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7.103.33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張春興 的原始碼
←
張春興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 張春興.jpg|250px|缩略图 |[http://www.twwiki.com/uploads/wiki/d1/2a/654375_0.jpg 原圖鏈接] [http://www.baike.com/wiki/%E3%80%8A%E6%95%99%E8%82%B2%E5%BF%83%E7%90%86%E5%AD%A6%E3%80%8B%5B%E5%BC%A0%E6%98%A5%E5%85%B4%E8%91%97%5D 圖片來源]]] '''張春興'''(1927年12月-2014年11月24日),[[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士、碩士,[[美國夏威夷大學]]教育心理學碩士,[[美國俄勒岡大學]]心理學哲學博士,[[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研究。 曾任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教授、教授兼系主任,美國普度大學客座教授,心理學會理事長,心理衛生協會、教育學會、輔導學會理事,教育部學術審議委員會、大學學術發展委員會、教師申訴委員會委員、台灣師範大學終身職名譽教授及博士生導師,花蓮教育大學教育科學講座,北京師範大學、南京師範大學、山東師範大學、山西大學、吉林大學客座教授。 == 生前動態 == 張春興教授於民國103年11月24日在台北市立仁愛醫院逝世,享年87歲。<ref>{{cite web|url= https://www.epc.ntnu.edu.tw/app/news.php?Sn=1363 |title=103年12月9日聯合報-張春興教授103年11月24日逝世公告如附檔|publisher=台灣國立師範大學|date=2005-01-10|accessdate=2018-12-31}}</ref> == 著作 == * 1997年 《心理學原理》 * 1994年 《教育心理學 - 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 * 1996年 《世紀心理學叢書》(主編,共22冊) * 1991年 《現代心理學 - 現代人研究自身問題的科學》(獲1991年度優良圖書、優良著作兩項金鼎獎及同年度嘉新學術獎) * 1989年 《張氏心理學辭典》(獲1989年度優良圖書、優良著作金鼎獎及同年度教育學術年會木鐸獎) * 1987年 《教育的應為與難為》 * 1986年 《校園之聲》 * 1986年 《加強親職教育以減少青少年犯罪之研究》(與劉玉春等合著) * 1985年 《希望的追尋與挫折》 * 1986年 《國中編班教學問題之研究》(與郭玉生合著) * 1985年 《跟孩子一起成長》(與萬家春等合著) * 1985年 《大學生與校園文化》(編) * 1984年 《姻緣路上情理多》(編) * 1983年 《成長中自我的探索》 * 1983年 《青年的認同與迷失》 * 1983年 《年輕人的感情世界》(編) * 1982年 《怎樣突破讀書困境》 * 1982年 《心聲愛意傳親情》(編) * 1981年 《教育心理學》(與林清山合著) * 1981年 《感情、婚姻、家庭》(編) * 1981年 《當前高等教育問題》(編) * 1980年 《國家建設與教育》(編) * 1979年 《青年的煩惱和出路》 * 1977年 《心理學》(獲1977年度優良圖書金鼎獎) * 1977年 《心理學概要》 * 1976年 《洛氏教育心理學》(與汪榮才合譯) * 1974年 《中國兒童行為的發展》(與楊國樞合著) * 1974年 《教學的心理基礎》 ==參考來源== {{Reflist}} [[Category:心理学家]] [[Category:台湾人]]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Cite web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Configur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Date valid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Whitelist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張春興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