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37.216.202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平讲戏 的原始碼
←
平讲戏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平讲戏.jpeg|有框|右|<big></big>[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0216/e8d15b7b5a0a4aaa8305d75c7cdf1852.jpeg 原图链接][https://www.sohu.com/a/295102977_120033951 来自 搜狐 的图片]]] '''平讲戏''',是以地方[[方言]]演唱戏文的高腔剧种,是福建特有的地方剧种,形成于[[清代]]初年,起源于屏南,流传在宁德、福州地区。由于唱词和对白都用方言,平白如讲话,故称“平讲戏”,是[[闽剧]]的前身之一 。 2008年6月7日,屏南平讲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12月,福建省福安市申报的平讲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f>[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4/content_2792636.htm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中国政府网,2014-11-11</ref>。 ==简介== 平讲戏是由明末清初时期流行的四平腔“唱白字”演化并结合屏南民间的“驮故事”[[表演]][[艺术]]逐渐形成的。清末民初,平讲戏盛极一时,[[民国]]26年(1937年)前后,农村戏景渐衰,加上新兴闽剧的流入,平讲戏式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平讲戏一度复苏。 平讲戏多吸收当地[[民歌]]俚语,演出内容大多表现爱情婚姻和劳动生活。代表剧目有《双封侯》、《双状元》等,此外有[[折子戏]]《楼台会》、《云头送子》等。 平讲戏的音乐源于民间歌谣,吸收四平腔以及[[乱弹]]的逗腔、洋歌等唱腔,以语改腔或改腔用语;一人唱,众人和,逐渐形成地方特色。主要乐器有管弦、[[笛子]]、京胡、[[鱼鼓]]、手鼓、手锣等,其早期的[[乐器]]<ref>[http://www.360doc.com/content/09/1017/08/126275_7396088.shtml 各种乐器特点],个人图书馆,2009-10-17</ref>因陋就简,方便实用,特色乐器有刀鞘板、无月大锣、毛胡、平面低音锣、指呐等。平讲戏角色分为小生、小旦、老生、大花、等行当,着重于小生、小旦和老生,故有“三小戏”之称。 [[历史]]上平讲戏多数是以村名或班主姓名为班名,如“潘光蛮班”、“际水班”、“棠溪班”等。 ==意义价值== 平讲戏是直接吸收四平腔艺术特色形成的高腔剧种,保存着原生态戏曲[[文化]]特质,其剧目、唱腔、表演诸方面都蕴藏古代戏曲艺术形态的东西,特别是其唱腔[[音乐]],伴唱和演奏形式上基本保存高腔古貌,为研究高腔和四平腔提供了可靠的实证。平讲戏与宗族社会的宗族戏曲演出制度有重大关系,平讲戏班的形成、剧目的演出,都是族人对于维护平民百姓利益的一种文化[[行为]],从宗族戏剧这一点上看,平讲戏于研究中国民间戏曲与农村[[社会]]宗族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参照系。 ==视频== ===<center> 平讲戏 相关视频</center>=== <center>福安平讲戏 马匹卜驳妻</center> <center>{{#iDisplay:t0552sk0xs9|560|390|qq}}</center> <center>福安平讲戏《拾玉镯》</center> <center>{{#iDisplay:p0706h2bsrn|560|390|qq}}</center> ==参考文献== [[Category:982 中國戲劇]]
返回「
平讲戏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