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7.27.152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徐光啟故居 的原始碼
←
徐光啟故居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徐光啟故居'''<br><img src="https://www.itsfun.com.tw/images/31/0c/nBnaukTN1M2MwYDMjdDZ4kTO3gTMwQ3Lt92Yuc2cthWcuw2cz5SMw9yL6MHc0RHa.jp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www.itsfun.com.tw/%E5%BE%90%E5%85%89%E5%95%93%E6%95%85%E5%B1%85/wiki-7875491-7700481 圖片來自itsfun]</small> |} '''徐光启故居''',又称'''九间楼''',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上海市]][[黄浦区]][[老西门街道]]乔家路234-244号,是明朝重臣[[徐光启]]的故居。该建筑建于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1959年5月26日、1983年11月7日,故居被认定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沿革== 徐光启故居建于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是一栋朱红色木墙的二层小楼。故居大门原在太卿坊,有三进三出式住宅,宅内原有“后乐堂”、“尊训楼”等建筑<ref>{{Cite book|title=上海科技六千年|last=王钱国忠,钟守华著|first=|publisher=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year=2005.08|isbn=7-5439-2639-3|location=|pages=139}}</ref>。徐光启生前,与意大利人[[龍華民|龙华民]]、[[鄧玉函|邓玉涵]]、[[罗雅谷]]、[[汤若望]]等一起修[[历法]],因西洋人习惯于居住楼房,徐光启特建九间楼。万历三十六年,意大利传教士[[郭居静]]受徐光启邀请来沪传教,曾寓居于此楼,并在宅西修建[[小圣堂]],后名'''圣母圣堂''',是上海最早的天主堂。堂中上方有卷篷,下铺方砖,中奉圣母像,左为圣达尼老像,右为圣雷斯像<ref>{{Cite book|title=海派庙市|last=费慧林著|first=|publisher=上海:文汇出版社|year=2010.05|isbn=978-7-80741-838-2|location=|pages=212}}</ref>)。 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徐光启因父亲去世回故乡守制,当时全国各地饥荒,他在故居桑园和露香园废墟开辟试验田种植[[番薯|福建甘薯]],并总结经验编写《甘薯疏》,建议朝廷在全国推广以缓解饥荒<ref name=i8>{{Cite book|title=老城厢 上海城市之根|last=许国兴,祖建平主编|first=|publisher=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year=2011.01|isbn=978-7-5608-4363-6|location=|pages=142-143}}</ref><ref>{{Cite book|title=中华名胜掌故大典|last=隗芾,谢惠鹏主编|first=|publisher=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year=1997|isbn=7-80504-619-0|location=|pages=621}}</ref>。在此基础上,他在这九间楼写出了巨作《[[农政全书]]》<ref>{{Cite book|title=南市文史资料选辑 第3辑 纪念上海建城七百周年|last=政协上海市南市区委员会文史委员会,上海市南市区志编纂委员会|first=|publisher=政协上海市南市区委员会文史委员会,上海市南市区志编纂委员会|year=|isbn=|location=|pages=66-68}}</ref>。清[[顺治]]二年,清军南下时,住宅遭到兵火,今保留部分仅是当年徐宅最后一进“后乐堂”的一部分<ref name=i8 />。因仅存后进九间,故称'''九间楼'''<ref>{{Cite book|title=上海文化源流辞典|last=马学新等主编|first=|publisher=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year=1992.07|isbn=7-80515-238-1|location=|pages=562}}</ref>。 [[中国抗日战争|抗日战争]]期间,因日军空袭,九间楼又被毁去两间,仅存留两层砖木结构楼房七间,建筑面积缩小至685平方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九间楼”内尚有明代古井三口及房内斗拱等饰物。房屋屡经修缮,已失原貌,但主要梁柱仍是明代硬木,卷水云花纹尚存,柱础为覆盆式石基<ref>{{Cite book|title=都会遗踪 上海市历史博物馆集刊 2009.1|last=[[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编|first=|publisher=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year=2009.12|isbn=7-5479-0017-8|location=|pages=135-136}}</ref>。1956年文物普查时,居住在这幢楼里的徐氏后人,徐朱二媛老太将徐家珍藏的徐光启绢质画像及明代崇祯皇帝赏赐给徐光启的“诰命”两件,捐献给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ref name=9h />。1959年5月26日,故居被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 920 建築藝術總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Cite book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Configur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Date valid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Whitelist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徐光啟故居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