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118.195.178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常青 的原始碼
←
常青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常青01.jpg|缩略图|right|常青[https://p1.ssl.qhimg.com/t01dcf223622ca5e3e0.jpg ]]] '''常青''',男,1957年8月出生于陕西西安,[[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 1991年毕业于[[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获工学博士学位。1999年担任[[美国夏威夷大学]]客座教授,2005年担任瑞士苏黎世高工(ETH)建筑系国际评估委员,2009年被美国建筑师学会评选为荣誉会士(Hon. FAIA)。2015年12月7日,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 常青的研究方向为:建筑历史与理论,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再生。 ==人物经历== 1982年,毕业于西安冶金建筑学院建筑系(工学学士); 1987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及自然科学史所(科学史硕士); 1991年,毕业于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工学博士); 1991年起,在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先后任博士后、副教授。 1994年,晋升为教授。先后任建筑系副系主任(1995-2003)和系主任(2003-2014) 。 1999年,担任美国夏威夷大学客座教授。 2005年,担任瑞士苏黎世高工(ETH)建筑系国际评估委员。 2009年,被美国建筑师学会评选为荣誉会士(Hon. FAIA)。 2015年7月31日,入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名单。 2015年12月7日,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 ==主要贡献== 世纪之交以来先后主持三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和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重大课题项目。领衔创办中国建筑院系中第一个历史建筑保护工程专业。主持上海"外滩源项目前期研究"与概念设计、"外滩轮船招商总局大楼保护与再生工程"、"豫园方浜路保护性改造工程"、"东外滩工业文明遗产保护与再生概念规划研究"、杭州钱塘古镇再生设计,上海市援藏重点项目日喀则"桑珠孜宗堡复原工程"等。撰著和编著有《[[西域文明与华夏建筑的变迁]]》、《[[中华建筑志]]》、《[[建筑遗产的生存策略]]》、《[[历史环境的再生之道]]》、《[[大都会从这里开始-南京路外滩段研究]]》等。主讲上海市和国家精品课程,获上海市高校教学名师奖。 ==主要成就== [出版著作] 文化特性与建筑设计。 [出版著作] 大都会从这里开始--上海南京路外滩段研究。 [出版著作] 建筑志。 [出版著作] 建筑遗产的生存策略:保护与利用设计实验。 [出版著作] 历史环境的再生之道-历史意识与设计探索。 [出版著作] 西域文明与华夏建筑的变迁。 [发表论文] 培养专家型的建筑师与工程师--历史建筑保护工程专业建设初探(建筑学报2009-6)。 [发表论文] 历史语境的现代表述--上海豫园方浜中路街廓建筑设计(建筑学报2008-12)。 [发表论文] 杭州来氏聚落再生设计(时代建筑2006-2)。 [出版著作] 宅形与文化。 [发表论文] 建筑学的人类学视野(建筑师2008-6)。 [发表论文] "小布达拉"的复生--西藏日喀则"桑珠孜宗堡"保护性复原方案设计研究(建筑学报2005-12)。 [发表论文] 百年残楼的复生--外滩九号"轮船招商总局大楼"外观复原与内部整饬设计(建筑学报2005-5)。 [发表论文] 略论传统聚落的风土保护与再生(建筑师2005-3)。 [发表论文] 探索风土聚落的再生之道-以上海金泽古镇"实验"为例(城市规划学刊2008-2)。 [科学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中国风土聚落保护与再生的适应性模式研究。 [科学研究] [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重点历史建筑可持续利用与综合改造技术研究。 [科学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中国风土建筑遗产整体保护的理论与方法研究。 ==获奖记录== 曾获首届Holcim国际可持续建筑大奖赛亚太地区金奖,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上海市和全国建筑勘察优秀设计奖和上海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奖优秀奖等。 ==社会任职== 常青兼任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理事,建筑历史学术委员会副主委;上海市政府规划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上海市建筑学会理事,历史建筑保护学术委员会主委。中国民主同盟第十二届中央委员。 [[Category:建築師]] [[Category:西安人]] [[Category:中國人]] [[Category:教授]]
返回「
常青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