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9.235.66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德顺娘(张贵堂) 的原始碼
←
德顺娘(张贵堂)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德顺娘'''<br><img src="https://images.pexels.com/photos/15500504/pexels-photo-15500504.jpeg?auto=compress&cs=tinysrgb&w=1600&lazy=load"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www.pexels.com/zh-cn/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图片网]</small> |} '''《德顺娘》'''是[[中国]]当代作家张贵堂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德顺娘=== 风雨岁月 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 德顺娘在娘家叫朱三姐。当时,朱家的状况十分糟糕,简直是一地鸡毛。 由于解放前朱家有三四十亩地,并且有雇工干活。又加之朱家的两个儿子都被国民党的军队拉了壮丁,裹走当兵了,后来音讯全无。于是,在后来的土地改革中,家庭成分被划分为地主。 地主成分给这个家庭带来了许多的变化。家里的耕地房屋牲口全都充公分给了贫下中农,只留下破旧的三间北屋居住。朱三姐的父亲,地主成分的朱家老爷,既要参加工作队举办的思想培训班,又要参加生产队组织的劳动改造。由于年迈体衰,肺病复发,一病不起,直至去世。不久,风烛残年的朱老太太也溘然离世。大儿媳带着女儿改嫁到东北,杳无音讯。朱家只剩下二儿媳有一幼儿,留在朱家,延续香火。家中还有十几岁的朱四姐和三姐与二嫂母子相依为命,妇孺幼子勉强度日。 随着年龄的增大,朱三姐不得不含泪离开娘家嫂子、侄子、妹妹,远嫁他乡。因为是地主家庭成分,朱三姐只得委屈自己,嫁到城北几十里外的东刘庄。男人是丧妻再娶。前妻留有两个幼子需要抚养。 朱四姐也就是德顺小姨,后来经人介绍嫁给了一个下井的煤矿工人。婆家的村庄叫赵庄,和三姐家的村庄隔着一条河,叫大沙河。德顺姨家和三姐家隔河而居,姊妹俩平时经常走动,体现出姐妹情深的亲情。 朱家的后人,朱二嫂母子二人相依为命。经历了土改时期,大跃进,文革时期的风风雨雨。娘家侄子叫朱家平,慢慢长大成人,一米八的大个子,像他的父亲那样方正魁梧。可是,由于家庭成分高,一直没能娶上媳妇。一直到三十七岁,经媒婆说合,娶了一个小儿麻痹且又痴傻的女人成了家。之后,生了两个女儿,算是后半生有了依靠,为朱家延续了香火。 艰苦生活 古人云,后娘难当。更何况是在一个关系复杂的家庭里。德顺娘有一个身板硬朗、做事麻利、为人刻薄的婆婆,有一个不会其他营生且吸烟喝酒的丈夫,还有两个不是亲生的儿子。虽然德顺娘待人善良仁慈温和,从来没说过一句伤人感情的话。但是,一个复杂的家庭,总是难免有着许多的矛盾和冲突。 婆婆是个强势的人,凡事都要说了算。因此,德顺娘经常受到婆婆的刁难和奚落。其原因有三:一是德顺娘身材瘦削,又是裹脚妇女,不能下地参加劳动挣工分。二是即使下地干点零活,也是手脚慢吞吞的,做事总比别人慢半拍。三是自己也生了三个儿女,难免对前面的两个儿子照顾不周。加之娘家的家庭成分高,一直是婆婆瞧她不起的原因。而丈夫又是一个极为孝顺的人,一旦婆媳发生矛盾,他认为一定是媳妇的错,每每喝酒之后就和德顺娘大吵大闹,耍酒疯,又摔凳子又摔碗,经常闹得鸡犬不宁。每到这时,德顺娘也不和人吵闹,只会一个人躲到里间屋里哭泣,只哭自己命苦。她刚哭时,声音很低,渐渐哭出声来,就会嚎啕大哭一阵子。然后,前院的婆婆听见动静就会过来劝架。名为劝架,实则又是对儿媳横挑鼻子竖挑眼地数落了一堆不是:什么不会照看孩子啦,不会侍候丈夫啦,不孝顺啦等等。当看到德顺娘的伤心欲绝的样子,就假装安慰一番,心满意足地离开。之后,这个家就会平息一段日子。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 随着岁月的推移,前面的两个儿子已经长大成人。二儿子德海志向远大,十七岁勇闯关东,到东北投奔亲戚谋求生活。大儿子德福娶妻成家之后,就和父母分家了,与爷爷奶奶在一起生活。大儿媳菱花是个精明人,人长得俊俏,能说会道,看人说话办事,很能讨得奶奶的喜欢。 为了支撑家里的日常开销,德顺娘起早贪黑地纺线织布,在冬天寒凉的夜晚,在夏日溽暑的早晨,摇那不知疲倦的纺车。同时,家里还喂养了一头猪六只羊十几只鸡。每天在家都是辛苦地操劳家务,抚养儿女。用自己那柔弱的肩膀扛起艰苦的岁月。 美好时光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 日子就像树叶子那么稠密,一年又一年,岁月不饶人。随着三个儿女的长大,德顺娘的日子也好过了许多许多。三儿子德清是个耿直而勤劳的人。德清初中毕业后,就到东北找二哥德海去了。在东北北大荒种水稻,挣了一些钱。然后,就回到老家,娶了媳妇成了家,支撑门户。从此,再也没有人无缘无故地找德顺娘的麻烦啦,也没有谁当面嘲笑背后指指点点了。德顺娘的脸上也经常浮现出笑容了,也能自在地站到街上和邻居们拉呱了。 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人生活水平提高了。家长里短鸡毛蒜皮的矛盾也少了,亲人之间的关系也逐渐融洽了。德顺娘的勤劳善良宽容感化了婆婆和大儿媳的心。在婆婆病重的日子里,德顺娘一直在床前尽心伺候,变着花样给婆婆做可口的饭菜,深得婆婆的赞许。大儿媳以及几个孩子对德顺娘亲近有加,亲密友爱,整个大家庭尊老爱幼的人际关系步入最佳境界。 小儿子德顺是德顺娘的骄傲。德顺是一个懂事的孩子,自从上学之后,刻苦学习勤奋读书。学习成绩一直是在班级里名列前茅。特别是在三年高中学习期间,德顺每天晚上都是一杆蜡烛相伴,苦学到半夜时分。每当学习疲惫的[[时候]],德顺眼前就会浮现出祖父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背影]]。他想到:虽出身卑微,但仍须有青云之志。要勇敢面对[[挫折]],不向磨难低头。自己一定要考入大学深造,走与父辈不一样的人生之路。经过三年不懈的努力,德顺终于考上了心仪的大学。这让德顺娘十分的引以为傲,全村人都对德顺娘刮目相看。 大学[[毕业]]后,德顺留在了距离老家三百里的小县城上班,成家立业,不能朝夕相伴母亲左右。作为母亲,德顺娘理解儿子的辛苦,唯有盼望逢年过节假期儿子来老家[[团聚]],共享天伦之乐。 永久的思念 时光荏苒,日月如梭。岁月的脚步走到了二零零三年[[冬季]]。已是八十二岁的德顺娘不慎摔倒而卧床不起,虽然儿女床前尽心侍奉汤药,不曾懈怠,但终因年迈体衰,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于当年冬月安详去世,给儿孙辈留有无限的哀痛和[[追忆]]。 如今,德顺娘已经去世十几年了。有时,德顺回到老家,就会站在墙壁斑驳的老屋前,看到院落里衰草萋萋,甚是荒凉。老屋门前久[[徘徊]],耳畔再无唤儿声。眼前总会浮现出母亲辛苦忙碌的身影,那额前晃动的白发,那无比慈爱的目光…… 德顺娘,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风风雨雨几十年,她用宽容而慈爱的心去面对生活中的坎坷和磨难,走完了自己平凡的一生。她用[[自己]]的平凡留给子孙后辈们[[永远]]的[[思念]]和追忆。<ref>[http://www.360doc.com/userhome/46305516 个人图书馆网]</ref> ==作者简介== 张贵堂,网名,牧风,[[山东]]省菏泽市郓城县教师。 ==参考资料== {{Reflist}} [[Category:820 中国文學總論]] [[Category:825 中國散文論;語體文論;新文學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德顺娘(张贵堂)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