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5.102.112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平安京 的原始碼
←
平安京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平安京'''是過往[[日本]]的[[日本首都|首都]],別稱「洛陽」、「京洛」。位於現在[[京都市]]的[[市中心]]區域。自794年([[延曆]]13年)[[桓武天皇]]從舊都[[長岡京]]遷都至此,至1868年([[明治]]1年)[[明治天皇]][[迁都东京]]為止,立都時間超過一千年。 ==概要== 平安京位於現在的[[京都府]][[京都市]]中心地區,跨越[[山城国|山背国]][[葛野郡|葛野]]・[[愛宕郡|愛宕]]兩郡,東西4.5km、南北5.2km的長方形的[[首都]]。平安京的北端中央是[[大內裏]](即[[皇城]]),自大內裏開始是貫穿京中的朱雀大路。朱雀大路將平安京分為左京、右京(東側稱為左京洛阳、西側稱為右京长安)兩個部分。 平安京的規劃以唐[[洛阳]]城和[[唐長安城]]為藍本,並總合了以前建造[[平城京]]的經驗,但未修建城牆。選擇這片土地據說是以[[中國]][[風水]][[四神]]相應為基礎,四神即蒼龍、白虎、朱雀、玄武四種神獸,在此與「山川道澤」的風水理論結合,而平安京北有船岡山,東有鴨川,西有山陰道(古代道路),南有巨椋池,正符合四神相應的說法。 由於當時頻繁遷都,又討伐蝦夷,朝廷財力匱乏,平安京並未完成。之後,右京因為地勢低窪多沼澤,不利建設,逐漸衰落,而左京則是貴族公卿宅邸群聚,人口增長並發展壯大,使得洛陽成為平安京的代名詞。這就是為什麼京都被稱為「京洛」的原因,所以後來稱將軍大名進京參拜天皇就叫做「上洛」 京中居住人口不多,約在十二至十三萬人左右<ref>{{Cite web|title=平安京の人口|url=http://homepage-nifty.com/heiankyo/kuni/yomo15.html|accessdate=|author=|date=|format=|publisher=|language=}}</ref>。 平安京的範圍比現今的京都市小。北限的一條大路位於現今[[今出川通]]和[[丸太町通]]中間的[[一條通]],南限的九條大路位於現今的[[JR]][[京都站]]南面的[[九條通]]。東限的東京極大路位於現今的[[寺町通]],西限的西京極大路被推定為位於銜接[[西日本旅客鐵道|JR西日本]][[山陰本線|嵯峨野線]][[花園車站 (京都府)|花園站]]和[[阪急電鐵|阪急]][[阪急京都本線|京都線]][[西京極站]]的南北線。 東西方向的4列町稱為「條」,南北方向的4列町稱為「坊」。屬於同條、坊的16個町依次按数字一至十六編號,例如:右京五條三坊十四町。每町又分為四「行」,呈南北狹長狀,每行分為八戶。 參考上圖,京城以朱雀大路為中軸區分為左京(東部)及右京(西部);東西向「□条大路」及南北向的諸大路交叉劃分出的方形區域則為坊;每坊以縱橫各三條小路均等劃分為十六個町,一町為四十丈(四百尺)見方(此處用唐大尺,一尺約近三公尺)。 平安京住宅實施「四行八門制」,即每町劃分出東西向四等分區域,稱為四行;每行以南北向區分出八等分區域,稱為八門。一門即為一戶,故一町理論上可住三十二戶人。 京城中道路,小路寬四丈,坊間大路寬八丈,京極大路十丈,一条大路十丈,九条大路及大宮大路十二丈,二条大路十七丈,朱雀大路二十八丈。 在「堀川小路」及「西堀川小路」兩條對稱的道路上,有流貫兩路的人工河「堀川」,因此兩道雖屬小路,寬度卻有八丈。 道路的幅度以小路4丈(約10.8m),大路8丈(約21.6m)以上為標準。因為如此,現存的京都市內道路多數都比較狹窄。朱雀大路的幅度據說有28丈(約75.6m)。 ==歷史== 桓武天皇在784年為遷都而建造[[長岡京]]。這是為了脫離支持[[天武天皇]]系政權的勢力集團聚集的[[大和國]],建造全新的[[天智天皇]]系的首都。但在區區9年後的793年1月,桓武天皇聚集群臣,再次遷都。地點是距離長岡京北東10公里、兩川之間的山背國北部的葛野。遷都前,桓武天皇據說曾從京都市[[東山区 (日本)|東山区]]的将軍塚眺望[[葛野郡|葛野]]以確定此地是否適合建都。[[日本紀略]]中提到的「葛野是山川景致之地,四方人民聚集,交通水路便利的好地方」,據說是桓武天皇留下來的評語。 平安京的營造先從宮城([[大內裏]])開始、再建造其市街。貫徹全城中央的朱雀大路最北處矗立著[[大極殿#平安京の大極殿|大極殿]],無論從哪個方向都清楚可見,這是為了宣揚天皇的權威而建的。首都傍的川邊設立了淀津,大井津等的港口。這港口聚集了全國的物資,再轉運到都城。物資被轉送到都內的兩大市場(東市、西市),再供應給人民。這樣的構思,是為應付人口增加後,食物,物資等的供應能安穩不斷而設的。此外,還為長岡京的居民常煩惱的[[洪水]][[氾濫]]提出計策。都中沒有自然河流,所以建造了人工河流「堀川」(現在的[[堀川 (京都府)|堀川]]和西堀川),除了能確保水的供給,還能解決洪水氾濫的問題。794年10月22日桓武天皇遷都,翌11月8日下詔書把此都命名為平安京。 810年,曾燃起遷回舊首都平城京的念頭,但[[嵯峨天皇]]考慮了國家的安定,打消了此念頭。所以,平安京被奠定為「萬代宮」,永遠的首都。 但由於右京長安所處的地區多[[沼澤]],因而逐漸荒廢,城市的主要發展集中在左京洛陽。貴族住宅區密集於洛陽北部,貧民則開始居住在超越平安京東限的[[鴨川 (淀川水系)|鴨川]]川邊,引發了向東擴展的趨勢。隨著日本律令國家體系日漸崩潰,京中象徵天皇權威的建築因無人維護而廢棄,980年,朱雀大路南端的[[羅城門]](羅生門)倒塌,之後沒有重建,大內裏也在十二世紀後變為荒野,這使京城的範圍更接近中世、[[近世]]的[[京都]]。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 731 日本]]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Cite web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Configur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Date valid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Whitelist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平安京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