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223.171.83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戴晓莲 的原始碼
←
戴晓莲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戴晓莲 | 外文名 = XiaoLian Dai | 图像 = [[File:U=3226329333,361903486&fm=26&gp=0.jpg|缩略图|center|[http://image.baidu.com/search/detail?ct=503316480&z=&tn=baiduimagedetail&ipn=d&word=%E6%88%B4%E6%99%93%E8%8E%B2&step_word=&ie=utf-8&in=&cl=2&lm=-1&st=-1&hd=&latest=©right=&cs=3226329333,361903486&os=4276577724,1140791631&simid=3513193790,436073551&pn=13&rn=1&di=204470753630&ln=360&fr=&fmq=1551249714617_R&ic=&s=undefined&se=&sme=&tab=0&width=&height=&face=undefined&is=0,0&istype=2&ist=&jit=&bdtype=0&spn=0&pi=0&gsm=0&hs=2&objurl=http%3A%2F%2Fwww.zzsguqin.com%2FFCKUpload%2Fimage%2F13%252849%2529.jpg&rpstart=0&rpnum=0&adpicid=0&force=undefined 原图链接] [http://image.baidu.com/search/index?tn=baiduimage&ipn=r&ct=201326592&cl=2&lm=-1&st=-1&fm=result&fr=&sf=1&fmq=1551249714617_R&pv=&ic=&nc=1&z=&hd=&latest=©right=&se=1&showtab=0&fb=0&width=&height=&face=0&istype=2&ie=utf-8&hs=2&word=%E6%88%B4%E6%99%93%E8%8E%B2 来自百度图片]]] | 图像说明 = 戴晓莲 |center | 出生日期 = 1963年 <br> | 出生地点 = 上海<br> | 国籍 = 中国<br> | 职业 = 古琴音乐家<br> | 知名作品 = 《广陵琴韵》<br>《广陵琴韵三》<br>《涟漪-独奏专辑》<br>《和畅-重奏专辑》<br>《古琴重奏曲集》等 }} '''<big>戴晓莲</big>'''<p style="text-indent:2em;">现代广陵派古琴传人,[[上海音乐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文化部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古琴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民族管弦乐协会古琴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上海市人类口头传承非物质文化古琴艺术传承人。其琴风严谨、亮丽、清越、传神,强调技法要受琴曲意境、神韵的支配。</p> == 人物简介 == <p style="text-indent:2em;">'''戴晓莲'''1963年出生于上海,1972年少年时期的戴晓莲随叔外公、著名广陵派古琴家[[张子谦]]先生学习古琴,深得其旨。其后20世纪70-80年代又曾参学于多位古琴名家,先后有[[吴景略]]、[[吴文光]]、[[姚丙炎]]、[[龚一]]、[[林友仁]]、[[成公亮]]先生。 1985年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古琴专业,现为上海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系教授,硕士生导师。开设古琴专业教学、古琴音乐文化专题理论课程,担任研究生、留学生课程的教学工作。她的古琴教学具有特色,所授的多名学生多次在国内比赛获得金、银、铜奖。<br> <p style="text-indent:2em;">她多次与国内外著名音乐家、作曲家和知名的乐团合作,足迹遍布包括港台在内的祖国各地以及欧洲、澳洲。以古琴独特的艺术个性以及中国的元素,参与高难度的多声部重奏、现代室内乐综合组合等等音乐形式的演奏、创新和实践,极大地开拓了古琴这一中国古老传统乐器的新的能量和空间,在国内外音乐界具有一定影响。<br> <p style="text-indent:2em;">她又是一位积极的古琴文化的活动家,多次举办过讲座、音乐会、国际艺术节演出等活动。 2009年策划组办了"纪念古琴大师张子谦先生诞辰一百一十周年"研讨会,编辑出版了张先生的"操缦艺术"CD唱片。策划、组办了2007年第一届全国专业音乐院校教学以及古琴与其他乐器组合研讨会,组织了"渔樵问答"音乐会和"古琴名家音乐会"。 == 艺术风格 == <p style="text-indent:2em;">戴晓莲承继了深厚传统琴学底蕴,技巧娴熟、功力深厚,博众家之长,是中国传统古琴音乐的一代传人,同时她又在现代音乐社会中处于新音乐之前沿。她多次在国际、国内外艺术节和音乐会上演奏古琴。她的古琴演奏艺术具有个性又不失韵味,是寓广陵派跌宕流丽的风格中,注入自己富于典雅变幻的独特音色,对音乐具有内在深刻的诠释,她对动、静态的乐曲都能演奏得极具张力,处理细腻且富有层次。 == 艺术成就 == <p style="text-indent:2em;">1986年戴晓莲参与由香港出版的国内首张古琴合集《广陵琴韵》CD唱片,为老中青三代演奏家中的青年代表。之后又陆续出版了个人独奏专辑《广陵琴韵三》(香港)、《古琴艺术》(法国)、《涟漪-独奏专辑》、《和畅-重奏专辑》;教学DVD《学好古琴》、《经典名曲》;现代流行音乐《琴歌-醉花荫》、《思君集-邓丽君音乐》;以及合集等十余种。编写了国内首部《古琴重奏曲集》专业教材。1991年赴欧洲荷兰莱顿大学汉学院访问学者十个月。至今已在港、台、国内外举办个人古琴独奏音乐会二十多场,近期的是2010年上海东方艺术中心独奏音乐会,2011年天津音乐厅独奏音乐会。曾数次参加国际"欧洲中国音乐研究年会"、"ICTM国际民族音乐学会",国内各类古琴学术研讨会等,发表论文数篇。<br> <p style="text-indent:2em;">学术研究上,她参与学校的科研项目、古琴打谱研究、理论研究等。在国内国际各类学术研讨会,发表论文和打谱琴曲数篇。<br> <p style="text-indent:2em;">她为中国现代古琴音乐历史起了上承上启下的作用。在三十年的艺术活动中,其艺术成果被人们普遍所认同,为现代古琴艺术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成绩。<br> ==相关文章== ===戴晓莲:古琴非遗更要有“真正”的传人=== [[File:戴晓莲在演奏.jpg|有框|500px| center |戴晓莲在演奏[http://image.chinaso.com/detail?q=%E6%88%B4%E6%99%93%E8%8E%B2&idx=40 原图连结] [http://image.chinaso.com/so?q=%E6%88%B4%E6%99%93%E8%8E%B2 来自国搜图片]]] <p style="text-indent:2em;">6月9日是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中国古琴艺术早于2006年就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此时机,上海音乐学院教授、上海市古琴艺术非遗传承人、上海古琴研究会会长戴晓莲邀请我去聆赏她主创的名为“静听琴说”的音乐会剧。 <p style="text-indent:2em;"><big>拓展古琴发展空间</big> <p style="text-indent:2em;">本场音乐会剧分为“家国情怀”、“史传烟云”、“弦寄情思”、“君子之守”、“襟怀流风”、“山林舒啸”六个章节,在每个章节里以相应题材的琴曲集中讲述这一方面的故事,以期用古琴的语言,使观众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神世界与审美意趣。 <p style="text-indent:2em;">在表演形式上,音乐会剧既充分发挥古琴自身之表现力,同时将戏曲、表演和叙说与古琴相融合。既保持“音乐会”古琴为主角的听觉传达,同时带有“剧”类演出表演性的特质,为原本纯抽象的古琴音乐加入一些具象性的元素,使“静听琴说”的演出更加完善地表现出“故事性”的叙述感,也让观众在观赏中进入一种高度凝练的“神韵、意境、移情”的视听境界。 戴晓莲认为,保护“非遗”,不是将古琴艺术像古董一样束之高阁,仅供远观,而是要将古琴融入现代审美需求,让演奏艺术作为活态传承,以人为核心,以实践为载体,不断提高传承水平,增强古琴艺术的表现力和吸引力,维护和拓展古琴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寻求拓展古琴新路。 <p style="text-indent:2em;"><big>上海第一个古琴专业学生</big> <p style="text-indent:2em;">上世纪70年代,上海出现了学琴热,尤其随着王昌元的《战台风》而名动神州的古筝成为古为今用的成功范例,古琴也随之露面了。 <p style="text-indent:2em;">这个时候,戴晓莲的叔外公,著名的广陵派古琴家、教育家,曾以一曲《龙翔操》而驰名琴坛的被誉为“张龙翔”的张子谦从“牛棚”出来了。 <p style="text-indent:2em;">古琴圈里都知道,是张子谦把琴曲中频繁的速度变化转换为一种独特语音乐言,既不同于管平湖的雄健高古,也不同于吴景略的流美绚丽,而是表达出一种极具自我意识、气息宽广、随心所欲的心声,体现了一种韵律之美,开创了琴坛生机勃勃的新风气。 <p style="text-indent:2em;">叔外公从“牛棚”出来,戴晓莲此时小学二年级,对古琴一窍不通。她回忆说:“我们是住在楼上楼下的,每天下午放学后,我就趴在叔外公家窗前窥视他在干什么,看到他在弹琴,就推门进去坐在边上听一会儿。当时学校里不读什么书,叔外公看到我玩的时间太多,就有意让我跟他学习弹琴,我想,那就‘白相相’吧,从此每天放学后就到他家学琴了。他从来不教看谱,弹一句我就跟一句,哪个位置,哪个手指,哪样音调,但到了第二天我就忘得一干二净。他从不严责我,只是长吁短叹:‘哎呀,侬这个小囡真是笨死了!又忘啦?’如果玩得像点样子了,他就会拿出油氽花生米奖励我。” <p style="text-indent:2em;">在张子谦“太笨了”的温和责备声中,加上油氽花生米的刺激,小学生戴晓莲慢慢学会了看减字谱,简单一点的古曲也弹得有点像了。“到了十三四岁,我就能弹他的‘老三曲’《龙翔操》《平沙落雁》《梅花三弄》。那时他就夸我指力好,弹得轻重强弱各有分寸。”戴晓莲说。 <p style="text-indent:2em;">长大以后,戴晓莲在叔外公家里见到许多古琴界人士,有些名头还是很大的,比如沈仲章。由此她发现在中国弹古琴的还有这么多人。也因此,她真切地感受到古琴家之间的情谊,真如古诗所形容的那样,绝对是高山流水,以心相托,或者清风明月。在这种气氛熏陶下,加上自己的勤学苦练,戴晓莲琴艺突飞猛进,1983年,她就与张子谦、沈仲章等大师一同参加了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古琴打谱经验交流会。 <p style="text-indent:2em;">中学毕业后,戴晓莲考进了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她也成了古琴专业的第一个学生,或者说是唯一一个学生,老师就是张子谦。原因是上音没有专门的古琴老师,后来教戴晓莲的老师如姚丙炎、龚一,都是外聘的。其实民乐自古以来就是口口相传的教学模式,只不过是后来提升为现代艺术而已。 <p style="text-indent:2em;">大学毕业后上海音乐学院留下了戴晓莲,但一时没有课程设置,她只能在图书馆资料室给唱片编目录。这一干就是7年,弹琴,只能是回家后的自娱或研究。后来,她在校刊上发表了一篇论文,校刊主编觉得她的理论素养不错,问她愿不愿意到校报工作。于是在1992年底,她成了上海音乐学院学报《音乐艺术》编辑部的编辑。 <p style="text-indent:2em;">让她感到欣慰的是,后来上音民乐系根据她的专业特长,给她安排了古琴必修、选修课程,此外,她有时还教教外国留学生,但身份一直是模糊的。 <p style="text-indent:2em;">当时上音的古琴留学生许多知识和储备反而比国内的不少教授级别还厉害。1991年,在留学生的帮忙联系下,荷兰莱顿大学汉学院请戴晓莲做为期10个月的访问学者。到了荷兰,戴晓莲访问了在海牙居住的汉学家高罗佩的遗孀水世芳女士。戴晓莲说:“我拜访老太太时,她非常高兴,翻箱倒柜地拿出许多琴谱、信札和手稿让我看,数量之多,不可想象,而且在国内是无法看到的。这让我禁不住感叹:我们一直在说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但外国人倒是最有兴趣投入研究的,而我们自己常常妄自菲薄!” <p style="text-indent:2em;">直到2001年,戴晓莲终于“归队”,成了名正言顺的古琴教师,也招收了她的第一名古琴学生。据说,上音第一个古琴专职老师是1956年的刘景韶,40多年后,戴晓莲成了上音的第二个古琴专职教师。 <p style="text-indent:2em;">因为早就接受前辈大师的教和授,戴晓莲的授课提出了“双基本功”的教学理念,即手指技能训练和识别减字谱,然后要学生深刻体会古曲中的意境和韵律。理解经典古琴曲的真义,不是单纯的技巧问题,而关乎传统文化的精神,这个比较玄。“所以我跟学生说,一定要多读古典诗词,体会韵律节奏,理解思想情感,想象古人的生活场景与气氛,进入他们的精神世界去作一番遨游。唯有此,才能弹好古琴。所谓高山流水,就是心灵的共鸣。” <p style="text-indent:2em;"><big>古琴“热潮”与“冷遇”</big> <p style="text-indent:2em;">认识戴晓莲多年,她学琴、教琴和普及琴的经历真实地反映了古琴这门艺术在当代中国忽冷忽热,忽上忽下,为主流社会弃如敝屣,又捧到至高无上地位的戏剧性命运。 <p style="text-indent:2em;">过去,很多人不知道古琴,看到古琴都重复一句“啊,古筝啊”,或者电视里画面是古琴,放的音乐是古筝,还有一些电影、古装戏里,把琴放倒了等很多错误出现,现在几乎不会这样了。 <p style="text-indent:2em;">戴晓莲说,古琴申遗十二年来的成果,让更多的人对古琴有了了解,同时,作为中国唯一一件“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民族乐器,是古琴的一件幸事。然而,伴随着“古琴热”,同时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她直言做商业文化没什么不好,大可坦率地做,但是做商业还打着做古琴文化的旗号就不好了,会对真正的文化产生错误的导向作用,继而产生负面影响。 <p style="text-indent:2em;">继而她又说,“还有个问题,就是现在行外的人都觉得古琴太贵了,买不起,这也不利于古琴的发展,况且古琴不应该这么贵,甚至有些人刚刚开始做琴,琴又做得不怎么样就卖得很贵。” <p style="text-indent:2em;">谈到古琴在社会上如火如荼的“热潮”,戴晓莲却道出了在专业领域里古琴发展反而遭到“冷遇”,“特别是在高等院校,古琴研究教育的扶持和发展非常欠缺,像北大和清华这样的古琴团社,有没有可能从学校的教学结构设定上设立古琴学文化专业,辅以中国传统文化或者诗词教育的辅修课等纳入到高等院校的教学或科研上面,古琴的前景会更好、更广。” <p style="text-indent:2em;">而说到古琴的“冷遇”,当属专业音乐院校学生的出路问题。据了解,现在很多古琴专业毕业生很难找到一份专业对口的工作,大专院校或者乐团都没有这样的需求,也没有这种岗位。戴晓莲表示,“作为中国学生学古琴音乐文化是很重要、很必要的事情,但是当我们的研究生毕业了以后去找工作,很多大学、院团都表示没有这种岗位和编制。”她的观点是,“音乐艺术的高点不可能是大众化的,如果我们只是谈普及教育,而拔尖人才到达不了很高水平,古琴艺术也得不到更大的发展。” <p style="text-indent:2em;">不管怎样,戴晓莲对古琴的明天还是充满了希望:“古琴很古,有将近三千年的历史了,它经过历朝历代的磨难与颠簸而没有消亡,一定是有道理的,有顽强生命力。‘非遗’毕竟不是锁进保险箱里的易碎品,使用或享受的人越多,它的寿命就越长,它的价值就越显著。”<ref>[http://www.cflac.org.cn/syhdx/201806/t20180611_408530.html 戴晓莲:古琴非遗更要有“真正”的传人 ] 中国文艺网/中国艺术报/越声 </ref> ==视频== <center>戴晓莲《阳关三叠》古琴版 {{#iDisplay:e0024hopkcd|480|320|qq}} </center> == 参考文献 == [[Category:音樂家]] [[Category:古琴演奏家]]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Br separated entries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Infobox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Infobox person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Infobox person/core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Argument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Infobox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InfoboxImage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Navbar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Separated entrie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TableTool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戴晓莲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