纂述较晚,约在咸和八年李寿取宁州后。所据为杨终《哀牢传》,谯周《南中异物志》,魏完《南中志》等书,尤以得于北还流民之传说为多。收入《华阳国志》时,全用旧文,未有增改、故咸和八年以后更无所纪。</ref> '''蜀李书''' 汉兴初,常璩取《汉纪》所载公孙述事,像陈寿书一样,将内容分为《纪》、《传》两部分,称为《蜀汉书》,正文共九卷,合《自 序》共有十卷。因为李势将该书送给[[石虎]],已删除常氏《自序》,改称《蜀李书》,所以北方的文士最先传抄。又名《[[汉之书]]》、《汉志书》等,后来改写为《华阳国志》一部分。 <ref>《[[华阳国志校补图注·前言(二)原着撰述过程与资料依据]]》:汉兴初,乃更取《汉纪》所载公孙述事,分别《纪》《传》若陈寿书,称为《蜀汉书》,凡九卷,合《自序》为十卷。李寿录之以遗石虎,故北方文士最先传钞之,崔鸿表所谓“亦颇有之”,由得此书也。李寿录之以遗石虎,故北方文士最先传钞之,崔鸿表所谓“亦颇有之”,由得此书也。《隋书·经籍志》与《新唐书.艺文志》并作“《汉之书》十卷 ”,《通典》直称之为“《汉书》十卷”,《通志》称 为《汉志书》,皆钞者所以自便之名。其由李势表上者 ,已删除常氏《自序》,改称《蜀李书》;《旧唐书·经籍志》“《蜀李书》九卷”是也……《蜀汉书》以蜀比正统。降居江左改写《华阳国志》时,不能不将此部大加改造。</ref> '''益部士女总赞''' 成汉时,常璩撰有《益部士女总赞》一篇。常璩入晋后,将其收入《华阳国志》,并在各个人物下添加小传,改写为为《[[先贤]]》、《[[后贤]]》两篇。 <ref>《[[华阳国志校补图注·前言(二)原着撰述过程与资料依据]]》:常璩在蜀时,陈寿《益部耆旧》与各郡单行之《耆旧传》并盛流行,常宽复有《梁益篇》续陈寿《耆旧》,故璩仅专力于地记与霸史之部。似亦曾仿杨羲《辅臣赞》撰有《益部士女总赞》一篇,为文学自娱之业,未以行世。由其地理书中,已将州郡杰出人物加以短语表扬,兼及贤守令,则其初无赞述人物专篇之志可知矣。入江左后,乃因旧所赞,更仿陈寿《辅臣赞注》前例,各系小传为注,明确颂扬巴蜀人士之德业功名足以傲世励俗者,为《先贤》、《后贤》两篇,以抒其不堪东人诮藐之郁气。</ref> == 历史评价 == [[崔鸿]]:“少好学。” <ref>[[:s:十六国春秋|崔鸿《十六国春秋》]]</ref> [[房玄龄]]:“蜀之良也。” <ref>[[:s:晋书|房玄龄等《晋书》]]</ref> [[刘知己]]:“郡书者,矜其乡贤,美其邦族,施于本国,颇得流行,置于地方,罕闻爱异。其有如常璩之详审,刘昞之该博,而能传诸不朽、见美来裔者,盖无几焉。” <ref>[[:s:史通・ 杂述篇|刘知己《史通・ 杂述篇》]]</ref> [[张佳胤]]:“征所耳目,辨方核实,起自上世,终于永和,表着成败,弘铺传赞,凡十二卷,号曰《华阳国记》,心亦勤矣。” <ref>[[:s:刻华阳国志序|张佳胤《刻华阳国志序》]]</ref> [[张四维]]:晋常璩《华阳国志》十二卷,所言梁益之故详矣。观其考贯方舆,章显材哲,足以剖析疑诬,翼赞人伦,有味乎其言之也。 <ref>[[:s:华阳国志序|张四维《华阳国志序》]]</ref> == 争议 == 《隋书·经籍志》又在《华阳国志》下附有“梁有《蜀平记》十卷,《蜀汉伪官故事》一卷,亡”等字。 <ref>《[[隋书·经籍志·史·霸史]]》:《汉之书》十卷,常璩撰。《华阳国志》十二卷常璩撰。梁有《平蜀记》十卷,《蜀汉伪官故事》一卷,亡。</ref> 史学家[[任乃强]]认为《蜀平记》和《蜀汉伪官故事》为[[萧方等]]与其幕僚、宾客所撰,记载成汉政权的事,作者并非常璩。《隋书》原意不是说二书作者是常璩,而是其内容大多出于常璩的《蜀汉书》,故附在该篇目下。 <ref>《[[华阳国志校补图注·前言(二)原着撰述过程与资料依据]]》:《隋书·经籍志》《华阳国志》下,又有“梁有《蜀平记》十卷,《蜀汉伪官故事》一卷,亡”等字,谓梁世子萧方等与其幕客撰此二书,记李氏事,当入霸史,非谓常璩所撰。惟其文实多出于常氏《蜀汉书》,故附着之耳。</ref>[[File:常璩2.jpg|缩略图|右|center|350px|[http://pic40.huitu.com/res/20151109/25293_20151109092555660500_1.jpg 原图链接] [http://www.huitu.com/photo/show/20151109/092555660500.html 来自汇图网]]] == 史书记载 == 《晋书·卷九十八·恒温传》 <ref>[http://www.guoxue.com/shibu/24shi/jinshu/jinshu_098.htm 晋书.列传第六十八], 国学网, </ref> == 后世纪念 == 四川[[崇州市]]为纪念常璩而专建一座[[华阳国志馆]]。 == 参考资料 == [[Category:晉朝人物]]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Br separated entries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Infobox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Infobox person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Infobox person/core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Argument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Infobox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InfoboxImage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Navbar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Separated entrie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TableTool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常璩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