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7.51.75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幞头 的原始碼
←
幞头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808000" align= center|'''<big>幞头</big> ''' |- |<center><img src=https://p0.ssl.img.360kuai.com/t011b01e67c38edcae3.webp width="250"></center><small>[https://www.360kuai.com/pc/9cdd64ec67b6d02f5?cota=4&kuai_so=1 来自快资讯的图片]</small> |- | style="background: #808000" align= center|'''<big>幞头</big> ''' |- | align= light| '''中文名称''' :幞头 '''文学家''' :赵壹 '''年 代''' :汉代 '''文学体裁''' :赋 |} 幞头(fú tóu)亦作"幞头",一种头巾。亦名"折上巾"。一般认为幞头巾子起源于北周。 【释义】:亦作"幞头",一种头巾。亦名"折上巾"。一般认为幞头巾子起源于北周。当代学者沈从文先生根据出土文物(如墓俑等)及传世壁画考证认为:"若指广义'包头巾子',或'平顶帽'而言,商代早已使用。如狭义限于'唐式幞头'或'四带巾'几个特点而言,即材料用黑色纱罗,上部作小小突起,微向前倾,用二带结住,后垂或长或短两带(大小及上下位置也常有变化)。这种式样实出于北齐到隋代,但到唐初才定型。元明人说'唐巾',也指的是这一式而言。至元代,主要不同处,是后垂两脚如匙头,向左右略分开。"幞头为贵贱通用,宫中女官及女乐亦用之,一般都是用黑纱罗制成,早期以软胎、微向前倾为常见。有的用桐木作骨子,使高起,名"军容头"。有的后垂巾角是软的,叫做"软脚幞头"。继而又改变硬角的不同形状与角度,于是有"弓角幞头"(见《宋史·仪卫志二》)、"卷脚幞头"(见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其两脚稍屈而向上者,名"朝天巾"(见王得臣《麈史·礼仪》)。王圻《三才图会》又有"展脚幞头"、"交脚幞头"等。宋代的幞头,以藤织的草巾子作里,用纱作表,再涂上漆,叫做"幞头帽子"。 隋唐时期,中国的文化发展非常快,也出现了一些特殊的产物,在服饰上也有很大的改变,原本隋唐政权的统治者,都是有着一些胡人血统,再加上之前是漫长的南北朝时期,胡汉迎来了一段融合期,因此文化服饰上出现了一些变化,胡风开始深入到内地。隋唐很多的文化特点,都具备着胡人的风格,传统服饰发生改变,人们的着装习惯也开始出现变化,那么古人常常会带着头巾或者是冠带,这也是身份的一种象征,古代男子也是习惯留长发,冠带就是非常重要的东西。当时男子成年也被称为是加冠,这是由于在成年的时候要进行束发加冠的礼仪,不同阶层的人,头上的装饰是不一样的,在唐代出现了一类特殊的头巾,它被称作幞头。像《长安十二时辰》这样描述唐代生活的剧,里面就有关于幞头的描述。 幞头是一种特殊的头巾,它是在南北朝时期出现的,不过在唐代才真正盛行,当时的男子都喜欢来佩戴幞头,很多女性在穿男装的时候,也会佩戴幞头,这种特殊的冠帽,也是经过了很长时间的发展,早期的幞头就是一块单纯的头巾,直接用布将头发给包裹起来,民间的百姓是经常这么用。随着时代发展,到唐代幞头渐渐发展成型,也开发出了不同的样式,除了民间百姓这么穿戴,像朝中的大臣贵族,甚至皇帝也习惯来佩戴幞头。我们在影视剧里面常常能听到乌纱帽,这也是官员们的象征,所谓的乌纱帽,就是由幞头发展出来的。幞头在制作的时候,主要是用纱罗这样的材料,后来宋代对此进行了一些改良,就成为后来的乌纱帽。不过与之前包头布和后来以幞头为基础改良的冠帽相比,唐代的幞头是非常独特的,它有着自己的特点,况且由于五代十国的影响,唐代的很多文化就没有继续传承下来,唐人的风格也无法在后世重现,那么唐代幞头到底有哪些特点呢? 首先一个特点就是朝着高冠峨髻的方向发展,唐代幞头出现了不少的高巾、圆巾。因此发展到了后期,幞头就已经成为了一种新式的帽子,早期的幞头主要是平头样式,可到了高宗,武周朝时期,国内就已经开始流行高巾。人们开始更加重视自己的发髻,因为要戴帽子的话,必须要考虑到自己的发型,人们的发髻不断隆起,那么要戴平头样式,自然就无法体现出自己发型特点,因此幞头在设计上,要考虑到人们的发髻形态,佩戴起来一定要体现发髻隆起。其次,幞头的材质发生了不少的改变,唐代社会生产力较为发达,国内长期安定,因此服饰的发展非常快,在唐之前,幞头是主要用缯绢制作而成,那么到了唐朝,就主要是以黑色薄质罗、纱。并且还生产出了专门用来制作幞头的纱,材料的改变,对于后世冠帽的影响也非常大。那么除了材料外,在样式上的变化是最多的,唐代幞头可以打造出不同的样式,在生产的时候,还会专门制作出一个帽坯架,利用这种架子,在生产幞头的时候就可以做出不同的形状。武周时期给大臣们订制的高头巾被称为“武家诸王样”,中宗朝则是改变为“英王踣”,等发展到了玄宗朝,就成为新的“官样圆头巾子”。 幞头样式的不同,能从它们的顶部体现出来,像玄宗时期的幞头顶部是两个凸起的圆球,随后一直发展下去,幞头顶部就变得越直越尖。上面也曾提起过,幞头底下是有特殊的带子,既可以用来固定,也可以来当做装饰品,两根带子是垂在脑后,人们在佩戴的时候,飘在后方就非常有特点。后来带子也在不断加长,还有的是专门来打结,带子的样式也变得或圆或阔,并在周边用丝弦或铜丝、铁丝作骨,衬以纸绢。 因此这些带子还可以往上翘起来,像帝王们在佩戴幞头的时候,为了体现自己的尊贵,自然就会用这种翘脚式的幞头。皇帝们要是这么佩戴了,那么一般的臣子或者百姓就不能这么佩戴了,这种样式就成为皇家的特例,其他人要随意穿戴,那就有可能会被杀掉。其实早期的幞头,也只有身份尊贵的人才能佩戴。 幞头的配搭方法,在唐代也是有了很大改变,原本的幞头是搭配软巾,被称为软裹软脚,人们由于喜好不同,再加上自己的身份不一样,自然就可以选择不同的面巾来包裹幞头,这些面料还可以体现出自己头型的特点。当时对于幞头的佩戴方法,也没有明确的规定,大家都可以靠着自己的喜好来采用一些独特的方法,有不少人就发明了一些奇特的佩戴方法,因此幞头还没有统一的样式,这种配搭倒是符合了审美,不过就是有些太麻烦了,毕竟要考虑到自己的发型,还要考虑到系法。穿衣戴帽搞那么麻烦也没有大用,因此人们就开始琢磨怎么去简化幞头的佩戴,于是从软巾开始变为硬裹,也就是更改材料,利用一些竹木铁的骨架来固定好,随后就省去了裹巾的步骤,用的时候直接戴上就好了。 这也是帽子的一种由来,后来宋明时期的官帽,都是从这种硬裹幞头发展出来的。这种配搭,还可以增加一些别的装饰,帝王们也非常钟爱这类的幞头,可以说唐代幞头,对于后世的影响非常大,决定了后世冠帽的整体架构,也引领了时代潮流,后来人们在唐代幞头的基础上也进行一些加工,比如增加一对大硬翅,或者是改变一些佩戴方法。 但幞头仍然能保留下来,不过随着明朝的灭亡,入主中原的清朝对于这类的冠帽佩戴没有什么兴趣,它也就被满式冠帽给取代,但幞头的生命力还是非常顽强的,能从秦汉一直延续到明朝,这么长时间都是主流的冠帽,说明它的适应能力非常强,还符合了不同时期人们对于冠帽的需求,幞头已经成为华夏服饰的一个重要代表。 那么幞头为何没有能一直流行下去呢?其实满清的冠帽有着他们民族的特色,也沿用了幞头的一些特点,等于是一个不断融合发展的产物,幞头的一些影子在这些冠帽上仍然存在,不过由于满清统治下,人们的发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剃发留辫成为了新的特点,继续佩戴幞头就不行了,要是顶上没有什么头发,也没有办法去佩戴这些幞头,传统满人的发型与幞头是相悖的,后来虽然满人发型也在发生着改变,但仍然没有发展到适用幞头的类型。 总得来说,幞头虽然没有能继续传承下来,但它千百年来的发展,已经承载了传统文化,通过对于幞头的研究,也能更好去了解当时人们的生活习惯,如今人们复古穿戴汉服,也会重新来尝试幞头,不过现代人平头短发,也不会真的沿用幞头,但它仍然会继续留在我们的文化当中。<ref>[https://www.360kuai.com/pc/91ffdec24182777b9?cota=3&kuai_so=1&refer_scene=so_3&sign=360_da20e874 《长安十二时辰》里人们头上戴的幞头是什么?如何正确佩戴幞头?],快资讯网站</ref> ==视频== <center> ===视频名称=== {{#iDisplay:视频地址|640|360|qq}} </center> ==参考资料== [[Category:490 商學總論]]
返回「
幞头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