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250.187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弥勒苣苔 的原始碼
←
弥勒苣苔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弥勒苣苔</big> ''' |- | <center><img src=http://img1.iplant.cn/gotoimg/236/F134827FF362FAFC.jpg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www.iplant.cn/info/%E5%BC%A5%E5%8B%92%E8%8B%A3%E8%8B%94?t=p 来自 植物智 的图片]</small>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中文名:弥勒苣苔 学 名:Oreocharis mileensis (W.T. Wang) M. M?ller & A. Weber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双子叶植物纲 亚 纲:合瓣花亚纲 目:管状花目 科:[[苦苣苔科]] 属:[[弥勒苣苔属]] 种:弥勒苣苔 命名者及年代:(W.T. Wang) M. M?ller & A. Weber,2011 同义学名:Paraisometrum mileense W. T. Wang |} '''弥勒苣苔'''(mí lè jù tái),学名:Oreocharis mileensis (W.T. Wang) M. M?ller & A. Weber,是[[苦苣苔科]]、[[弥勒苣苔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根状茎短,粗5-10毫米。叶7-10,基生,叶片椭圆形或长圆状椭圆形,革质,先端钝或圆形,边缘具小钝齿,基部楔形或钝,上面密被贴伏的白色短柔毛,下面被褐色绵毛,侧脉每侧5-6条,在上面凹陷,于下面突起。花序1-2条,不分枝或分枝,每花序具3-8花;花序梗密被褐色短柔毛;花冠紫色,外面被腺状短柔毛,内面于裂片密被微柔毛,花期2月。 弥勒苣苔仅在中国[[云南]]东北部的[[石林县]]、[[广西]]西部及[[贵州]]的石灰岩地区有野生居群。 弥勒苣苔可作为室内观赏花卉,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开发潜力。 <ref>[http://www.iplant.cn/info/%C3%D6%C0%D5%DC%C4%CC%A6 弥勒苣苔], 植物智, 2020-01-18</ref> ==弥勒苣苔植物学史== 弥勒苣苔的标本由法国传教士迪克卢于1906年首次采集,此后便销声匿迹。 2006年8月,由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所高山植物研究组的税玉民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张美德和赵厚涛等人在进行中国云南石林县石灰岩山植物区系调查时再次发现。这是一百年来首次在野外发现该种的活体植株。 ==弥勒苣苔形态特征== 弥勒苣苔是多年生草本。根状茎短,粗5-10毫米。叶7-10,基生,叶片椭圆形或长圆状椭圆形,长2-4.8厘米,宽1.2-1.8厘米,革质,先端钝或圆形,边缘具小钝齿; 基部楔形或钝,上面密被贴伏的白色短柔毛,下面被褐色绵毛,侧脉每侧5-6条,在上面凹陷,于下面突起。 花序1-2条,不分枝或分枝,每花序具3-8花;花序梗长6.5-12厘米,密被褐色短柔毛; 苞片2,对生,线状被针形,长7-10毫米,宽1.2-3毫米,外面被褐色绵毛,内面无毛花梗长0.6-2.2厘米,具短柔毛和腺状短柔毛。花萼5裂达基部,裂片线状披针形,长3-5.2毫米,宽8-10厘米。 先端急尖,外面密被短柔毛,内面无毛。花冠紫色,长1.6-1.8厘米,外面被腺状短柔毛,内面于裂片密被微柔毛,筒长1.3-1.4厘米,口部粗3.5-5毫米,上唇长3-4毫米,4浅裂,中间2裂片长约1.2毫米,宽1毫米,侧面2裂片长约1.6毫米,宽2毫米; 下唇不分裂,三角状卵形,长约2.2毫米,宽3毫米。雄蕊无毛花丝着生于距花冠基部约9毫米处。狭线形,长约5毫米,花药扁球形,长约0.8毫米; 退化雄蕊着生于距花冠基部约2.2毫米处,线形,长约0.8毫米,无毛。花盘环状,高约1.8毫米,边缘波状。雌蕊长约1厘米,无毛,子房长约9毫米,宽1毫米,花柱长约1毫米,柱头小,扁头状。花期2月。 ==弥勒苣苔产地生境== 弥勒苣苔仅在中国[[云南]]东北部的[[石林县]]、[[广西]]西部及[[贵州]]的石灰岩地区有野生居群。 ==弥勒苣苔生长习性== 种子在恒温下的萌发率比相应的变温下萌发率要高,可能是其对所处荫蔽环境的一种适应。硝酸钾对种子萌发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在野外环境下,硝酸钾有对生境空窗及较少竞争的指示作用。 ==弥勒苣苔繁殖方法== 在对其种子进行X光透视后,发现其种子的胚发育完全,且基本充满整个种子,因此认为该种子不具有形态休眠。在多个变温及恒温条件下对新鲜种子进行萌发测试,发现在较高温度(高于20℃)下萌发率很高且萌发迅速,赤霉素及低温层积处理能够显著提高种子在较低温度下(低于20℃)的萌发率,因此可以判定其种子存在浅的生理休眠。 种子较小,存在浅的生理休眠,采用有性繁殖方式生长周期长,且受季节等因素限制,人工组培繁殖被认为是弥勒苣苔最为便捷有效的繁殖手段。选用高度在2-3厘米左右,生长健壮、大小一致的弥勒苣苔无菌无根芽作为诱导生根材料。培养基均使用MS培养基(全量的铁盐和有机成分)为基本培养基,加入30克/升蔗糖和0.6%琼脂,pH值为5.8。 弥勒苣苔组培苗在1/2MS+IBA0.1毫克/升培养基中生根率达到89.6%,平均生根数量为4.3条,与其他处理差异极显著,为弥勒苣苔组培苗的最佳生根培养基;将生根的组培苗在自然光下半开瓶盖炼苗7天,将生根长度为5-10毫米、根数3-6根、叶片数2-5片、生长状况良好、株型等生长状况基本一致的弥勒苣苔组培生根苗取出,洗净根部的培养基,用0.1%多菌灵溶液浸泡。将生根苗移栽到基质体积比草炭:蛭石:珍珠岩=1:1:1中栽培,60天后其移栽成活率达100%。 ==弥勒苣苔主要价值== 弥勒苣苔可作为室内观赏花卉,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开发潜力。 == 参考来源 == {{reflist}} [[Category:370 植物學總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弥勒苣苔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