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116.51.102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庫勒斯道夫戰役 的原始碼
←
庫勒斯道夫戰役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div style="float:right; margin:-10px 0 0 10px"> {| class="wikitable" |- ! <p style="background: #0088A8; color: #FFFFFF; margin:auto; padding:5px 0;”>庫勒斯道夫戰役<br>Battle of Kunersdorf</p> |- |<center><img src="https://www.britishbattles.com/wp-content/uploads/2016/05/10-ZZZZ.jpg" width="280" ></center><small>[https://www.britishbattles.com/wp-content/uploads/2016/05/10-ZZZZ.jpg 圖片來源 British Battles] <br> '''名稱''' 庫勒斯道夫戰役 '''日期''' 1759年8月12日 '''地點''' [[布蘭登堡侯國]][[庫諾威]] '''參戰國家''' 普魯士王國 \ 神聖羅馬帝國、俄羅斯帝國 '''參戰兵力''' 50900 \ 59500 '''結果''' 奧俄聯軍勝利</small> |} </div> '''庫勒斯道夫戰役'''(Battle of Kunersdorf),是[[七年戰爭]]<ref>[https://www.arcgis.com/apps/MapJournal/index.html?appid=72d61c21272949fb931042718c611087 英國的七年戰爭]</ref>中[[普魯士]]與[[奧地利俄國聯軍]]在1759年8月12日的戰役。以奧俄聯軍勝利作結。 ==起因== 1759年戰局開始,[[普魯士]]在各個戰場上有13萬軍隊,而聯軍總兵力接近40萬。年初,[[亨利親王]]出奇兵成功地燒毀了奧地利軍隊糧草囤積地,道恩按兵不動。7月份的整個戰略形勢是這樣的:西線能力超群的[[斐迪南親王]]元帥面對法軍,在Battle of Minden中又獲得一次勝利。南線[[腓特烈大帝]]當面,道恩的奧軍75,000人仍然按兵不動。東線俄軍總司令換了[[薩爾特科夫]](Saltykov)上將,主力有6萬人。腓特烈自己領兵擋在道恩和薩爾特科夫之間,阻止俄軍南下或者奧軍北上會師。但是在俄軍當面,多納將軍節節敗退,腓特烈焦躁起來,[[派威德爾]](Wedel)將軍接替,強逼著威德爾以28,000普軍進攻薩爾特科夫的6萬人。7月23日,威德爾在[[凱伊之戰]](Battle of Kay)(又稱[[帕爾齊希之戰]]Battle of Paltzig)中失敗,損兵8,300人,東線危急。 腓特烈留亨利親王鎮守原地,警戒道恩元帥,自己帶兵北上,渡奧得河迎擊俄軍。同時,道恩本人雖然不動聲色,但是他分出24,000奧軍交給勞頓將軍指揮,讓他北上與薩爾特科夫的俄軍主力會合。8月12日,普魯士和俄奧聯軍之間爆發庫勒斯道夫戰役。 ==戰局== [[庫勒斯道夫戰役]]俄奧軍的防線是東北-西南走向。腓特烈以芬克將軍的一個軍在北方俄軍左翼頂端列陣佯攻,同時集中主力於正東和南方進攻。但是這次[[腓特烈]]的攻勢過於魯莽,戰前偵察不力,他不知道,他所選擇的進攻點,實際上是聯軍防禦最強的部分,而且防線正面有一片池塘,地面鬆軟,不利於作戰。上午11點半,普魯士主力發動炮擊,60門重炮分成3個炮兵群,猛轟聯軍戰線,俄軍40門大炮被炸毀。普魯士步兵在炮火掩護下,最初一小時進展順利,粉碎聯軍5個超大編制的團,拿下Muhl-Berge突出部。但是腓特烈不知道,這個突出部後面有一條山谷形成天然障礙,普軍繼續進攻必須越過這條山谷,俄軍就在山谷周圍站穩腳跟,憑險據守。普軍正面攻不上去,投入騎兵預備隊再攻,騎兵將軍塞德利茨受傷被抬出戰場,第二任騎兵指揮官[[符滕堡親王]]又受傷撤出戰鬥,第三任騎兵總指揮Platen中將變換攻擊點,將主力越過乾涸的池塘進攻,結果陷於鬆軟的地面,俄奧騎兵乘勢在炮火掩護下反攻,普軍陣形大亂,[[腓特烈]]的兩匹坐騎倒斃,一發子彈擊中腓特烈胸部,正好打在他的金質鼻煙盒上,腓特烈死裏逃生。 庫勒斯道夫戰役,腓特烈在不熟悉地形的情況下,以劣勢兵力魯莽發動進攻,結果成為他生涯最慘的一次失敗。普軍死傷逃亡損失慘重,在撤退之後,馬上能集中起來軍隊的少於3,000人,幾天之後,也不過才收攏了18,000人。此戰腓特烈共損失19,000人,包括6,000陣亡。[[薩爾特科夫]]不久晉升俄國元帥。腓特烈失敗的原因,除了低估對手,戰前偵察不力之外,軍隊素質也很關鍵:經過連番大戰,戰爭開始時紀律嚴明訓練有素的普魯士士兵,差不多全都損失掉了,為了彌補普魯士人力不足,腓特烈不得不把各次戰役中俘虜的德意志各邦(包括奧地利)的士兵補充進軍隊。普軍素質嚴重下降,這就是[[普魯士軍隊]]依靠棍棒和體罰維持紀律的深層原因,當時也是維持軍隊不得已而為之。 ==影響== 庫勒斯道夫戰役是一場腓特烈輸不起的戰役,因為這次失敗之後,[[薩爾特科夫]]的俄軍主力、道恩的奧軍主力、奧軍勞頓和哈迪克(Haddik)的獨立軍團,成環形雲集在普魯士本土周圍,給腓特烈套上了絞索。腓特烈本人以為一切已經結束,甚至準備在[[柏林]]堅守並戰死。但是盟國之間的分歧解救了他:[[薩爾特科夫]]和道恩之間嚴重不和,俄奧兩軍主力未能在柏林城外會合。同時,亨利親王的4萬普軍在道恩背後出擊,破壞道恩的交通線,道恩元帥不得不回師應付。而俄國在這場戰爭中,並不像奧地利那樣有切身的利益,奧軍一撤,攝於腓特烈往日威名,俄軍也覺得犯不著為了奧地利的政治目標火中取栗,於是也撤回奧得河以東,回營地過冬去了。 腓特烈尾隨道恩向南,與德勒斯登境內的亨利親王會師,總兵力又恢復到6萬,與道恩的奧軍主力對峙。時值隆冬,雙方的補給都困難,腓特烈派出芬克(Finck)將軍率一個軍15,000人穿插至敵後,破壞道恩的交通線,同時搜集補給。老謀深算的道恩元帥,表面上不動聲色,暗中派出32,000奧軍離開大營,分三路悄悄包圍了芬克的部隊,在[[馬克森之戰]](Battle of Maxen)中於雪地裏發動奇襲,11月20日下午,芬克全軍投降,奧地利僅損失934人。兩星期以後,奧軍又消滅了另一支腓特烈派出來破壞交通線的支隊,殲滅Diericke少將的3個營。這樣的零散損失,都是普軍所承受不起的。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歐洲軍政事件]]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庫勒斯道夫戰役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