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33.138.129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广义酸碱理论 的原始碼
←
广义酸碱理论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https://graph.baidu.com/s?entrance=GENERAL&extUiData%5BisLogoShow%5D=1&inspire=&promotion_name=pc_image_shitulist&sign=1213e9e42cdf8ce43c74101676977306&tn=pc&tpl_from=pc"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广义酸碱理论'''<br><img src="https://bj.bcebos.com/shitu-query-bj/2023-02-21/19/9e42cdf8ce43c741?authorization=bce-auth-v1%2F7e22d8caf5af46cc9310f1e3021709f3%2F2023-02-21T11%3A01%3A47Z%2F300%2F%2F6c356649ebbdbeca072251d79cc17116fe0858d9cf854e860857b3d69854264d" width="280"></center><small> 圖片來自百度</small> |} '''化学术语''' '''酸碱电子理论'''(the electronic theory of acid and alkali),又称广义[[酸碱理论]]、[[路易斯酸碱理论]],是1923年美国物理化学家[[吉尔伯特·路易斯]](Gilbert N. Lewis)提出的一种[[酸碱理论]]。 它认为:凡是可以接受外来[[电子对]]的分子、基团或离子为酸;凡可以提供电子对的分子、为碱。 这种理论包含的酸碱范围很广,但是它对确定酸碱的[[相对强弱]]来说,没有统一的标度,对酸碱的反应方向难以判断。 后来,皮尔逊提出的[[软硬酸碱理]]论弥补了这种理论的缺陷。 *中文名:[[酸碱电子论]] *外文名:The electronic theory of acid and alkali *别 名:广义酸碱理论提出时间1923年 *提出者:吉尔伯特·路易斯完善者皮尔逊<ref>[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250753/3990Jsr_x5v8heSLtua02Dn-EMt88GWHAg1ulMU6dgggeKtXWvwEHJ1WsEHcmE2B9PnPrbKJFYZpkrWykYa_gUNrvdSih-MZSmszPtH-FgschRJFCoaKHpwMKERaH0r_ARTR5u1l6tbBuieD4xRtSdcbVd9PeXwVK5BmSFZLtA7jIfjV .美国化学协会官网,引用日期2019-03-10] </ref> ==电子酸碱== 该理论认为:凡是能够接受外来电子对的分子、离子或[[原子团]]称为路易斯酸(Lewis acid),即电子对接受体,简称受体;凡是能够给出电子对的分子、离子或原子团称为路易斯碱(Lewis base),即电子对给予体,简称[[给体]]。或者说:路易斯酸(Lewis acid)是指能作为电子对接受体(Electron pair acceptor)的原子,分子,离子或原子团;路易斯碱(Lewis base)则指能作为电子对给予体(Electron pair donor)的原子,分子,离子或原子团;酸碱反应是电子对接受体与电子对给予体之间形成配位共价键的反应. 路易斯酸的分类 1、 [[配位化合物]]中的金属[[阳离子]],例如[Fe(H2O)6]3+和[Cu(NH3)4]2+中的Fe3+离子和Cu2+离子.2、有些分子和离子的中心原子尽管满足了8电子结构,仍可扩大其[[配位层]]以接纳更多的电子对.如[[ SiF4 ]]是个路易斯酸,可结合2个F–的电子对形成 [SiF6]2–.3、另一些分子和离子的中心原子也满足8电子结构,但可通过[[价层电子]]重排接纳更多的电子对.再如CO2能接受OH–离子中O 原子上的孤对电子4、某些闭合壳层分子可通过其[[反键分子轨道]]容纳外来电子对.碘的[[丙酮]]溶液呈现特有的棕色,是因为I2分子[[反键轨道]]接纳丙酮中氧原子的孤对电子形成配合物(CH3)2COI2.再如[[四氰基乙烯]](TCNE)的π*轨道能接受一对孤对电子。 常见的Lewis酸: ⒈[[正离子]]、[[金属离子]]:[[钠离子]]、烷基正离子、硝基正离子 ⒉受电子分子([[缺电子化合物]]):[[三氟化硼]]、三[[氯化铝]]、[[三氧化硫]]、[[二氯卡宾]] ⒊分子中的[[极性基团]]:[[羰基]]、氰基在[[有机化学]]中Lewis酸是[[亲电试剂]] '''路易斯碱的分类''' 1、 [[阴离子]]2、具有孤对电子的[[中性分子]]如 NH3,H2O,CO2,CH3OH;3、含有碳-碳双键的分子如CH2=CH2.Lewis碱显然包括所有Bronsted碱,但Lewis酸与Bronsted酸不一致,如HCl,[[HNO3]]是Bronsted酸,但不是Lewis酸,而是酸碱加合物. 常见的[[Lewis碱]]:⒈[[负离子]]:[[卤离子]]、[[氢氧根离子]]、烷氧基离子、[[烯烃]]、[[芳香化合物]]⒉带有[[孤电子对]]的化合物:氨、胺、醇、醚、硫醇、二氧化碳在有机化学中Lewis碱是亲核试剂 注意: ⒈[[Lewis酸碱]]电子理论中只有酸、碱和酸碱[[络合物]],没有盐的概念;⒉在酸碱电子理论中,一种物质究竟属于碱,还是属于酸,还是酸碱配合物,应该在具体反应中确定。在反应中起酸作用的是酸,起碱作用的是碱,而不能脱离具体反应来辨认物质的酸碱性。同一种物质,在不同的反应环境中,既可以做酸,也可以做碱。⒊正离子一般起酸的作用,负离子一般起碱的作用;[[AlCl3,SnCl2,FeCl3,BF3]],SnCl4,[[BCl3]],SbCl5等都是常见的Lewis酸;⒋这一理论的不足之处在于酸碱的特征不明显 ==基本类型== 根据酸碱电子论,可把酸碱反应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1.酸碱加合反应酸碱反应是电子对接受体与电子对给予体之间形成[[配位共价键]]的反应如:Ag+ +2∶NH3 = [Ag(NH3)2]+ 2.酸[[取代反应]]酸取代了酸碱配合物中的酸,生成了新的酸碱配合物,这种取代反应叫[[酸取代反应]]。如:Al(OH)3 + 3H+= Al3+ + 3H2O酸(H)取代了酸碱配合物Al(OH)中的酸(Al),形成了新的酸碱配合物H2O。又如:[CdI] + Hg = [HgI] + Cd酸(Hg)取代了酸碱配合物[CdI]中的酸(Cd),形成了新的酸碱配合物[HgI]。 3.碱取代反应碱取代了酸碱配合物中的碱,生成了新的[[酸碱配合物,这种取代反应叫[[碱取代反应]]。如:[Cu([[NH3]])2]2+ + 2OH-== [[Cu(OH)2]]↓ + 2NH3碱(OH)取代了酸碱配合物[Cu(NH)]中的碱(NH),形成了新的酸碱配合物 Cu(OH)。又如:[Ag(NH3)2]+ I ==AgI↓ + 2NH3碱(I)取代了酸碱配合物[Ag(NH3)2]中的碱(NH3),形成了新的酸碱配合物AgI。 4.双取代反应两种酸碱配合物中的酸碱互相交叉取代,生成两种新的酸碱配合物,这种取代反应称为双取代反应。如:BaCl2 + Na2SO4 = BaSO4+ 2NaClCH3COOH + CH3OH = CH3COOCH3 + H2O也有化学家这样分类:A + :B A—B 配位反应(即以上分类中的酸碱加合反应)第一类反应叫配合物形成反应(Complex formation reaction),是最简单的一类路易斯酸碱反应,或是酸与碱在惰性溶剂(Non-coordinating solvent)中发生的反应,或是反应物与溶剂本身的反应,或发生在气相的反应:第二类反应叫[[置换反应]](Displacement Reaction).或表示配合物中的碱配位体被一个外来碱置换,例如:A —B + :B A—B' +:B 取代反应(即以上分类中的酸取代反应和碱取代反应)或表示配合物中的酸被一个外来酸置换,例如:[MnF6]2- + 2 SbF5 2 [SbF6]- + MnF4HS-(aq) + H2O(l) H3O+(aq) + S2-(aq)[Cu(NH3)4]2+(aq) + 4 H2O(l)[Cu(H2O)4]2+(aq) + 4 NH3(g)第三类反应叫复分解反应(Metathesis Reaction),希腊语中的"Metathesis"意为"交换",所以复分解反应即配位体交换反应,又叫双取代反应.例如:A —B + A'—B' A—B' + A'—B 复分解反应(即以上分类中的双取代反应)(C2H5)3Si-I + AgBr(C2H5)3Si-Br + AgI ==理论不足== 酸碱电子理论扩大了酸碱范围,可把酸碱概念用于许多有机反应和[[无溶剂反应]],如:CaO + SiO2 = CaSiO3。这是它的优点。它的缺点是这一理论包罗万象,使酸碱特征不明显,同时,如果选择不同的反应对象,酸或碱的强弱次序也可能不同,它对确定酸碱的相对强弱来说,没有统一的标度,对酸碱的反应方向难以判断。后来,皮尔逊提出的软硬酸碱理论弥补了这种理论的缺陷。 '''视频''' '''酸碱理论'''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H7411w7iU/?p=22 哔哩哔哩] ==参考文献== {{Reflist}} [[Category:340 化學總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广义酸碱理论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