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135.52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懂得感恩和珍惜 的原始碼
←
懂得感恩和珍惜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懂得感恩和珍惜'''<br><img src="https://p3-sign.toutiaoimg.com/321f000058d17922f748~noop.image?_iz=58558&from=article.pc_detail&lk3s=953192f4&x-expires=1712800865&x-signature=85zex79U%2FyeXQcoCpdHnAeRo1QA%3D"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6455106740546437645/ 圖片來自搜狐网]</small> |} '''懂得感恩和珍惜''',想想我们穿的衣服,我们吃的米饭,我们日常所用的一切,平常外出坐的公交车,高铁,飞机……随处随地皆是众生相互助缘,功德所聚,我们才有机会享用社会上这些资源带给我们的种种便利。对于这一切,我们怀过感恩和回报的心吗?很多时候我们甚至都没有深思过其中的关联和意义 == 原文 == 影响他人总是从[[改变]]自己开始的 有这样一个[[公案]]:释迦世尊住世时,有一位老人,他有五个儿子,却没有一个愿意养他,他心怀愤恨而又无可奈何,只能去当乞丐。有一天,他很荣幸遇到佛陀,就请教佛陀怎样才能改变当下这可怜的现状?佛陀问他懂得感恩吗?他说不懂,佛陀又问他懂得感恩自己的拐杖吗?这回说懂了,佛陀就建议他每天都感恩自己的拐杖。这位老人家呢,就非常听话照做,每天感恩拐杖。慢慢地不单感恩自己的拐杖,还感恩所有帮助过他的人,就连伤害过他的人都感恩。在公案故事最后,他的五个儿子被他的行为感动,争着去抚养他,自然他的生活也因此改变了。 当我们通过改变自己得到了受益时,除了感恩,更应将这份善缘传递相续。在南无第三世 多杰羌佛《极圣解脱大手印》中有说法:“我们之所以有今天的人生和一切,皆因父母所生,父母教养,哺育我们,娑婆世界群情奋力,各功所能,辛苦劳累,功德巍巍,相互造就生活之园,随处随地皆是众生功德所聚,我今方有安处,我今方有衣食……” 想想我们穿的衣服,我们吃的米饭,我们日常所用的一切,平常外出坐的公交车,高铁,飞机……随处随地皆是众生相互助缘,功德所聚,我们才有机会享用社会上这些资源带给我们的种种便利。对于这一切,我们怀过感恩和回报的心吗?很多时候我们甚至都没有深思过其中的关联和意义。 我当初为什么来学佛?是对家庭的失望以及事业的不顺,让我陷于痛苦烦恼之中,为了脱离这些烦恼,我才走入了佛门。但通过逐日的闻法和对照佛菩萨教导去实修,我明白了所有违缘和挫折都是自己宿世因果业力所显,只有以明信因果的态度和真修实行的行为,才能真正改变自己,进而影响他人,才能让自己的生活发生改变!密勒日巴祖师说的一段话让我深深地被触动:“原谅那些伤害你的人,用慈悲心去祝福他们。因为即便过错是别人的,但业障一定是自己的。”这就是圣者胸怀格局! 除了懂感恩与回馈,我们更要珍惜。要明白得人身不易,真正的佛法更是百千万劫难遭遇的。南无释迦牟尼佛住世的时候,无数的众生因修学到真正的佛法而得到相应的成就,现代常常有人暗自伤叹:佛住世时我沉沦,佛灭度后我出生。生不逢时啊!而他们却不知道真正的佛陀已经降世在这世界上了,带来了真正的佛法,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成就展现,许多修行成就者们事迹就摆在面前。今生我们有福报遇佛住世,唯有珍惜殊胜因缘精进修学,尽其身心接引更多人来恭学当代住世佛陀的说法,恭闻佛陀的法音,护持正法,才能让更多人因学佛而得到受益,从而走上菩提解脱之路,这就是最好的感佛恩,最好的回馈他人。 撰文:水滴成海<ref>[http://www.jishengxuefo5474.com/html 懂得感恩和珍惜]</ref> == 参考来源 == {{reflist}} [[Category:530 礼俗总论]] [[Category:540 社会学总论]]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懂得感恩和珍惜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