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我们仨(王道君) 的原始碼
←
我们仨(王道君)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我们仨'''<br><img src="https://images.pexels.com/photos/7587032/pexels-photo-7587032.jpeg?auto=compress&cs=tinysrgb&w=600&lazy=load" width="280"></center><small>[http://uuhy.com/html/22946.html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网]</small> |} '''《我们仨》'''是[[中国]]当代作家王道君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我们仨=== “缘分天注定,爱好贵相同。故乡情深厚,笔端寄心灵。”感谢憨仲总编、刘莉老师和《东方散文》杂志、微刊平台,将我和王友明、丁尚明三个山东聊城老乡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虽然我们兄弟仨未曾谋面,只是在电话和微信里沟通交流,但故乡情深,心灵相约,这应该是一个奇缘吧。 兄长王友明的祖籍是山东临清,后划归河北临西,现工作生活在山西临汾;兄长丁尚明的故乡是山东东阿,现工作定居在[[山东]]东营;我的老家山东冠县,现工作居住在山东东昌府。[[临清市]]、[[东阿县]]、东昌府区,现同为聊城市所辖。正如兄长王友明所言:“同出生在一块土地上,同喝着一条大河里的水,是地地道道的老乡,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同时,我们都出生于农村,是纯粹的农家子弟。那段令人难以忘怀的艰苦清贫的岁月,培养了我们吃苦耐劳的品质;都曾经为国当兵服役,在部队从事新闻宣传工作,并立功受奖。军队这个大熔炉,铸就了我们坚强不屈的性格;都有着共同的创作爱好,视文学为生命。尤其在散文创作领域,养成了我们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 共同的地域、共同的背景、共同的经历、共同的爱好,冥冥之中,便将我们仨的心紧紧地拴在了一起。 神交之初,我称王友明、丁尚明为老师,他们是我敬重、仰慕的散文家,是我学习的榜样,前进的动力,努力的方向。因为,王友明出版了《提篮小卖》《心灵有约》《流光碎影》等多部散文集,丁尚明出版了《人间正道》《故道长河》等多部作品集,两人均可谓成绩斐然。他们不允我尊称老师,因两人均比我年长,而让我称兄长。我自然恭敬不如从命。从此,我们便以兄弟相称了。我们仨虽然出生在不同的年代,却有着许多相似相融之处,难道不是一种奇缘吗? 说实在的,每每欣赏拜读两位兄长的文章,敬佩之情便油然而生。他们的文章,篇篇精彩、精致、精炼,像万千璀璨的珍珠,只需撷取三两颗就足以慰藉心灵。 友明兄的《白发亲娘》,尚明兄的《拜读母亲》,堪称绝配佳作,字里行间充满着对娘亲真挚的爱。拜读这两篇文章,我会不自觉地屏气缄默,细细品味,生怕闹出动静,惊扰了天堂里安息的娘亲。一向不爱掉泪,以硬心肠自居的我,此时总是泪流满面。 友明兄的《父爱深深》,尚明兄的《过去的时光难忘怀》,同样堪称绝配佳作。那饱蘸泪水和心血的文字,让我真正体会到了[[父爱如山]]!两位兄长的爱心、孝心,当为师表,深深地感动着我、[[感染]]着我、激励着我、警醒着我! 想来,与两位兄长相比,我是幸福的,父母均在,身体健康,我要感谢上天的厚爱和眷顾。在兄长的孝心感召下,我会倍加珍惜幸福、倍加行孝父母。最近两年间,无论工作有多忙,我也要抽空回家看望爹娘,为爹娘刷刷筷子洗洗碗,捶捶后背捏捏肩,陪父母吃饭[[唠嗑]]…… 真正的朋友是心灵的相交,若心灵不能相交,其交往是不会有强大粘合力的,友谊也是不会长久的。我与两位兄长,就是从阅读文章中产生了心灵的共鸣,从而,达到了心灵的相交。 “战友战友亲如兄弟,革命把我们召唤在一起,你来自边疆,他来自内陆,我们都是人民的子弟。战友战友,这亲切的称呼,这崇高的友谊,把我们结成一个钢铁集体……”这高亢嘹亮的《战友之歌》直到今天,依然在我们耳边回荡。我特别赞同友明兄说的话:“一朝来当兵,终生为兄弟。这种战友之情,比天高,比海深。”尽管,我们仨服役的地点不同、兵种不同,可“战友”二字,便将我们的心紧紧凝在一起了。心相通,情相连,就连我们仨写出的文章,表达的情感都是那样的默契和[[不谋而合]]。 请看:友明兄的《一张泛黄的黑白照片》,尚明兄的《我的盐田我的连》,我的《悠悠岁月警营情》。我们深情回忆自己亲历的部队生活,怀念军营,思念首长,想念战友,心情是一样一样的。阅读着一字一句,仿佛又回到了那难忘的青春岁月。是部队这个大熔炉,锻炼了我们强健的体魄,锤炼了我们刚强的意志,升华了我们的思想,洗涤了我们的灵魂。 热爱故乡、赞颂故乡,是我们仨“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标志。友明兄的《聆听花瓣折碎的声音》,尚明兄的《行走在故乡的土地上》,我的《又到梨花飘香时》,都用[[真挚]]纯朴的文字,抒发了对故乡满腔的热爱之情。友明兄说:“久久地立于[[梨花丛]]中,我的整个身心,也变得清纯而静谧了。看如雪梨花的飘落,听[[花瓣]]折碎的声音,是一种享受,是一种幸福,是一种感恩,是一种爱恋。尤其是在故乡的梨园,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尚明兄说:“春天来了,洁白的梨花遮天蔽日,如空中飞雪。我把古[[梨园]]视作我的甜蜜的精神家园,老梨树亦深深扎根在我的生命里。身处遥远的[[异土他乡]],似水流年里,我时常想起它。它是故乡的代号,它是故乡的[[经幡]]。”我说:“春天烂漫多姿,梨花盛开飘香。请看一袭青衫,染一身典雅的[[芳菲]],从清新婉约的春风中走来,梨园美景惹人醉,让我们尽情拥抱这最美人间四月天。” <ref>[http://www.360doc.com/userhome/71096453 个人图书馆网]</ref> ==作者简介== 王道君,男,1972年12月出生,中共党员。 ==参考资料== {{Reflist}} [[Category:820 中国文學總論]] [[Category:825 中國散文論;語體文論;新文學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我们仨(王道君)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