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117.11.233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意大利使馆旧址 的原始碼
←
意大利使馆旧址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意大利使馆旧址22.jpg|350px|缩略图|右|[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81001/77b0f408e1c64e02b211722b88de4c60.jpeg 原图链接][https://www.sohu.com/a/257279466_419504 来自 搜狐 的图片]]] '''意大利使馆旧址''',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台基厂大街1号,是[[意大利]]驻华使馆旧址。 ==历史=== [[清朝]][[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攻入北京后,意大利继[[英]]国、[[法国]]之后在北京设立使馆。后于同治八年(1869年)在江米巷与台基厂交叉路口的东北角的民宅内设公馆,该公馆路南对着大学士徐桐的住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义和团]]围攻使馆区时,意大利使馆被毁。 《[[辛丑条约]]》签订后,意大利使馆要求扩大用地,另建使馆,乃占据西到御河,东到台基厂,北到东[[长安街]]的地区。这片地区即堂子全部以及总税务司以北、[[肃亲王府]]一部及其东的民宅,这些房屋被拆除,在其原址新建了位于东部的意大利使馆,以及位于西部的意大利兵营。 1928年[[北伐战争结]]束以后,各国使馆先后迁往南京国民政府首都[[南京]],但各国在北平的使馆旧址未废,仍归各国所有。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3年9月8日,意大利宣布退出轴心国。1943年9月9日,1000多名日军在大炮及15辆轻型坦克的掩护下,向[[东交民巷]]的意大利使馆及电台发动攻击,仅有步枪及手榴弹的100名意大利守军防守一昼夜,9月10日上午9时投降,投降前毁掉了电台并焚烧了全部绝密文件。同时,日军还对在天津、[[上海租界]]及使领馆区的意大利军队以及在日本控制下的各[[港口]]的意大利[[舰船]]发动攻击,在这场被日本称为“九月义人降伏事变”中,日军共抓获将近1100名意大利公民。其中170名意大利官兵宣布效忠纳粹德国扶植的“意大利社会共和国”(即“萨洛共和国”),其他人则被日军关进位于[[满洲国]]、[[朝鲜]]、[[菲律宾]]的集中营,在随后两年内饱受虐待。 意大利使馆旧址现由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使用。2001年作为东交民巷使馆建筑群的一部分,被定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f>[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1bdf480102z6qy.html 第五批国保--史迹建筑(1) ],新浪博客,2019-12-8</ref>。 ==建筑== 意大利使馆旧址现存原办公楼、[[教堂]]、官邸等[[建筑]]。 使馆大门位于台基厂大街西侧。南、北两座门房间距13米。门房为红砖墙,四坡锥形[[屋顶]]。檐下有金属花式支撑。两座门房之间有曲线形墙,墙高4米,红砖墙身上有石材镶边及大涡卷等装饰;内侧有石柱墩,石柱墩上部有盾徽形[[装饰]],石柱墩内侧是曲线矮墙,矮墙上方的金属栅与3.7米宽的两扇大铁花门连成一体,其上挑起铁花灯架。该大门为[[新艺术运动]]风格,在1970年代初被拆除,改建为如今的两个门柱及铁栅墙。 使馆主楼坐南朝北,地上二层、地下一层,东西37米、南北27米。因进深大,乃将中央的纵向承重墙处以南的体量较北部向内缩进。东、西侧立面分成各为三开间的两个部分。东、西面以及北面有通向室外的门。外墙用红砖砌成,窗套墙、转角檐部、水平[[腰线]]、基座均用[[石材]]。基座处地下室带有弧形窗,饰铁花。北主立面分成三个部分,中央的三开间微前凸,大门外罩有石材大门廊,正面和侧面的券洞上部带有金属花饰和吊灯。二层中央的三开间和大门廊连为整体,墙面饰有科林斯式壁柱,三个窗套上部饰弧形山花。屋顶的女儿墙处做成[[镂空]]栏杆。南立面中部的六开间是敞廊,饰有方形塔司干式柱,柱身带有水平凹槽划分,中间的两开间是大门,大门前有四开间长的水平台阶通向花园。如今南面这两层的外廊已经被装上窗户。室内层高五米,格局大致为原貌。从北大门进入门厅,左右各有前室可通向东西房间。穿过门厅便是大楼梯厅,可继续进入南部的房间。大楼梯厅东侧是三跑式大楼梯,大[[楼梯]]厅西侧设有封闭式楼梯间。二层大厅是跑马廊式,顶部是玻璃顶棚。全部栏杆铁花带有新艺术运动风格。门厅和大楼梯厅的地面及墙裙采用大理石。[[粉色]]墙面用镏金线框划分,门是意大利式门套装饰。厅内采用[[爱奥尼]]式柱。所有房间是连列厅式,各房间全部贯通。各厅室内有壁炉。原敞廊的地面铺砌彩色马赛克。1999年,该建筑进行了室内外维护和装修。 使馆大门内北侧是两幢二层官邸建筑。大门内南侧是一层接待用房,其中的一间内有南欧伊斯兰风格室内装修,刻有许多[[阿拉伯文]]祈祷经文。这樘装修原先在圆明园西洋楼的“方外观”。“方外观”建于[[清朝]][[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是为当年进宫的和卓氏“和贵人”(即“香妃” )兴建,形制仿效[[西班牙]]阿尔罕布拉宫中的“狮子院”。1901年后,意大利在清朝堂子的范围内新建使馆,可能当时从[[圆明园]]拆来此樘装修。使馆院内还有圆明园的一对铜狮以及若干[[石雕]]构件。 位于使馆院内东北部的[[官邸]],坐北朝南,平面呈“U”字形,砖木结构,地上二层,长31米,宽17.1米,前有敞廊。灰砖清水墙面,一、二层之间有腰线,腰线饰有卷草纹。墙饰扁方壁柱,窗饰窗套。坡顶檐下有[[卷草]]饰带。该官邸在1949年后是路易·艾黎的住所,路易·艾黎逝世后辟为[[路易·艾黎故居|路易·艾黎纪念馆]]。 使馆院内西侧是教堂,坐西朝东,砖木结构,地上单层,供使馆人员和兵营士兵使用。长宽分别为26米、14米,平面呈长方形。正门入口朝东,半圆弧形祭坛位于西端。墙面是[[红色]]清水砖砌成,檐部及门窗套为灰白石材。立面被四根简化的科林斯式壁柱分成三个部分,中央部分设三个大门,每个大门过梁的上方有半圆形联拱窗。两侧开间的墙上有狭长小窗。侧墙开有长方形窗。壁柱上的檐壁环绕整座[[教堂]]。屋顶采用四坡瓦顶,已经经过改建。室内现已改造成礼堂,[[祭坛]]改成[[舞台]],门窗已更换。教堂北面有一幢二层西式小楼,与教堂有廊相连,应当是当年神父的住所<ref>[https://www.sohu.com/a/142580321_773040 东交民巷使馆群(区)之意大利使馆 ],搜狐,2017-05-23</ref>。 ==视频== ===<center> 意大利使馆旧址 相关视频</center>=== <center>第二次鸦片战争</center> <center>{{#iDisplay:r001175jyyd|560|390|qq}}</center> <center>辛丑条约视频 </center> <center>{{#iDisplay:j0658u2bdhz|560|390|qq}}</center> ==参考文献== [[Category:790 文物考古總論]]
返回「
意大利使馆旧址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