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33.129.119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异议 的原始碼
←
异议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异议</big>''' |- |<center><img src=https://f11.baidu.com/it/u=1255759285,3306664770&fm=173&app=25&f=JPEG?w=353&h=204&s=4970885396E04DA950EDA553010050E1&access=215967316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mbd.baidu.com/newspage/data/error?id=1600265470130728662&third=baijiahao&baijiahao_id=1600265470130728662&wfr 来自 搜狐网 的图片]</small> |} '''<big>异议<big>'''是汉语词汇,拼音是yì yì,意思是不同的意见;法律用语,指法官对案件[[判断]]有不同意见。《后汉书·耿弇传》:以列侯奉朝请,每有四方异议,[[辄召]]入问[[筹策]]。"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异议 <ref>[https://wenda.so.com/q/1394223390069924 异议和疑义的区别]</ref> 外文名称 Objection 拼音 yì yì 注音 ㄧˋ ㄧˋ 繁体 异议 日文 异议あり ==基本释义== 1、[objection;dissent]不同的意见。 每有四方异议,辄召入问筹策。--《后汉书·耿列传》 异议蜂起,高谈不息。--唐卢照邻《南阳公集序》 例:持异议。 2、[opinion]法律用语。指法官对案件判断有不同意见。 例:提出异议 ==引证详解== 1、不同的意见。 《后汉书·耿弇传》:以列侯奉朝请,每有四方异议,辄召入问筹策。"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慕贤》:内外清谧,朝野晏如,各得其所,物无异议。 金王若虚《论语辨惑一》:林少颖云:"其所以相接而成文者,盖弟子见其事相类而录之,本无异议。" 巴金《春》一:觉新看见大家都这样主张,也就没有异议。 2、指持不同意见。 《汉书·息夫躬传》:躬掎禄曰:"臣为国家计几先,谋将然……臣与禄异议,未可同日语也。" 唐韩愈《论淮西事宜状》:当今之世,则人人异议,以惑陛下之听。参见"异义"。 3、法律用语。 指法官对狱案判断有不同意见者,得提出另行讨论。 《唐律·断狱·疑罪》:诸疑罪,各依所犯,以赎论。即疑狱,法官执见不同者,得为异议。议不得过三。长孙无忌等疏议:"即疑狱",谓狱有所疑,法官执见不同,议律论情,各申异见,"得为异议",听作异同……如丞相以下,通判者五人,大理卿以下五人,如此同判者多,不可各为异议,故云"议不得过三"。 ==近反义词== 近义词:[[贰言]]、[[反对]]、[[反驳]] 反义词:[[赞同]] ==參考來源== {{Reflist}} [[Category:揭密生活]]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异议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