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37.216.77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徐仁修 的原始碼
←
徐仁修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徐仁修(1946年3月15日-),生於臺灣新竹縣竹東區芎林鄉,台灣客家人,作家、自然生態攝影家。畢業於屏東農專,並曾派駐尼加拉瓜擔任農業技術顧問,1974年開始在菲律賓、西爪哇、東馬來西亞沙巴、美國西南部、泰北、寮國與緬甸等地攝影旅行。1984年曾任牛頓雜誌的攝影師。1995年6月25日在台灣成立了荒野保護協會,以籌款購買荒地保留其生態和物種為宗旨。 徐仁修的文章富含人文與土地的思考,配攝影和真實的蠻荒經歷,使他在台灣獲得了不少文學獎項,如[[吳三連]]報導文學獎(1998年)、[[吳魯芹]]散文獎等。然而他並非專職寫作他的探險故事,早期他也曾發表過相當多的農業技術論文、並對台灣特有種的動植物發表過專門的研究文章。 ==大自然的代言人== 「人類需要大自然,大自然不需要人類」是徐仁修最常引用的一句話。40年來,徐仁修用照片和文字記錄生態,他相信讓大眾見識自然之美,是守護荒野的最佳途徑。很難只用一種身分就定義徐仁修。他是推廣大自然的教育家,創立荒野保護協會、荒野基金會;他是攝影家、探險家,探索台灣及世界各地自然,帶回珍貴照片和故事;他出版書籍,是啟蒙許多人認識大自然的作家;他更是思索人與大自然關係的哲學家。 知名小說家,《單車失竊記》作者吳明益在《台灣現代自然書寫的作家論》中提到,「徐仁修作品的價值是在於將生態知識通俗化、口語化、故事化,使其成為極易消化的報導式作品。」 徐仁修更喜歡稱自己是大自然的代言人,「台灣許多美麗的地方,一般人到不了。我想透過相機跟筆,讓大家知道台灣有多漂亮。」徐仁修要從30萬張照片、20萬張幻燈片中,精挑出300多張台灣的自然風景與動植物照片,在2019年出版生涯最後一本台灣的攝影集《台灣最後的荒野》<ref> {{cite web | url =https://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93310 | title =連續6年拍只開3天的花,72歲現代唐吉軻德徐仁修拍下台灣奇景 | date =2018-12-17 | publisher =天下雜誌 | accessdate =2019-05-10}}</ref> 。 ==台灣保育先驅== 1974年,28歲的徐仁修在台灣省政府農林廳工作時,發現森林濫伐嚴重,而寫下全台第一篇呼籲生態保育的文章〈失去的地平線〉。徐仁修也曾參加環保運動,抗議破壞大自然的企業。 他意識到對抗大企業,就像遇到希臘神話中的九頭妖龍,就算砍了一顆頭還會再生,永無止盡。唯有透過教育與生態攝影,讓民眾看見大自然美好,進而感動、重新思考對自然的態度。「特別是兒童,若從小接觸,長大後較能懂得不去傷害大自然。」 針對小朋友,徐仁修在50歲時和牙醫[[李偉文]]創辦『荒野保護協會』,如今荒野全台已有11個分會、1個籌備處,培養超過400位解說員、每年活動觸及兩萬位民眾,是全台最大的環保團體之一。 ==花六年拍只開3天的金草蘭== 2011年,徐仁修在新竹縣五峰鄉,發現一叢剛過盛開期的金草蘭,花瓣已經開始下垂,他覺得不夠完美。金草蘭一年只有3、4天的盛開期,往後幾年,他算準日期前往,不是氣候不佳、就是花開得不整齊。直到2017年,花況總算符合徐仁修的期待,但金草蘭生長在離地20公尺高的樹上,若在地面仰角拍攝,視線會被樹枝擋住。於是,他爬到附近石壁上,另一腳踩著斜長的樹木,用平行視角帶入金草蘭和森林場景,才拍下滿意的照片。 一般人拍花會聚焦在顏色艷麗花瓣上。徐仁修鏡頭下的金草蘭依然是主角,卻同時表現出金草蘭周圍的生態系——樹木上、森林中。「生態即是物種和環境的關係,我對生態照片要求,是視覺吸引力、物種和環境缺一不可。」徐仁修關懷的是整體生態環境,視角特別不同。 ==現代唐吉軻德== 2017年70歲的徐仁修創辦荒野基金會,任務是到東南亞、中南美洲和中國耕耘自然教育,「我想讓世界看到,華人雖然起步較晚,但也正在做了,」徐仁修說。 擔任荒野基金會執行長的[[段世同]]認為,外國人要進入當地講自然教育,不容易讓人信任。幸好,徐仁修曾在菲律賓、印尼等從事農技團,會說當地語言、懂當地文化。 「我覺得他就像唐吉軻德,挑戰不可能的事 ,想扭正華人破壞生態的觀念和形象。」 向海外發展的過程,徐仁修並沒有太多後盾與資源,因為部份荒野保護協會的成員認為,應該把重心放在台灣。他幾乎靠著自己人脈與各地結交的好友,在推動華人自然教育。2018年12月,徐仁修還要到泰國拍攝,籌備生涯最後一本攝影集,主題是全世界的熱帶雨林<ref> {{cite news | url =https://udn.com/news/story/7314/3546141 | title =記錄生態半世紀 徐仁修台灣最後荒野募資 | date =2018-12-19 | publisher =聯合新聞網 | accessdate =2019-05-10}}</ref>。 ==《台灣最後的荒野》== 為甚麼要集資出版攝影集,徐仁修說道:「老和尚蓋廟」的故事給予我「高調」一回的靈感。話說,老和尚準備蓋廟,需要一百萬元,有個富人知道後願意獨捐一百萬元。老和尚說:「謝謝!請你捐五十萬元就好,我希望有五十萬人也有機會參與其中,因為那代表了更多的人知道並且支持這件有意義的事情。」 每一份積極的參與,都是建成這座廟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也是蓋這座廟的意義所在。 因此,此次出版「台灣 最後的荒野」攝影集,我決定採用網上集資的方式進行。我期待透過廣泛的分享,集結更多朋友與自然結緣,由此瞭解台灣大自然的豐饒與美麗,更由熱愛而採取行動愛護我們賴以維生的島嶼。 這本攝影集深入呈現了臺灣生態豐富的多樣性,從山川到離島,從古老的森林到獨特的蘭花,從最大的動物台灣黑熊到神出鬼沒的石虎,從大型猛禽到台灣特有蝴蝶與珍貴蜻蜓。大自然向我們展現了「生命沒有貴賤、眾生平等」的基本架構,其宏偉就在於萬物之間無私的合作,每一種生物都有其存在的價值。我透過鏡頭去捕捉每一個美的瞬間,表現這偉大博愛的涵義。影像的記錄不僅僅是訴說它們的存在,更要替自然萬物發聲,吸引諸位感受看得見的震撼,體會看不見的慈悲與殘酷。要做到這一切,需要天時地利的機緣,這也是我為甚麼要花將近半世紀的時間才能約略完成。 大概很難再有一個像我這樣的癡人,用一輩子,持續關注與拍攝台灣浩瀚、深邃又複雜的大自然原貌影像。書中的文字記錄了我數年來行攝經歷、自然故事以及在自然中獲得的感悟。相信也能為年輕人帶來啟發,去沈思要怎樣才能有一個精彩的人生<ref> {{cite news | url =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2744710 | title =台灣最後的荒野 72歲徐仁修出攝影集 | date =2019-03-31 | publisher =自由時報 | accessdate =2019-05-10}}</ref> 。 ==著作== 《思源埡口歲時記》、《猿吼季風林》、《仲夏夜探秘》、《動物記事》、《不要跟我說再見 台灣》、《褔爾摩沙.野之頌》等40多部著作。 ==參考資料==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Cite news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Cite web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Configur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Date valid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Whitelist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徐仁修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