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224.64.51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弗兰克·麦考特 的原始碼
←
弗兰克·麦考特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弗兰克·麦考特 | 图像 = [[File:756879 ver big.jpg|缩略图|center|[http://photocdn.sohu.com/kistar/fengmian/756/756879/756879_ver_big.jpg 原图链接] [http://tv.sohu.com/star/NzU2ODc5X+W8l+WFsOWFi8K36bqm6ICD54m5.shtml 来自搜狐视频]]] | 出生日期 = 1930年8月19日 | 出生地点 = 纽约布鲁克林 | 国籍 = 美国 | 职业 = 教师、作家 | 知名作品 = 《安琪拉的灰烬》 | 主要成就 = 1996年美国全国书评人协会奖1997年普利策奖 }} '''弗兰克·麦考特'''('''Frank McCourt'''),[[纽约]]著名中学[[教师]]、畅销回忆录[[《安琪拉的灰烬》]](Angela's Ashes)之作者、普利策奖得主。 == 人物履历 == 他教语文近30年,66岁之后才亲自动笔,写出对爱尔兰赤贫童年的回忆。"当我回首童年,我总奇怪自己竟然活了下来。"弗兰克·迈考特写道,"当然,那是一个悲惨的童年,幸福的童年是不值得在这儿浪费口水的。比一般的悲惨童年更不幸的,是爱尔兰人的悲惨童年;比爱尔兰人的悲惨童年更不幸的,是爱尔兰天主教徒的童年。"<br> 1930年8月19日,麦考特生于纽约[[布鲁克林]],是家中七子女的老大。他的酒鬼爸爸和绝望的妈妈原本是渴求脱离孤岛苦海的爱尔兰移民,在纽约相识成婚,赶上大萧条,小女儿病死,不得不带着剩下的两个儿子返回爱尔兰老家,栖息于寒冷潮湿的利默里克贫民窟,后来生下的三个儿子中,又有两个先后死于贫病。大战爆发后,丈夫去了英国打工,杳无音信。母亲安琪拉独自拉扯三个孩子,没钱,没食物,没柴火,只好去救济站讨要,甚至站在教士门口乞食剩饭。一家人终被房东赶出,安琪拉不得不以半卖身的方式寄人篱下,甚至为此挨了小弗兰克--她儿子给她的一记耳光。<br> 弗兰克13岁辍学,当上了跑腿的电报童,内心的愿望却日益坚定--去美国。他终于在19岁成行,边打工边重拾学业,28岁那年谋得第一份中学教职。<br> 1996年,《安琪拉的灰烬》出版,以无名作者的处个东西是个西红柿,右手提了玻璃水壶便向阳台走去,哗啦哗啦地摇晃着玻璃水壶。附近的花鸟市场有塑料的喷水壶,可惜它女作亮相,竟迅速成为《纽约时报》畅销书榜的冠军,并在榜长逾两年,销出数百万册。中国内地出版过此书多个译本。麦考特亦因此书获颁1996年的美国全国书评人协会奖和1997年的普利策奖。 ==='''不幽默,毋宁死'''=== 书中没有革命故事的狂野浪漫,没有揭竿而起的寻仇少年,甚至鲜见对赤贫生活的抱怨。相反,麦考特以一种不动声色的幽默复述自己的童年。在本书的后段,他写到自己的两种饥渴,对食物,以及对性。他曾舔食沾有薯条油渍的报纸,弄得满脸墨迹,日后又在床头拿着"新教徒的报纸",一遍遍地舔上面的泳装女郎和内衣广告。他爱过的两个女孩,都在须臾间死去。一个是在传染病院隔墙诵诗的白喉少女,他从未见过她的容貌;另一个是肺结核重患,他冒着生命危险,在她死前,应邀与她大享云雨之欢。<br> 这些偶尔现出的亮色,涂抹在死灰般的生活之上,和早晨的父爱(没有酒精作祟)、友谊,以及莎士比亚的诗文一起,支撑着他那颗幼小的心。他明白平凡即力量,生活需要忍耐。他的人生从未蹉跎,梦想和热情至今犹在。他用一生去感悟,时刻不让幽默缺席。<br> 泪水中的笑声似乎浑然天成。麦考特有一次告诉记者:"我认为爱尔兰人的经验中是有些东西的--我们必须具备幽默感,不然就会死。这种东西撑着我们活下去--一种荒谬的感觉,甚于幽默。这真的很有用,因为有时候你会感到绝望。我养成了习惯,总是对自己说:'噢,行了。'"<br> 他接着说:"我要是很惨的时候,就对自己说:'行了,总有一天你会觉得这也挺好玩的。'而我的另一半脑袋会说:'不,你不会的--你永远也不会觉得这好玩。这是你这辈子最惨的经历。'可过后你再回头看,就会说:'真好玩,真可笑啊。'"<br> 1999年,大导演艾伦·帕克将《安琪拉的灰烬》搬上银幕。这是非常忠实于原作的改编,好演员罗伯特·卡莱尔和艾米莉·沃森分饰父母,亦有出色表现。 ==='''麦老师'''=== 1999年和2005年,麦考特先生先后出版了两部续作:《然也》(Tis)和《教书匠》(Teacher Man),分别讲述自己在美国的奋斗经历和教学生涯,皆成畅销书。 在《教书匠》中,他回忆自己当上老师的头一个礼拜,就有个捣蛋学生将家里带来的三明治掼在教室地上,这一浪费粮食的无耻恶行让麦老师大为震惊,他以"艺术鉴赏家的目光"打量了一番地上的烂三明治,然后把它撮起来,吃了。<br> 他教书很有一套,曾从学生写的各种检查中找到灵感,遂让他们以亚当或夏娃的口吻给上帝写检查,并阐述自己为什么不该因为偷吃苹果而受罚。<br> 他的成功甚至带动了弟弟小马拉奇,后者于1998年和2000年出版了自己的两本回忆录《和尚游泳》(A Monk Swimming)和《给他唱我的歌》(Singing Him My Song)。小马拉奇的儿子康纳·麦考特也制作了两部电视纪录片:《利默里克的麦考特一家》和《纽约的麦考特一家》。<br> 然而在爱尔兰,《安琪拉的灰烬》引起的反响是复杂的。"这本书在爱尔兰出版时,山头、布道坛和酒吧高脚凳上的人都来埋汰我。"弗兰克·麦考特2007年告诉网络杂志《Slate》,"有些人说我玷污了利默里克的美名,说我攻击教会,说我让我妈蒙羞,还说要是我回利默里克,肯定得把我吊死在电线杆子上"。 他当然未被处以私刑,而是荣归故里。利默里克大学授予他荣誉博士学位,该市亦常见好奇的游客,手持一卷《安琪拉的灰烬》在城中游荡。<br> 弗兰克·麦考特的妈妈安琪拉死于1981年,爸爸老马拉奇1985年去世。麦老师有女儿麦琪,孙辈三人。他以前结过两次婚,都离了,1994年又娶爱琳·弗琳,遂欢度晚年。 == 主要作品 == {| class="wikitable" |- ! 上映时间 !! 剧名 !! 扮演角色 !! 导演 !! 主演 !! 担任职务 |- | 2008 || 爱尔兰人在纽约 || Finn (attached) || 艾瑞克·斯托罗兹 ||艾丹·奎因,布兰登·费尔 || 演员 |- | 2006 || 莱奥波尔多国王的鬼魂 || --- || Pippa Scott || Philippe Bergeron,唐·钱德尔 || 演员 |- | 2006 || Home || Himself || Dawn Scibilia || 阿尔弗雷德·莫里纳,罗西·培瑞兹 || 演员 |- | 2004 || 生日快乐奥斯卡·王尔德 || Himself || Bill Hughes || Simon Williams,Jillian Armenante || 演员 |- | 2003 || 美丽的小孩 || Mr. Lennihan || Michael Carty || Dan Brennan,Christine Meyers || 演员 |- | 1999 || 纽约的麦考特兄弟 || --- || Conor McCourt || Alphie McCourt,弗兰克·麦考特 || 演员 |- | 1999 || 天使的孩子 || --- || 艾伦·帕克 || 艾米丽·沃森,罗伯特·卡莱尔 || 编剧 |- | 1998 || 利默里克的麦考特兄弟 || --- || Conor McCourt || Alphie McCourt,弗兰克·麦考特 || 演员 |} [[Category:作家]] [[Category:美國人]]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Br separated entries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Infobox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Infobox person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Infobox person/core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Argument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Infobox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InfoboxImage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Navbar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Separated entrie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TableTool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弗兰克·麦考特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