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5.49.162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後黎朝 的原始碼
←
後黎朝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 <p style="background:#FFD1A4; color: #000000; margin:auto; padding:5px 0; "> '''後黎朝''' </p> |- |<center><img src="https://t.pimg.jp/004/211/422/1/4211422.jp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pixta.jp/photo/4211422 圖片來自pixta] </small> |} '''後黎朝'''(越南語:Nhà Hậu Lê),[[越南]]的一個[[朝代]],由[[黎利]]於1428年([[天慶 (越南)|天慶]]三年;明[[宣德]]三年)創立,国号[[大越]],又稱'''黎朝'''、'''皇黎'''等。後黎朝可以分為前期和後期兩部份。前期與[[占城]]對峙;到了後期,[[阮主]]和[[鄭主]]分據南北對峙,後黎朝皇帝僅為鄭主的傀儡。<ref>[https://pixta.jp/photo/4211422 後黎朝大越国初代皇帝・黎利の銅像 ],pixta</ref> 部份越南的歷史學者,先將1428年至1527年的前期稱作'''[[黎初朝]]''',後將1533年至1789年的後期稱作'''[[黎中興朝]]''',以示區別。 == 歷史 == === 抗明建國 === [[黎利]]出生於越南陳朝清化省,其家族為當地豪族。1407年,中國[[明朝]]南下消滅越南[[胡朝]],併吞越南,郡縣其地,史稱「[[大虞與明戰爭]]」。但在[[安南屬明時期]],中國官吏多貪污腐敗,苦役當地百姓,使得越南反明衝突不斷。 1418年,黎利在藍山鄉起義反明,自稱「平定王」,史稱[[藍山起義]]。黎利聽從少尉[[黎隻]]建議的「[[乂安]]險要,地大人眾,……今宜先取[[茶隆]],略定乂安,以為立腳之地」,先佔領越南中部地區,再佔領東都(今[[河內]])。1427年(明宣宗宣德二年),黎利在[[支棱昌江之戰]]大敗明軍,陣砍主將安遠侯[[柳升]]、副將保定伯[[梁銘]](一說病死)、參將都督[[崔聚]]、兵部尚書[[李慶]]等,又俘虜工部尚書[[黃福]]。黎利命阮廌撰《與王通書》,以「夫大廈將傾,非一木之所能支;長堤將潰,非杯土之所能障」,勸成山侯[[王通]]退兵,並告知王通明朝援軍已經幾路覆沒的事實,威脅「倘若猶豫不決,吾之將士,疲於攻㦸,廢其農桑,決意兼攻」。王通最終被迫議和,領兵退回廣西,黎利軍最終在長達十年的抗明戰爭中獲勝,使越南再次恢復獨立。 明朝放棄直接管轄越南後,改封黎利於1426年所立之傀儡君主[[陳暠 (越南君主)|陳嵩]]為安南國王。黎利將明軍驅逐之後,便對陳嵩不利,陳嵩死因眾說紛紜,一說是遁逃時被朝廷所獲,便飲毒藥而死;一說是他「潛駕海船而卒」;一說是潛逃時被黎利令人追殺。1428年,黎利建立後黎朝,定都東京(今河內),并頒布《[[平吳大誥]]》。 === 黎初政局與諒山篡弑 === 黎利於1428至1433年在位。在位之初,明朝不承認其地位,要求立陳朝後裔為安南國王。1431年,黎利表明遍尋不著陳朝宗室後裔之後(或將他們全部屠殺),[[明宣宗]]妥協,封黎利為「'''權署安南國事'''」。黎利即位後,即大封追隨他[[蓝山起义|藍山起義]]的[[黎初功臣|功臣]],建立了中央集權的體制。 黎利建國後,朝廷內部陷入立儲之争,分成長子[[黎思齊]]和幼子[[黎太宗|黎元龍]]兩派。最初,黎利採取折衷的方式,下旨「若思齊方臨朝聽政,則元龍監國撫軍,一遵趙宋故事」,以黎思齊為國王,以黎元龍為皇太子。後來,黎利病逝前還是把黎思齊廢黜,降為郡王,黎元龍被正式定為皇位繼承人。 黎利死後,其子[[黎太宗|黎元龍]](1433年9月5日至1442年9月7日在位)即位,是為黎太宗。當時黎太宗僅十歲,因此國事皆由[[黎察]]裁決。1438年,黎察因濫權而遭處決,[[黎思齊]]也遭到誣衊殺害。黎太宗時期對國家禮制和科舉多有完善,史稱「典章文物,粲然大僃」,也是其統治時期後黎朝君主正式被明朝正名為「'''安南國王'''」<ref>《抑齋集》(謝冊封國王表):「安南權署國事臣黎某謹上言,正統二年正月十三日,伏睹欽差天使李郁李亨持節橐捧詔勅金印,封臣為'''安南國王'''。」</ref>。黎元龍的皇后本為楊氏賁,原有一子[[黎宜民]]被封為皇太子。楊氏賁被廢後,黎太宗改立[[黎仁宗|黎邦基]]為皇太子,而黎宜民則被降為諒山王,埋下後來黎宜民發動兵變殺黎仁宗之因。黎太宗其人耽心酒色,1442年強迫侍奉[[阮薦]]的婢女[[阮氏路]]隨駕伺候,不久黎元龍意外以虐疾暴斃,阮薦家族亦遭牽連。 黎元龍死後,由其子[[黎仁宗|黎邦基]](1442至1459年在位)即位,是為黎仁宗。黎仁宗與其父一樣是年幼繼位,因此由其母宣慈太后阮氏英攝政,國政則由阮氏英及大臣鄭可把持。黎仁宗在位初期,越南內部相對和平繁榮,史稱「十七年間天下太平,安居樂業」,同時後黎朝開始向[[占城]]擴張。大和九年(1451年),宣慈太后阮氏英殺鄭可,但1453年仁宗親政時,便赦免了鄭可的罪名,並給其家人官田。仁宗名義上親政時只有十二歲,阮氏英仍掌大權。延寧六年(1459年),諒山王黎宜民勾結都指揮黎得寧,發動兵變進入皇宮,殺死仁宗,太后阮氏英為免被擒獲或被叛軍所殺,使一僕人將自己殺。 諒山王[[黎宜民]]為仁宗之兄,於1459年發動兵變殺仁宗,即位為皇帝。不久,大臣[[阮熾]]、[[丁列]]殺黎宜民,改立太宗四子黎思誠為帝。黎宜民在位僅243天(1459年10月7日至1460年6月6日)。 === 聖宗與憲宗治世 === [[黎思誠]](1460至1497年在位)是一個深受儒教影響的人,黎仁宗年間被封為平原王,後改封為嘉王。勛臣們廢立[[黎宜民]]後,便以「嘉王明睿雄略,非諸王比,人心咸屬,天意可知」,擁立黎思誠為帝,是為黎聖宗。黎聖宗即位後,以中國宋朝[[理學]]為樣本著手改變越南,改革了官制和行政區劃。 此外,他認為政務應由有學問品德的人而非出身豪門的人來主掌,當時[[越南科舉]]僅斷斷續續地舉行,為了使更多豪門之外的人入仕,聖宗重啟了科舉制度,定制為會試三年一科。聖宗也在各地進行普查,在各省廣設[[文廟]]以尊儒教,停止興建新的佛教、道教寺院,並限制僧侶購置新的田產。同時,黎聖宗又頒布了《[[洪德法典]]》(1483年),并下令[[吳士連]]編寫的《[[大越史記全書]]》成為官方史書。聖宗本人也喜好詩書,在宮中闢有「九歌瓊苑」,常與文人唱和,其擅長用[[喃字]]創作,也擅長[[漢文]],本人也著有許多作品。 [[黎聖宗]]的治世是越南極盛的時期,史稱「四夷賓服,八極傾風,三十八年,天下安治」。後黎朝先後對外討伐了北方山夷、琉球海盜、哀牢、瀾滄以及占城等國。1469年,越南佔領[[盆蠻]] (今老撾[[孟潘]]),設鎮寧府。1471年,越南佔領占城的首都[[毘闍耶 (占婆)|毘闍耶]](Vijaya),俘虜占城國王[[槃羅茶全]](Bàn La Trà Toàn或Pau Kubah),[[占城]]人民大批向[[柬埔寨]]及[[馬六甲]]移民,自此占城北部[[阿摩羅波胝 (占婆)|阿摩羅波胝]](Amaravati)、中部[[毘闍耶 (占婆)|毘闍耶]]均被越南佔領 (越南設為[[廣南承宣|廣南承宣道]]),越南在這些新征服的土地上讓軍人及農民屯田,而占城僅剩南部[[賓童龍]](Panduranga)保有部分獨立,成為越南的[[保護國]]。1477年,侵佔明朝[[云南]]納更山以南地區,設廣陵州。1479年,越南又攻打[[瀾滄王國]](今[[寮國]])。越南攻陷瀾滄首都[[琅勃拉邦]],殺國王刀板雅,自此使得瀾滄向越南朝貢。黎聖宗征伐四克,志得意滿,甚至繼續向西征討了[[蘭納|蘭納王國]](今[[泰北]]地區),但被擊敗損兵折將,加上在老撾的快速擴張使得後黎朝不勝重負,最終黎聖宗決定引兵回國。 黎聖宗死後,其子[[黎鏳]]即位,是為黎憲宗,在位時間為1497至1504年。憲宗為人仁慈溫和,存心圖治,屢行善政,政事照太祖及聖宗之例而無甚更張,但其於農業民政上特別關注,大修堤防水車以備水旱。憲宗在位期間國內無有盜賊作亂,國外亦無戰事攻伐,越南處於太平時期。 === 黎運中衰 === 憲宗死後,其子[[黎敬甫]]即位,是為黎肅宗。黎肅宗主政後展現出賢君形象,似乎他就要把黎聖宗、黎憲宗的事業發揚光大,但不料其在位僅六個月(1504年)便暴斃而亡。這一意外使得黎憲宗生前認為「不德」的皇子黎濬繼承皇位。 肅宗死後,肅宗之兄[[黎濬]]即位,是為威穆帝,在位時間為1505至1509年。威穆帝好酒色,行暴政,專用外戚,雄猜好殺,使得許多後黎朝宗親皆有反意。明朝使臣[[許天錫]]與威穆帝見面後,作詩以「安南四百運尤長,天意如何降鬼王」形容其人。威穆帝雇有一批侍衛保護自己,其中之一便是後來篡位建立莫朝的[[莫登庸]],他與威穆帝非常親近,並升到了天武衛都指揮使之位,最終逐漸坐大。威穆帝的堂弟簡修公[[黎瀠]]原來被威穆帝關於獄中,後來賄賂守衛得以脫逃,隨後便與其他大臣一起舉兵推翻威穆帝。威穆帝的死因說法不一,大越史記全書所載說法有二,一說被黎瀠所俘後飲酖自殺,一說逃亡時被殺,明史外國傳二則說阮種逼黎濬自殺後立其弟阮伯勝為帝,黎廣誅阮伯勝,再立黎晭為帝。 簡修公[[黎瀠]]借大臣廢立威穆帝,是為襄翼帝,在位時間為1509至1516年。即位之初,襄翼帝銳意「恢太祖立極之圖,弘聖宗覿文之治」,不但開啓[[經筵]],又頒治平寶範五十條於國內,敷敎愼罰,似乎要有所作為。但他在位不久後本性盡露,優游不斷,大興土木,史稱「更之築之,年年無窮」,頻繁的工程使得民眾困苦,士卒疲勞。襄翼帝更被明朝使臣[[潘希曾]]嘲以「貌美而身傾,性好淫,乃猪王也,亂亡不久矣」 。 洪順八年(1516)年,國中民變日益頻繁,襄翼帝先親征平定陳公寧等,又值[[陳暠 (義軍首領)|陳暠]]造反,襄翼帝再次親征,不料被陳暠擊敗,官兵死傷慘重。大臣[[鄭惟㦃]]以往多次勸諫襄翼帝而被罰廷杖,心懷不滿,於是與黎廣度,程志森等人同謀廢立,領兵入宮在太學門弒殺襄翼帝。 === 莫氏代黎 === 鄭維㦃殺襄翼帝後,立[[黎光治]]為帝。僅三天,又立錦江王[[黎漴]]的長子[[黎椅]]為帝,改元「[[光紹]]」,是為[[黎昭宗]]。陳暠一度攻入首都,昭宗短暫出逃,鄭維㦃收復首都後,昭宗復位。之後,鄭維岱殺黎光治。昭宗在位的時期,權臣互鬥,政非己出,一派為[[莫登庸]],另一派則是鄭氏與阮氏兩個有權勢的家族。 光紹七年(1522年),黎昭宗越加憚忌莫登庸威權日重,於是與大臣航獻、范恕等密謀,趁內亂逃離首都投靠[[郑绥]],莫登庸則以「光紹皇上被奸人脅遷于外」為由,改立昭宗之弟黎椿即位,改元「[[統元]]」,是為[[黎恭皇]]。黎昭宗雖然成功逃出,但其號召的勤王勢力旋即被莫登庸擊敗,昭宗又淪為被郑绥挟制。統元四年(1525年),莫登庸擊败郑绥於[[清華]] (今越南[[清化省]]),擒黎昭宗,次年杀之。統元六年(1527年),莫登庸被封為安興王,加九錫,數月後便迫使黎恭皇禅位于自己,又逼恭皇母子自杀。 === 黎氏再興 === 莫登庸篡黎後,黎氏宗室和忠於黎氏的舊勲功臣屢有起義,例如莫大正元年(1530年),[[黎意]]起事於清華 (今越南[[清化省]]),甚至兩度大破莫軍,軍聲大振。但黎意最終因兵勝心驕,被莫國楨突襲擒獲,而其他黎氏舊部一些留在清華繼續對抗莫朝,另一些則轉投在[[哀牢]]的安清侯[[阮淦]]。莫大正三年(1532),[[阮淦]]扶持昭宗之子[[黎寧]] (有争議,一說為冒充,明朝亦有質疑) 復位,改元「[[元和 (越南)|元和]]」,是為黎莊宗。自此黎氏再興,莫朝佔據著[[紅河三角洲]],而黎氏則佔據著清華(今越南[[清化省]]) 以南,與莫南北對峙,史稱[[黎中興朝]]。 黎莊宗復位後,曾經多次派大臣北上明朝,請求[[明世宗]]出兵討伐篡位的[[莫登庸]]。[[明世宗]]一度打算討伐莫登庸,但最終考慮到「益兵继饷,必举天下全力」、「登庸父子悔罪革心」、「議者尚以黎氏為疑」等,最終轉而決定接受莫登庸的請降,但也革去王號,只冊封莫登庸為從二品的「'''安南都統使'''」,這時期黎氏政權并不得到中國的承認。 元和十三年(1545年),阮淦意外被莫朝降將[[楊執一]]毒殺,其婿[[鄭檢]]繼承其權柄,出任太師諒國公、節制各處水歩諸營,繼續扶黎滅莫,是為[[鄭主]]之始。[[黎英宗]][[正治 (越南)|正治]]二年(1559年),鄭檢成功收復太原、諒山等大片領地。正治十三年(1570年),鄭檢去世,其子[[鄭檜]]繼承其位,但不久後便被[[鄭松]]取代。鄭松在[[黎世宗]][[光興 (越南)|光興]]十五年(1592年)成功收復[[昇龍皇城|東都]](今[[河內]]),使黎天子得以還京,光復舊物,并取代[[莫朝]]被[[明朝]]冊封為「'''安南都統使'''」。自此[[中興黎朝]]名義上重新統一越南,而[[莫朝]]就拒守[[高平]]一隅之地。 這時期,前太師[[阮淦]]的次子[[阮潢]]因為被[[鄭檢]]猜疑,阮潢請教[[阮秉謙]]怎麼辦,阮秉謙回答「[[橫山 (越南)|橫山]]一帶,萬代容身」,因而阮潢決定自請出鎮南方,得到鄭檢的允許。這時期阮潢仍向後黎朝朝廷效忠,每年向朝廷上繳白銀400斤、絲帛500匹,并屢次出兵支援鄭氏進攻[[莫朝]]。但後來[[阮主]]逐漸割據自雄,成為[[鄭主]]政權的大患。 === 黎皇鄭主 === 權臣鄭松比其父鄭檢更加專權跋扈,先後廢立[[黎英宗]]、[[黎敬宗]],并能隨意干預皇嗣繼承。在收復[[昇龍皇城|東都]](今[[河內]])後,鄭松便被其黨羽推舉為「平安王」,史稱「國家事權皆自裁之,財賦兵民悉歸王府」,他在世時[[黎世宗]]、[[黎敬宗]]、[[黎神宗]]俱傀儡天子,只是「端拱受朝謁而已」。這時期鄭氏儘管掌握國家實際的核心權力,但其面臨著高平[[莫朝]]和宣光[[裒主]]的威脅、廣南[[阮主]]的崛起與中國潛在干涉可能,故而[[鄭主]]并未像[[莫登庸]]行篡位之事,使得當時越南的政局形成一種微妙的平衡,出現「黎氏為皇、鄭氏執政」的二元格局。 在這時期,黎朝皇室的手中財力僅夠日常開支,禁軍宿衛也全是鄭氏指派,[[黎世宗]]以降的全部黎朝皇帝只作為一個象徵式的[[虛位元首]],其除了祭祀、外交、科舉、礼節性活動外并無存在感。鄭松以後的歷代[[鄭主]]逐漸完善這一種「黎皇鄭主」的格局,鄭主設座於黎朝皇帝旁邊,穿紫色龍袍,臨政視事。朝廷大事由鄭主決斷,庶務由「府僚」負責,府僚以「六番」虛化了朝廷的[[六部]]職能。 在名義統一越南後,廣南的[[阮主]]逐漸坐大,又允許葡萄牙商人建立商業港口費福(Faifo,今[[會安]]),雖然其名義上仍奉黎氏為主及使用[[中興黎朝]]年號,但已然成為威脅鄭氏政權的存在。鄭松之子清都王[[鄭梉]]非常憚忌[[阮福源]],於是他便在[[永祚 (越南)|永祚]]九年(1627年)要求阮福源入朝拜謁,但被阮福源拒絕,鄭梉因而決定南征[[阮主]],自此開啟了[[鄭阮紛爭]]的時代。這時期鄭主雖然擁有[[紅河三角洲]]的富裕領土和更龐大的人口,但是阮主修建[[長育壘]]、[[柴壘]]和任用[[陶維慈]]、[[阮有鎰]]等名將抗衡,鄭阮兩家對戰不休,最終雙方的分界線大致定在今[[廣平]]省的[[𤅷江]]上。 ==影片== <div style="float:left; margin:10px 10px 10px 10px"> {{#evu: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3IIHOlf61E |alignment=center |dimensions=480 |container=frame |description=【史图馆】越南历史地图(五):后黎朝 }} </div> {{-}}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738 東南亞]]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後黎朝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