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3.58.157.5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愛德華·薩義德 的原始碼
←
愛德華·薩義德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愛德華·薩義德.jpg|thumb|right| [https://www.azquotes.com/picture-quotes/quote-every-empire-however-tells-itself-and-the-world-that-it-is-unlike-all-other-empires-edward-said-85-49-00.jpg 原圖連結] [https://www.azquotes.com/author/12888-Edward_Said「 東方主義 -「愛德華·薩義德」] ]] '''愛德華·薩義德''' ('''Edward Said''' ,1935年11月1日-2003年9月25日)出生於[[耶路撒冷]],一個阿拉伯基督徒 (英國聖公會)家庭。巴勒斯坦裔美國學者,國際知名的中東思想巨匠。是[[巴勒斯坦]]人民政治權利和建立一個獨立的巴勒斯坦國的堅定支持者。 後殖民理論的創始人,也是巴勒斯坦建國運動的活躍分子,政治活動家和文學評論家。<ref>[http://pr.ntnu.edu.tw/news/index.php?mode=data&id=15063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秘書室公共事務中心- 後殖民下的凝視 導讀東方主義]</ref>從社會和文化政治角度看文學,由此也成為了美國最具爭議的學院派學者之一。同時他也是一位樂評家、歌劇學者和鋼琴家。<ref>[https://www.barenboim-said.es/es/ 愛德華·薩義德基金會]</ref> ==生平== ===早期=== 薩義德的父親([[威廉·易卜拉欣]])是一位富有的商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曾在[[約翰·傑·潘興]]將軍手下服役。她的母親出生在拿撒勒,也是一位巴勒斯坦基督徒。這個家庭曾在美國生活過一段時間,顯然他們在某個時候取得了美國國籍。 薩義德稱自己是「包裹在穆斯林文化裡的基督教徒」。在成長的過程中他一直對自己的身份認同充滿迷惑,有一次他說道:「擁有一個絕對不會被弄錯的阿拉伯人的姓,卻跟著一個非常不合適宜的[[英國]]式的名字(在我出生的1935年,當時我媽媽非常崇拜英國王子),在我人生的最早階段,我就是這樣一個反常的,令人不安的學生:一個在埃及上學的巴勒斯坦人,一個有著英語的名字和美國護照,卻沒有什麼確定的身分的人」。 1947年,威廉一家人從耶路撒冷搬到開羅,以避免發生在聯合國將巴勒斯坦劃分成單獨的猶太人和阿拉伯人地區的衝突。薩義德在英語語言學校接受教育。後轉到美國馬薩諸塞州的諾斯菲爾德赫爾蒙。 ===美國求學與任教=== 1953年,他進入了普林斯頓大學。 1957年,獲得普林斯頓大學學士學位。 1960年,獲得哈佛大學文學碩士。 1964年,取得哈佛博士學位。 1963年,加入哥倫比亞大學擔任英語講師。 1967年,被提升為英語和比較文學助理教授。 1969年,晉升為正教授。 1977年,獲得了他的第一把椅子。 他的第一本書,約瑟夫·康拉德( Joseph Conrad)和《自傳小說》(1966)是他博士論文的擴展。這本書檢查了康拉德的短篇小說和信件,以探討作者敘事風格的內在張力。它與開始文學或學術作品的文化動力有關。 ===出版他最著名的《東方主義》=== 1978年,出版《東方主義》,他最著名的著作,也是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學術著作之一。薩義德在其中考察了西方對“東方”,特別是阿拉伯伊斯蘭世界(儘管他是阿拉伯基督徒)的獎學金,並指出西方人在該地區的早期獎學金是有偏見的,並提出了錯誤的,刻板的“其他”看法。伊斯蘭世界促進和支持西方殖民政策。<ref>[http://www.aisixiang.com/data/51884.html 愛思想 - 王铭铭:文化想象的力量——读E.W.萨伊德著《东方学》]</ref> 儘管他從未在中東開設過任何課程,但賽義德為支持阿拉伯事業和巴勒斯坦權利寫了許多書籍和文章。 他特別批評美國和以色列在該地區的政策,這導致他與這兩個國家的支持者陷入眾多(常常是痛苦的)爭論。 1977年,他當選為巴勒斯坦全國委員會(流亡的巴勒斯坦立法機構),儘管他支持以色列-巴勒斯坦衝突的和平解決。 1990年代初期,在以色列他成為非常關鍵的奧斯陸與巴勒斯坦解放組織之間的和平。 2003年9月25日,薩義德因白血病在美國紐約逝世。 ==自傳:生活在「兩個世界之間」== 《放蕩的地方》(Out of Place,1999年)反映了他對生活在西方和東方傳統中的矛盾情緒。 薩義德的傳記式回憶錄:薩義德在12歲之前一直生活在「兩個世界之間」,這兩個世界就是開羅和耶路撒冷。 1947年,他在耶路撒冷加入了[[英格蘭]]教會的聖喬治學院。然而,他的大家族在1948年的第一次中東戰爭中成了難民。當時,他們居住的地區塔爾比亞(Talbiya)被猶太民兵團體占領,並與耶路撒冷城的西部一起併入了以色列的國土。 1953年進入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取得學士學位後又在哈佛大學獲得[[碩士]]和[[博士]]學位。1963年他在哥倫比亞大學擔任英美文學和比較文學教授,也曾執教於[[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哈佛大學]]和[[耶魯大學]]。 薩伊德認為1967年的中東戰爭是自己人生的轉折點,之前學術和政治是互相分開的,之後則合二為一。 ==提出的東方主義== ===他最著名的著作=== 1978年,出版的《東方主義》,這是他最著名的著作,也是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學術著作之一。<ref>[https://www.haixia-info.com/articles/3822.html 海峽兩岸 薩伊德與「東方主義」的啟示- 譚中(旅美退休教授)]</ref> 賽義德在其中考察了西方對“東方”,特別是阿拉伯伊斯蘭世界,並指出19世紀西方國家眼中的東方社會沒有真實根據,而是憑空想像出來的東方,「西方世界對阿拉伯-伊斯蘭世界的人民和文化有一種微妙卻非常持久的偏見」。 薩義德認為,西方文化中對中東和東方長期錯誤和浪漫化的印象為歐美國家的殖民主義提供了藉口。這本書已經成為後殖民論述的經典與理論依據。他同時也嚴厲地批判阿拉伯知識精英內化了英美東方主義學者對阿拉伯文化的觀點。 ===批評了西方對阿拉伯文化的錯誤理解=== 1980年,薩義德批評了他認為是西方對阿拉伯文化的錯誤理解:如果只考慮美國的情況,那麼我們可以稍有點誇張地說,穆斯林和阿拉伯人主要被看成是石油提供者和恐怖主義分子。幾乎所有的細節,比如人口密度、阿拉伯-穆斯林人的生活熱情等等議題,從來沒有進入過那些以研究報告阿拉伯世界為職業的人的視野。我們能看到的不過是一個這樣的粗鄙和過於簡化了的阿拉伯世界,那個阿拉伯世界對於武力進攻毫無抵抗能力。 薩義德主張,由於歐洲在政治上主導亞洲如此之久,以至於即使是表面上看來最客觀的有關東方的西方文本都滲透了許多偏見,儘管西方學者們不能認識到這一點。他還認為,西方不僅在政治上征服了東方,西方的學者們還為自己將西方對東方的開拓,以及對東方的語言、歷史和文化的解釋合理化了。他們從這樣的一個視角寫就了亞洲的過去,建構了亞洲的現代身份,也就是歐洲是真正的標準,而"具有異國情調的"、"難以捉摸"的東方卻偏離了這個標準。 ===總結:西方人筆下的東方是非理性的=== 薩義德總結道,西方人筆下的東方是非理性的,孱弱的,與此相對的卻是西方理性的,強悍的。薩伊德說這種對比是為了突出東方與西方之間的不同而被製造出來的,而且這種差異也被歸因於刻版少變的東方人特質。 1978年,《東方主義》出版的時候,贖罪日戰爭和石油輸出國組織危機還在人們記憶里歷歷在目,薩義德說,西方對待東方的這些看法在西方媒體和學術界仍然非常流行。在《東方主義》中,在闡述了上面的論點之後,薩伊德在該書的主題部分主要記述了西方的文本來證明他的觀點。 《東方主義》已被翻譯成三十六種語言,而且關於它的討論仍然持續著。這不僅僅是因為後殖民主義的風潮方興未艾,而且是因為其所欲反省的現象,也就是西方對於東方根生於知識結構的-尤其是對於中東地區的誤解與偏見,在這二十年之中,不減反升。在這我們自以為處在人類文明頂峰的時代,實在是個奇怪的現象。理解和互信並沒有成為世界上不同集團之間相處的基本原則,相反地,數不清背負釐清事實真相的責任的學者專家,卻和各種利益團體以及政治投機份子沆瀣一氣,到處宣揚簡單化的伊斯蘭世界刻板形象,強化國內民眾的恐懼感和憤怒。<ref>[https://blog.xuite.net/leooelleooelleo/wretch/147941479-Edward+W.+Said%E7%9A%84%E3%80%8A%E6%9D%B1%E6%96%B9%E4%B8%BB%E7%BE%A9%E3%80%8B%E8%AE%80%E6%9B%B8%E7%AD%86%E8%A8%98 Edward W. Said的《東方主義》讀書筆記]</ref> ==薩義德經典語錄== <歷史由勝利者和統治者書寫。> <但是,每個帝國都向自己和世界表明,它不同於所有其他帝國,其使命不是掠奪和控制,而是教育和解放。> <如果不研究思想,文化和歷史的力量,或更確切地說,研究他們的權力配置,就不能認真地理解或研究它們。> <我們必須消除的是代表制,它們伴隨著權威而變得壓制性的,因為它不允許或不容許被代表進行干預。> <ref>[https://www.azquotes.com/author/12888-Edward_Said Az quotes - 愛德華·薩義德經典語錄 ]</ref> ==薩義德與音樂== 薩義德飽覽群書,也有深厚的音樂素養,平日勤於參加音樂會,自己也會彈奏鋼琴。 1991年,出版的Musical Elaborations是其於加州大學爾灣分校一系列講座的輯錄,涉及的主題包括阿多諾的音樂批評,普魯斯特強大的音樂想像,[[格連·古爾德]]、[[理查·史特勞斯]](Richard Strauss)等多位音樂人物,最推崇鋼琴家[[格連·古爾德]]及指揮家[[克勞迪奧·阿巴多]]。<ref>[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19/0915/c404092-31353702.html 中國作家網 - 從零而一,薩義德的音樂冥思]</ref> ===創立「西東合集管弦樂團」=== 1993年6月,薩義德在倫敦巧遇猶太音樂家[[丹尼爾·巴倫波伊姆]],雙方一開口,便從音樂聊到政治、藝術與人生,此後的近十年,這兩位有著相似複雜甚或對抗的國族背景的藝術文人就共同關心的音樂、文化、社會問題切磋往復,突破以巴禁忌,攜手闡揚和平,並於1999年取意歌德的《西東集》,在德國魏瑪共同創立了「西東合集管弦樂團」,致力於讓年輕的以色列與阿拉伯音樂家超越種族藩籬共同工作成長。 1993年,出版的《文化與帝國主義》一書中,則有一個章節分析威爾第的歌劇《阿伊達》。 ===《平行與矛盾-在音樂與社會中的探索》=== 薩義德晚期的三本選集《權力、政治和文化》(Power, Politics, and Culture)、《放逐論及其它散文》(Reflections on Exile and Other Essays)和《愛德華·薩義德讀本》(The Edward Said Reader)與他和[[巴倫波伊姆]]的交流互文。 2002年,巴倫波伊姆結集兩人的對話錄,出版《平行與矛盾-在音樂與社會中的探索》(Parallels and Paradoxes: Explorations in Music and Society)。<ref>[https://books.google.com.tw/books?id=0UhFCQAAQBAJ&pg=PT25&lpg=PT25&dq=%E6%84%9B%E5%BE%B7%E8%8F%AF%C2%B7%E8%96%A9%E7%BE%A9%E5%BE%B7%E8%88%87%E9%9F%B3%E6%A8%82&source=bl&ots=LVnd8ZmFgL&sig=ACfU3U3pgPVEsgTLB2Xo0FsFykAGSbZe-w&hl=zh-TW&sa=X&ved=2ahUKEwiMxfarzrDoAhWL7GEKHZg6B80Q6AEwCXoECAoQAQ#v=onepage&q=%E6%84%9B%E5%BE%B7%E8%8F%AF%C2%B7%E8%96%A9%E7%BE%A9%E5%BE%B7%E8%88%87%E9%9F%B3%E6%A8%82&f=false Google圖書 - 《向權利說真話:愛德華∙薩義德和批评 ... 的《在音樂與社會中探尋——巴倫波伊姆、薩義德談話錄》]</ref> ==著作== 《巴勒斯坦問題》(1979年) 《伊斯蘭教:媒體和專家如何決定我們如何看待世界其他地區》(1981年), 《譴責受害者:虛假獎學金和巴勒斯坦問題》(1988年;與克里斯托弗·希欽斯(Christopher Hitchens)合著)。 《剝奪政治》(1994年) 《和平與不滿:中東和平進程中的巴勒斯坦論文》(1995年) ==其他著名著作== 《世界,文本和評論家》(1983年) 《民族主義,殖民主義和文學:葉芝和非殖民化》(1988年) 《音樂精巧》(1991年) 《文化與帝國主義》(1993年)。 ==參考資料== [[Category:教授]] [[Category:作家]] [[Category:巴勒斯坦人]]
返回「
愛德華·薩義德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