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223.237.246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德钦县升平镇 的原始碼
←
德钦县升平镇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3273HQ.jpg|thumb|right|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520/20b12ab7815a40969a22def5dd44a356_th.jpg 原图链接]]] [[德钦县升平镇]]坐落在[[雪岭]]深谷之中,它三面环山,一面临着[[澜沧江]]河谷,深谷远处,就是著名的[[梅里雪山]],是名副其实的“雪山之城”。据说升平镇古称“阿墩子”,光绪三年(公元1878年),地方官[[夏胡]]卸任时,在此立下“德钦碑”,为小镇取名为“升平镇”,寓意是太平盛世、歌舞升平,这个名字一直沿用至今。[[德钦县城]][[升平镇]],藏语称“聚”,海拔3400米,是云南省海拔最高的城镇。滇藏公路214线和德(钦)维(西)公路贯穿县城,县城距州府香格里拉公路里程180公里,距维西县城保和镇201公里,距省府昆明公路里程790公里,距西藏自治区[[芒康县]]203公里,距[[拉萨市]]1420公里。<ref>[http://www.tcmap.com.cn/yunnan/deqinxian_shengpingzhen.html 升平镇] </ref> 中文名称: 升平镇 行政区类别: 镇 所属地区: 云南省德钦县 面 积: 766.25平方千米 人 口: 14280人(2017) ==历史建置== 升平镇的历史建置,不妨援引剑川王沛霖于中华民国十年(1935年)给民国政府撰写的《滇边要路略》篇首“道路总说”中一段:“自康熙五十九年至雍正七年间,清军迭次招抚吐蕃,分路运粮,辟路阿墩,转运于察木多(指昌都),其后有丽江木土司随带西征之士勇留守,时常旅居阿墩子。……丽人始联合蕃民,翻译藏语,引道进藏,往来获利,虽途程万险,亦年年有人进藏经商,至咸丰年间,商务渐开,至同治年间,茶糖(指砂糖)盛行。”“阿墩原朔,乃蕃蛮搜山捕猎之场,康熙五十九年至雍正五年间,清军迭年西征,分道运粮,于是阿墩始辟,迨嘉庆六年间始陕甘之回族,金陵(南京)豫章之汉族采矿、捕猎经商其地。至道光间,远来移民之商旅共有三、四十户,不作耕稼,专营商业,开寓宿侨。至咸丰之年,交通渐开,遂辟弹丸小市,治隶维西。边荒遥远,鞭长莫及,所有边务悉被喇嘛主权。光绪丙年,川滇边务军事大定。当时,滇督委丽江府彭继绥抚边务,是年并初设弹压委员,筹边治理,移巡防营,驻扎防范,至宣统、辛亥年。西藏宣告独立,番蛮叛乱,川边边军四处围困,屡求救援,滇军西征见边陲之重要非常,始以阿墩改设县治。曾经试办九月之期,因界址牵动,经费不足,止设县,复改行政委员,先后十载,以经营开化商务论之,则日渐进步,唯有道路艰险奇绝,行旅如登天之难,妨害国家政事,人民生计者无穷故,西藏川滇均所反畏,莫可胜言。”“阿墩区划”中又写道:“阿墩为云南入藏之孔道,川边之保障,全滇之屏藩,形势险峻,群山耸竖入云宵,四周大山戴雪数月,山崖陡险,中有废涧,敞若平地,商贾旅居者约二百余户。左流金沙江,右流澜沧江,阿墩雄跨中处……四面交通遥境广阔,皆无市镇,墩境诚为川藏重要之门户,商贾运集之巨市,军政外交之关隘,商务交通理财诸端再再逼迫我滇速宜筹布,不可缓延也。”清代,升平镇先为土官(禾氏世袭土千总,桑氏世袭土把总)统辖,改土归流后相继设立流官弹压委员、行政委员。夏瑚是第一任汉族流官。民国时期设立设治局,先后由丽江、维西代辖。陈纪是最后一任国民党德钦设治局长。 ==概况== 升平镇位于德钦县中北部。县政府驻地,是县府所在地,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心。面积766.25平方千米,人口14280人(2017)。辖阿墩子、墩和2个居委会,巨水、阿东2个行政村。镇政府驻南坪街。地处高山区。明、清时为“茶马古道”驿站。214国道过境。 ==沿革== 藏语称作“居”,唐代汉文记作聿赍城。据说,明代丽江木氏土知府攻战友德钦县后,把从西藏抢得的一尊金像抬至德钦境内的一个大土台时,金佛突然增重再也抬不起来,便就地建寺,于是就以土墩台的纳西语“阿得酋”为该地命名,清代改为汉语,称“阿墩子”。清光绪三年(1877)更名升平镇,取太平盛世,歌舞升平意。1950年5月建升平乡,1962年改称镇,1969年建高峰公社,1984年改开平镇。1997年,面积265平方千米,人口0.8万,辖巨水、阿东、街道3个行政村。1998年末,面积765平方千米,人口2033户,4950人,辖街道、阿东办事处、巨水三个办事处,46个自然村。 [邮编]674500 [2006年代码]533422101:~001阿墩子居委会 ~002墩和居委会 ~201巨水村 ~202阿东村 ==经济发展== 2007年全镇经济总收入14649301元,粮食总产量达1341吨,农业总收入4919908元,农民人均收入(人均GDP)2990元。第一产业实现产值9618351元,第二产业实现产值2299600元,第三产业实现产值1632500元。农业农村工作取得了较好的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加强,产业结构得到有效改善,教育、计生、医疗、扶贫、精神文明建设、基层综治维稳建设等社会事业建设不断进步及政府自身建设等都取得了一定的进步。 ==社会保障== 升平镇党委、政府十分重视扶贫济困工作,认真组织实施了阿东下片五个村的整村推进项目,完成了阿东农田灌溉水渠、太阳能安装等工程,极大地改善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巨水村的扶贫项目及阿东瓦哈等社的扶贫项目,目前也正在实施过程中。在加快民政事业的发展同时,以抓牢“保障民生、维护民利、落实民权”为主线,民政济困救灾工作也取得了较好地成绩,全镇的农村低保发放户有673人,仅07年上半年共发放金额为12690元。通过不懈努力,“防灾、救灾、发展”得到了切实落实,社会安定、稳定得到有力促进。扶贫攻坚成效显著,人民生活得到改善。 ==农村科技== 升平镇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把农村科技列入重要工作,以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发放科普知识书刊,以村社区为单位建立了农村科普宣传栏及科普图书室,科技带动产业,并为农业生产服务,大力推广以优良小麦、软包谷、地覆盖,脱毒洋芋,提高产量为核心,使用高效依毒依残留农药,保护生态农业建设为目标,举办以提高产量改良品种的农牧业科技知识宣传,提高劳动者素质,农村科技包括农业、畜牧业、农村产业,以防治农牧业草虫,兽医防病治病和常见病治疗为重点开展各村一社一个兽医人员和葡萄产业、蔬菜大棚培训,取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农牧业科技将在农村生产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交通要道== 升平镇自唐以来就是茶马互市的重要集散地,是滇藏茶马古道兴盛时期的枢纽之地,也是沟通汉藏文化的重要通道,往来马帮都从这里进出西藏。抗战时期,由于滇缅交通线被切断,经由德钦的茶马古道南可进中原,西可出印度、缅甸,升平镇一度成为促进国际贸易和文化交流的桥梁。1949年以前,德钦人主要就是靠马帮贩运为生,每年夏秋之际,他们将在当地收购的虫草、贝母、兽皮和药材等运往丽江、大理出售,买回盐巴、茶叶、火柴、布匹等到德钦出售,也有人将驮运买卖扩展到了西藏。这样的谋生手段虽然充满艰险,收入却非常可观。由于处在滇、藏往来的咽喉要道上,附近又有著名的卡瓦格博神山,每逢藏历羊年(传说中卡瓦格博王子的本命年),来自甘、青、藏及康区的藏传佛教信徒便会成群结队前来朝觐,满山满谷的朝圣者,给升平镇笼上了浓厚的宗教气息。与升平镇毗邻的梅里雪山是此地最壮观的雪山群,作为藏传佛教八大神山之首,它不但吸引着转山朝觐的藏传佛教信徒,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在观看梅里雪山视野最佳的飞来寺观景处,两年前还只有三两户藏族人家,如今却已经盖满了宾馆和饭店,不变的只有漫山经幡和清晨薄暮缥缈的桑烟。升平镇原称阿得酋、阿墩子。传说早在明朝天顺年间,丽江木氏土司发兵康地,征战吐蕃返回时,一个笃信佛教的信徒从藏地带来一尊佛祖释迦牟尼铜像,当夜投宿在这个深山峡谷里,第二天准备启程时,那尊佛像却坚如磐石,重若千斤,挪动不得,那个信徒便领悟出佛尊旨意,于是就垒起土堆,将那尊佛像毕恭毕敬地置于其上,并建寺招僧。佛像名为“吉吾明珠颂仁”(意思是不动的释迦)。墩者,土堆之谓也,这个弹丸之地于是乎称作“阿墩子”。阿墩子在后来不仅专指现在的升平镇,也泛指整个德钦,民国后期改称升平镇。 ==视频== 德钦县升平镇千促督查 {{#iDisplay:e0847vhssy1 | 560 | 390 | qq }} ==参考文献== {{Reflist}} [[Category: 660 中國地理總志]]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德钦县升平镇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