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33.124.107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成都三味(赵阳) 的原始碼
←
成都三味(赵阳)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成都三味'''<br><img src="https://images.pexels.com/photos/414363/pexels-photo-414363.jpeg?auto=compress&cs=tinysrgb&dpr=1&w=500"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www.pexels.com/zh-cn/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图片网]</small> |} '''《成都三味》'''是[[中国]]当代作家赵阳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成都三味=== 成都号称“美食天堂”、“消费天堂”,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历史]]背景,造就了成都人优雅安逸的生活品性。难得到这个城市走一走,当然要对这里的自在休闲品味一番。 品盖碗茶 四川号称“茶的故乡”,各个景区售茶的摊点多如牛毛,并采用茶艺表演、小憩送茶等方式,变着法儿掏你腰包。一般来说,我在景区从不买东西。景区的商品大多华而不实,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所以,有表演,我看;有免费茶,我喝。但要我买东西,走人。 来到乐山看大佛,沿九曲栈道下至大佛脚下,再从左侧凌云栈道上来,气喘吁吁,有人说,弄点茶喝就好了!环顾四周,既没有进行茶艺表演的,也没有吆喝免费品茶的,倒有一家颇具规模的茶社,在一条古色古香的长廊里,摆放了桌椅,有不少游客在品盖碗茶。提着长嘴铜壶的茶博士穿行期间,为客人们续茶添水。盖碗茶是成都最先发明并独具特色的饮茶风俗,既然撞见,即是有缘,正好又渴了,我们就喝一碗?走过去一问,茶分三等,分别为每碗十元、二十元、三十元。我们折中点了二十元每碗的,坐了下来。 所谓“[[盖碗茶]]”,包括茶盖、茶碗碗、茶托盘三部分。茶托盘好像又称茶船子、茶舟,相传是唐代时由西川节度使崔宁之女在成都发明的。因为原来的茶杯没有衬底,常常烫着手指,于是崔宁之女就发明了木盘子来承托茶杯。后来几经演变发展,一种独特的盖碗茶文化,就在成都地区诞生了。 我们同行的[[陶君]]生来喝茶讲究,对喝盖碗茶也有研究。看着茶博士张罗着泡茶,陶君介绍说,喝盖碗茶一般有五道程序:一是净具。也就是用温水将茶碗、碗盖、茶托盘清洗干净;二是置茶。就是用竹制的茶镊子把茶叶镊进碗内。茶博士说,我们所点的是“峨眉雪芽”生态茶,属四川名茶中的珍品;三是沏茶。待茶叶一一放好后,但见茶博士提起长嘴铜壶,单臂上扬,一道水柱由壶嘴临空而降,泻入茶碗,翻腾有声。须臾之间,嘎然而止,茶水恰与碗口平齐,碗外并无一滴水珠。然后,一一又替我们盖好碗盖。我们的眼睛都看直了——这茶博士的斟茶技巧,算得上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了! 口渴得很,见茶博士将水斟到了碗内,我端起来,掀了盖就往嘴边送。身边的陶君拐了我一下,说,别急,还有两道程序呢!只见他左手不慌不忙地端起托盘,右手锨起碗盖,把碗凑至鼻前,夸张地深嗅了一口,然后才睁开眼睛,说,这第四道程序就是闻香了。 那么,第五道程序呢? 陶君并不急着答话,一手握住碗托,另一手提碗抵盖,倾碗将茶汤徐徐送入口中。我们霎时明白过来:第五道程序就是品饮呵! 大伙一边品茗,一边把盖碗茶与其他茶道做比较。这一比,我们立时看出盖碗茶的妙处。深谙茶道的人都知道,喝茶讲究“察色、嗅香、品味、观形”。而杯壶泡茶,不利于察色观形,也不利于调节茶汤的浓淡,茶泡久了还会导致色败香散。而盖碗茶的茶盖放在碗上,若要茶汤浓些,可用茶盖在水面轻轻刮一刮,使整碗茶水上下翻转,轻刮则淡,重刮则浓,全凭自己喜好。 突然想起[[鲁迅]]先生在《喝茶》一文中写过这样的句子:“喝好茶,是要用盖碗的。”在众多的碗、盏、壶、杯之中,鲁迅先生为什么单单赞赏盖碗茶呢?也许正是这个缘由吧。 “峨眉雪芽”确是好茶,润喉解劳,提神消渴。但我不敢放开了喝,盖碗茶牛饮不得,我得学着其他人的样子,把碗盖倾斜在碗上,用嘴吸着一口一口地慢饮。当喝完一盅还想喝时,就将茶盖置于桌面,茶博士看见了,就知道茶碗已空,会很快过来将水续满。就这么喝着喝着,心头不知不觉地宁静起来。 回来的路上,喉内舌间一直萦绕着“峨眉雪芽”的余味。我想,盖碗茶为什么需要慢饮细品呢?可能正是因为细品,才能品出平和冲淡,才能品出从容不迫。通过慢饮品茶,使自己的情趣由乖戾而归于清雅,使自己的心田由浮躁而归于宁静,实在是一件神仙美事了! 盖碗茶,品的是悠然,悟的是人生。 泡酒吧 从[[峨眉山]]回到成都后,刚吃罢晚饭,在成都晚报工作的老乡打来电话,邀请大伙过去喝酒。却之不恭,我们打了两辆的士赶了过去。 入夜的成都,街道弥漫着各色灯光。时装店的灯光明亮,火锅店的灯光柔软,酒吧的灯光则分外迷幻或充满野性。三拐两拐,的士停在了新希望路一家名为“碎蝶”的酒吧门前。老乡早就候在这里,一番寒暄后,手携手进入酒吧。 “碎蝶”酒吧共分两层,一层并没营业,可能是已打烊了吧,经过的时候,可以看见很多摆满图书的书橱,墙上贴有咖啡广告,可能是喝咖啡的地方吧。二楼是正儿八经的酒吧,装修应属上乘,沙发与几凳红黑搭配,格调时尚。落座后,伺应很快就上了酒水和茶点。端起酒杯,不经意间喝了一口,来自英国的纯正葡萄酒,淡淡的甜味久久萦绕于味蕾之上,消疲解乏。这几天一个景点连着一个景点地跑,早累坏了,这时候我索性躺在了沙发里,闭上了眼睛,让大伙与老乡聊吧,我得让 “碎蝶”酒吧的温暖,剥离所有的疲惫,释放全部的慵懒。 耳边响起一阵低沉的音乐。接着,一个嘶哑的英文歌曲响了起来。歌声伤感,却又平和;歌声很近,却又悠远。我睁开双眼循声望去,原来在酒吧大厅的中央,有个小型乐队在演唱。站在中间的主唱歌手留着连鳃胡,穿着破旧的牛仔装,面前跨着把吉他,旁若无人地唱。听着听着,我突然有种想流泪的感觉。一刹那,我想起了千里之外的家…… 音乐停了,歌声停了。我从悲伤的氛围中走出来,转脸打量四周。暧昧的灯光,闪动的人影,精致华丽的吧台,晶莹剔透的酒具。座无虚席,还不断有人进入,伺应卑恭地致歉——欢迎下次光临!来人一脸的扫兴,怏怏下楼。 身边的老乡与大伙聊得正欢,说的全是孩提时发生在家乡的趣事。我不想打扰他们,观察起临座的顾客来。临座坐了三个人,一男两女。男的五十岁上下,一身名牌,一看就是位事业成功人士。女的都在二十岁上下,一位留着披肩的长直发,密密匝匝的刘海,水亮明澈的眸子闪烁着好奇和懵懂的光。另一位坐对面的则是一身职业装扮,雪白衬衫,藏青外套,晃动着手中的高脚杯,面无表情地看着同伴翻扑克牌。她所呈现出的面貌与清纯无关,更多的是一种摩登风流、妖娆冷艳的气派。他们之间会是什么关系呢?同事?父女?都不像,那男士不时把那身边的女孩搂在怀中呢。是情人?可年龄悬殊得也忒大了吧? 音乐又响了起来,歌声再起,还是那位男歌手嘶哑的英文歌曲。我却再走不进歌声里。恍惚中,端起酒杯喝了一口,却品出了一丝苦味。 看来,[[成都]]的酒吧并不适合于我。起身,对老乡说出门透透气,先下了楼。 吃火锅 成都人吃火锅的历史悠久。左思《[[蜀都赋]]》中就有描写吃火锅的场景:“金垒中坐,肴鬲四陈,觞以清漂,鲜以紫鳞”。导游说,到了成都要是不吃顿火锅,就失去来成都的意义了。从青城山回到宾馆后,嘴里已快“淡出个鸟来”。想到翌日就要离开成都,便约大伙一起上街去吃火锅。 火锅是成都人的至爱,街头火锅店多得让人咂舌。在我们所住宾馆的附近,一条街上约有七、八家火锅店。其装饰的豪华程度,完全可以同其他高级餐厅[[媲美]]。虽然已是晚上十点多了,每个火锅店仍然是人头攒动人满为患。我们一行十个人,需要有张大点的桌子。这样,找起合适的火锅店就比较麻烦。一条街走完,又拐进另一条街,才终于找到位子坐了下来。服务员递过菜谱,大伙让我点菜。我装着内行的样子,挑着自己喜欢吃的,点了毛肚、鱼片、羊肉等。服务员又问,要最辣的还是中辣的?我征询大伙意见,大伙说,中辣的吧。 一会儿,一盆鲜红的牛油麻辣汤端了上来。煤气灶点着后,工夫不大,汤就滚开了。我们把我所点的东西放进滚开的锅里,又要了泸州老窖,喝将起来。 说实话,成都火锅与我们在家时吃的火锅,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成都火锅的汤汁,也是以鸡、鱼、牛棒骨等为主要原料,内有香料,是[[五香]]味和豆瓣味。调料很简单,就是香油加蒜泥。可能是我们要的是中辣汤的缘故,菜并不算太辣,但吃起来都是一个味道。内心想,成都火锅不过如此。索性放开来,与大伙斗起酒来。喝了四瓶的时候,突然发现大伙什么时候脱了外套。我也觉得浑身毛孔好象都张开了来,汗水滋滋地流。原来,刚开始没有感觉有多么辣的火锅,现在却越吃越辣了。 汗水象小溪一样在后背上流淌。看大伙,也都唏嘘着沐浴在如雨的汗水里。大伙笑,真没瞧得起这成都火锅,于无声处却暗藏杀机,不显山不露水地便把一群大老爷们修理得一头雾水。我们不敢恋战,赶紧要了蛋炒饭吃了开路。 从[[火锅]]店出来,嘴唇一直火辣辣的。凉风一吹,神清气爽,连日的疲惫烟飞云散。成都火锅是不是有消疲解乏的功效?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可能正是因为[[四川]]道路险阻,在历代战争时期,中原动荡不安,这里却能够避开浩劫,经济得以发展。小时候听老人们讲古,好象说孙中山临死给蒋介石的遗训也是“能守守四川,不能守守台湾”。成都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和历史环境,还造就了成都人自在、悠闲的生活品性,古人说“少不入川”,就是担心到了成都会让人慵懒,失去刻苦己心的原则吧。但不可否认,就是在这种优雅、富裕、平和的日子里,成都人创造了十分了得的文化典范。大到泽被全川的都江堰,小到一间不起眼的茶馆、酒吧或火锅店。 <ref>[http://www.360doc.com/userhome/71096453 个人图书馆网]</ref> ==作者简介== 赵阳,安徽寿县人,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安徽省散文随笔学会常务理事。 ==参考资料== {{Reflist}} [[Category:820 中国文學總論]] [[Category:825 中國散文論;語體文論;新文學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成都三味(赵阳)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