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52.14.182.21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张德二 的原始碼
←
张德二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Infobox person | 姓名 =张德二 | 圖像 = [[File:张德二.jpg|缩略图 |center|[http://www.rmzxb.com.cn/c/2015-12-15/649750_4.shtml 原图链接]]] | 出生日期 =1943年2月 | 國籍 = 中国 | 别名 = | 職業 =气象专家 | 知名原因 = | 知名作品 = }} '''张德二''',女,1943年2月生,[[江苏]][[镇江]]人。历任[[中国气象局]]科技委委员,中国第四纪科学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气象学会多届气象史志委员会副主任、气候委员会委员,任《第四纪研究》常务编委,《气候变化研究进展》等多种学术期刊编委。历任北京市政协第九届委员、第十届和第十一届特邀委员,全国政协第十届委员,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委员。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先后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78)、国家自然科学奖(1980)、中国气象局科技奖(1982, 1994,2005), 气象科学研究院科技奖(1984)。执笔的《中国近五百年旱涝分布图集》获全国优秀科技图书1等奖(1982),主编的《中国三千年气象记录总集》(增订本 四册)获第五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图书奖(2015)。2007年IPCC(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集体获诺贝尔和平奖,作为主要成员持IPCC颁发的获奖证书。 张德二从事气候变化研究42年,潜心于利用中国特有的历史文献记录研究古气候,取得跨学科的系列成果,在新学科方法探讨和基础资料研制方面都有创新建树。她的研究重建了中国五百年旱涝、温度、千年降水、历史降尘气候序列,对其变化规律和特征取得新认识;建立了中国历史降尘频数序列和历史雨土年表;绘制中、日历史降尘地点分布图,结合天气动力学分析为“黄土风成学说”提供力证,此成果也为国内外多部专著大篇幅引用,被写入美国大学教科书,并被广泛引用于古全球变化比对和现代沙尘暴理论阐释。 从1975年起,张德二开始利用中国历史文献纪录来复原历史时期的气候实况,探讨长时期气候变化规律。张德二和同仁们将全国地方志、历史文献、24史、历代断代史等有关气象的记载进行整理、分析。1978年《中国近500年旱涝分布图》完成,受到高度评价。这种将历史文献资料引入气象研究的方法成果丰富:首次绘制了历史沉降地点分布图显示东亚的历史沉降地点分布与西风带气流的关联,绘制历史大气沉降地点与现代黄土分布实况的一致性,为中国黄土的风成学说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关于中国历史气候序列的研究,首次建立中国东部6区域的千年干湿气候序列,指出季风区域千年降水变化的准周期性、10—100年尺度的突变特性、近一千年间多次出现严重程度远超过20世纪的大范围持续干旱事件的事实。 在研究中张德二发现,以往采集的历史气候资料采集过程不统一、地域局限,史料中的讹误未得尽作勘校。此外,地方志中有许多存疑的史料在编绘《中国近五百年旱涝分布图集》时因未及甄别只能弃置不用,殊为可惜。于是张德二又产生一个大胆的设想:对我国近三千年的历史气候文献记录作系统全面的发掘整理,详加考订,编成一套翔实可信的中国历史气候记录的系统资料——这便是这部《中国三千年气象记录总集》的由来。 1985年,张德二作为课题负责人,与同事们正式开始了这项研究。仅编写“史籍文献查阅目录”和“补充查阅目录”工作就花了整整一年时间,研究组从37座城市的75座图书馆、档案馆查录了古籍逾八千种。随后,综合运用古籍校雠学、历算、沿革地理和大气科学,对采集到的逾20万条史料素材进行勘校、整理,逐一考查其来源、订正错误,使许多原先存疑的史料“起死回生”。 1994年,总集初稿完成。他们又用十年时间对该书进行了数次大规模修改,增补材料,增加了大量甲骨文资料,这是甲骨文中的气象记录首次被系统整理出来。 2004年年底,孕育了20年的四册《中国三千年气象记录总集》问世。该书长达880多万字,时间跨越三千年(自公元前23世纪至公元1911年),辑集了中国历史上各种天气、大气物理现象,如雨、水、雷、风、冻、旱、霜、暖、风暴潮等出现的时间地点,灾害危害程度,与气候相关的丰歉、疫病和饥荒等。 这部“总集”,系统研究了三千年来中国人民与自然环境、气象条件协同发展的生态史——这是气象科学史上前所未有的创举,为未来研究天气、气候、环境、生态、农业、气象灾害以及人类活动之影响都提供了重要基础资料。 近年来,气候变化问题逐渐成为世界政治、经济、外交的热点和焦点问题,成为国际社会共同面对的严峻挑战。张德二通过对千年来气候变化的研究认为:地球温度升高与温室气体增加有关,并将对人类健康产生严重影响。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重要阶段,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的任务十分繁重。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走低碳发展之路,既是中国责任担当的形象展示,也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客观要求。 2008年,九三学社中央根据张德二关于碳排放对大气影响的系列研究,确定将“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影响”作为一项战略性课题长期跟踪;2009年6月,九三学社中央以“发展低碳经济”为主题形成调研报告报送中共中央、国务院,提案从战略高度强调了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性。 7年来,九三学社中央将“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作为参政议政的重中之重,聚焦于低碳发展,取得了显著的阶段性成果,逐渐形成了参政议政的特色品牌。<ref>[http://www.bjtzb.org.cn/wwwroot/sdtyzx/publish/article/11/15382.shtml 张德二]</ref> ==创新方法将历史文献引入气象研究== 1972年,[[竺可桢]]发表《中国近5000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该研究依据复杂的古代资料,应用现代理论和方法,为古气候变化定量分析的重大研究成果,也是研究中国历史地理、中国环境史、物质文明史的重要参考。 张德二读后深受启发。她认为,利用中国历史文献纪录复原历史时期气候实况,探讨长时期气候变化规律是一个新的有效途径。于是从1975年起,张德二与同仁开始将全国地方志、历史文献、24史、历代断代史等有关气象记载或能间接推断气候状况的纪录进行整理分析。1978年,他们的第一项研究成果《中国近500年旱涝分布图》完成,受到高度评价,获奖无数。 张德二将历史文献引入气象研究取得丰硕成果。她首次绘制历史沉降地点分布图显示东亚的历史沉降地点分布与西风带气流的关联,绘制历史大气沉降地点与现代黄土分布实况的一致性,为中国黄土的风成学说提供有力证据;关于中国历史气候序列的研究,首次建立中国东部6区域1000年干湿气候序列,指出季风区域千年降水变化准周期性、10至100年尺度突变特性、近1000年间多次出现严重程度远超过20世纪大范围持续干旱事件的事实。 ==20载淡泊专注3000年气象总集== 张德二感到,以往采集历史气候资料存在采集过程不统一、地域局限以及史料中的讹误未得尽作勘校等诸多不足。此外,地方志中有许多存疑史料在编绘《中国近500年旱涝分布图集》时因未及甄别只能弃置不用,殊为可惜。 于是张德二生出一个大胆设想。对我国近3000年的历史气候文献记录作系统全面发掘整理,详加考订,编成一套翔实可信系统资料——这便是《中国3000年气象记录总集》的由来。这一项从浩如烟海史籍文献中披沙沥金的巨大工程,漫长研制周期和人员、经费诸方面可能变故,随时可能前功尽弃。尽管如此,强烈的使命感使驱使张德二顶着压力,作为课题负责人,从1985年开始,与同事正式投身这项研究。 研究工作从编写“史籍文献查阅目录”和“补充查阅目录”开始。光这一项工作就花了1年时间。这份目录编选力求全面系统,尽量做到“重要典籍不遗漏、冷僻史籍尽力搜求”,仅地方志类就囊括国内所有能够找到的馆藏。研究组从37座城市75座图书馆、档案馆查录古籍逾8000种,制成复制件(复印、胶卷、抄件)细加编号收存,制备10多万张摘录卡片,供编写之用。 查录史籍时,他们采用“通读”的“笨”方式,对历代正史中的纪、传、志、表尽作查阅——这与过去史料整理工作只重点查阅五行志、灾异志的作法极为不同,这样做能够获得更多有价值历史信息,但同时也使工作量激增。仅一部《宋史》有30多本,一部《湖北通史》有400多卷,借阅时,需要用车推出,翻阅时,更是犹如行于书山之中。 他们综合运用古籍校雠学、历算、沿革地理和大气科学,对采集到的逾20万条史料素材进行勘校、整理,逐一考查来源、订正谬误,并对记载来自多源、辗转抄袭、流传刊刻的复杂情况进行清理,使许多存疑史料“起死回生”。张德二说,“查、编、校、抄;在史籍、地方志、文稿中“穿梭,是我们的日常工作。”10年苦心孤诣,1994年,总集初稿完成。在此后10年间,他们又对该书进行数次大规模修订增补,增加大量甲骨文资料,这是甲骨文中的气象记录首次被系统整理出来。 2004年底,孕育20年,重19斤,880多万字,时间跨越公元前23世纪至公元1911年的4册《中国3000年气象记录总集》问世。它辑集中国历史上雨、水、雷、风、冻、旱、霜、暖、风暴潮等各种天气、大气物理现象出现的时间地点,灾害危害程度,与气候相关的丰歉、疫病和饥荒等。相关研究人员共查录史籍8228种,实际采摘引用7335种,2013年再版时增订至900万字。 令人惊叹的成就,是全世界研究气候变化的重要基础资料。如果气候记载可以作为世界遗产的话,我将第一个推荐这4册资料集”。令日本地学联合会名誉会长吉野正敏撰文发出如此感叹的原因,是这部“总集”不仅仅是1部汇集研究3000年气象学上可以精确到年、月可贵记录的气象领域鸿篇巨著,其背后更蕴含巨大价值。它系统研究了3000年来中国人民与自然环境、气象条件协同发展的生态史。这是气象科学史上前所未有的创举。其时间跨度之长、内容之齐全、考订之认真严谨,都达到了一个新高度,在中外历史气候资料研制领域绝无仅有,为未来研究气候、环境、生态、农业、气象灾害以及人类活动之影响提供了重要基础资料,在全球变化研究中也将会日益显现它的重要价值。有学者评价说,“不仅我们这一代人,今后几代人甚至更久远些,都会有人不断地从这些宝藏中得到启发和益处。” “总集”问世几天后,[[印度洋]]特大海啸震撼世界。气候和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经济造成的重大影响引起人们前所未有关注。而“总集”记录自北宋初年1000年来,中国有关海潮灾害的所有历史记载达743条之多。这些有史可考的记录对气候预测提供了可靠历史气象记录,为详细分析过去的气候变化,从而把握未来提供了可能,而这种对气候变化的预测将大大降低自然灾害可能造成的损失。 ==干旱还是多雨一场争论的终结== 2008年,[[德国]]科学家豪格和他的科研小组以“唐代灭亡与季风关系”为题撰文指出,造成盛唐从公元751年开始衰败的原因是,长期干旱和夏日极其少雨气象变化,造成谷物歉收、农民起义频发,以及唐朝军队与阿拉伯军队在中亚作战的大败,进而于公元907年灭亡。论文发表后,在学术界、知识界甚至在普通民众之间引起很大震动。 张德二受时任[[中国气象局]]局长[[秦大河]]委托,就该观点进行研究。张德二认为,中国历史朝代更迭有其复杂原因,一个空前强大封建政权兴衰,绝不会简单地被降水量这样的自然因素所左右。不久,张德二根据相关研究发表文章反驳“唐朝灭亡于季风”的观点:“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唐朝灭亡前的最后30年属于多雨时期,而不是趋于干旱;另外,历史记录还表明,90%年份里,冬季严寒对应夏季多雨,而唐朝后半期出现寒冬年份非常之多。”张德二说,“这些数据比起德国科学家单纯依赖计算湖泊沉积物中钛(Ti)值含量得出的结论,显然更有说服力。”《自然》杂志随后刊发张德二等中国科学家这篇论文,作为对此前文章的反驳。张德二运用将历史与气象研究相结合方法,将中国科学界观点传向世界。 ==潜心专业为国担当参议大政== 近年来,气候变化问题逐渐成为世界政治、经济、外交的热点和焦点问题,成为国际社会共同面对的严峻挑战。张德二通过对千年来气候变化的研究认为,地球温度升高与温室气体增加有关,并将对人类健康产生严重影响。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重要阶段,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任务十分繁重。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走低碳发展之路,既是中国责任担当的形象展示,也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客观要求。因此,2008年,九三学社中央根据张德二关于碳排放对大气影响系列研究,确定将“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影响”作为一项战略性课题长期跟踪;2009年6月,九三学社中央以“发展低碳经济”为主题形成调研报告报送中共中央国务院,提案从战略高度强调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性。 7年来,九三学社中央将“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作为参政议政重中之重,聚焦于低碳发展,取得了显著阶段性成果,逐渐形成了参政议政特色品牌。从这一重大参政议政课题的提出,到调研论证,直到提案建议形成,张德二倾注了大量心血。张德二说,“我觉得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对国家命运要有一种担当。” 张德二这样评价自己的工作:“自然科学的研究,基础材料工作非常重要。踏踏实实做好这些工作非常有价值。我的工作也会如前辈那样,能让别人、后人深深受益。” 张德二40余年攻苦食淡、淡泊专注,脚踏实地为我国气象科学发展默默努力,也为九三学社履行参政党职能贡献了巨大力量。民主科学的信仰,正是在这样的科学家们的努力下,一代代地传承着。<ref>[http://www.93yn.org/content9947 张德二:科学赤诚淡泊专注]九三学社云南省委员会2016-01-20 </ref> ==参考资料==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Br separated entries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Infobox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Infobox person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Infobox person/core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Argument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Infobox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InfoboxImage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Navbar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Separated entrie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TableTool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张德二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