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117.123.149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戴胄 的原始碼
←
戴胄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d8f9d72a6059252d88cfda39379b033b5bb5b937.jpg |thumb|100% | 戴冑 |來自 百度百科 [https://baike.baidu.com/item/%E6%88%B4%E8%83%84 原圖鏈接]]] '''戴冑'''({{bd|573年||633年||catIdx=D}}),字'''玄胤''',墓誌記載為[[譙國]]譙人(今安徽亳縣),兩唐書記載為[[相州]]安陽(今[[河南]][[安陽]])人。死後追封'''道國公''',[[諡號]]'''忠''',[[唐朝]]初年大臣,[[唐太宗]]時期的[[宰相]]。 祖父[[戴景珎]],司州從事、清都郡功曹。父[[戴承伯]],汲縣令,追贈使持節瀛州諸軍事、瀛州刺史。 == 簡介 == 戴胄生性坚贞,誠實有才干,熟知律法,通晓文案,年輕時鑽研律法,是個出色的文簿。弱冠以明經貢舉入仕,授吏部[[雲騎尉]],遷弘農宮副監,[[隋煬帝]][[大業]]末年,戴胄入朝為[[門下省]]錄事,受到[[納言]][[蘇威]]、[[黃門侍郎]][[裴矩]]的禮遇。 == 經歷 == 618年,隋煬帝在[[江都]]遇害,越王[[楊侗]]在[[洛陽]]即位,以戴胄為給事郎。[[王世充]]在擊敗[[李密 (隋朝)|李密]]後,大權獨攬,想要篡位。戴胄對王世充說:“君臣之分,情均父子,理須同其休戚,勖以終始。明公以文武之才,當社稷之寄,與存與亡,在於今日。所願推誠王室,擬跡[[伊尹|伊]]、[[周公|周]],使國有[[泰山]]之安,家傳代祿之盛,則率土之濱,莫不幸甚。” 王世充在口頭上讚揚了戴胄。但619年王世充逼楊侗為自己加[[九錫]],戴胄又抗言切諫。王世充沒有理他,不久,廢黜楊侗,自立為鄭國皇帝。王世充命戴胄為[[鄭州]][[長史]],令他與自己的侄子行[[王行本]]鎮守[[虎牢關]]。 621年,唐朝秦王[[李世民]]派大將[[王君廓]]攻克了虎牢關,俘獲戴胄。李世民任命戴胄為秦王府士曹[[參軍]]。 626年,[[玄武門之變]]後,[[唐高祖]]退位,李世民即位為唐太宗,任命戴胄為[[兵部]]員外郎,不久升兵部[[郎中]],封'''武昌縣男'''。 627年(貞觀元年),戴胄被任命為[[大理少卿]]。一次,[[吏部]][[尚書]][[長孫無忌]]被皇帝召入宮中,不解佩刀進入東上閣,這是一個重大的罪過。[[尚書右僕射]][[封德彝]]認為[[監門]][[校尉]]不能察覺,其罪當死;長孫無忌誤帶佩刀而入,罰銅二十斤。唐太宗聽從了封德彝的意見。戴胄反對,他認為基於律法,監門校尉和長孫無忌都該嚴懲,如果因為長孫無忌有功可以法外施恩,監門校尉也不該處死。唐太宗召集大臣覆議,封德彝依然堅持。戴胄當面反駁,最後唐太宗聽從了戴胄,赦免了監門校尉,也法外施恩將其輕判。 朝廷選拔官吏,有許多官員捏造假的履歷騙取重要官位。唐太宗命令這些官員自首,不自首的查出來就處死。有些官員被[[大理寺]]查出,戴胄判刑流放。唐太宗對戴胄說:“[[朕]]下詔不自首查出來處死,戴卿卻只判流放。難道是讓朕失信於天下,卿出賣公正嗎?”戴胄答道:“如果[[皇帝]][[陛下]]直接下詔殺了他們,那就非臣所及。既然,讓大理寺審理,我就要依法辦案。”唐太宗反問:“你依法辦案,卻讓[[我]]失信了?”戴胄答道:“'''律法是國家向天下承諾的大信,陛下的言語只是根據一時的喜怒。'''如果陛下依法辦案,是忍小忿而存大信。如果陛下為了小忿違背大信,我為陛下可惜。”唐太宗感悟了:“法有所失,公能正之,朕何憂也!”戴胄多次以這種形式糾正唐太宗的錯誤,從此,沒有積案冤獄。 不久,唐太宗任命戴胄兼任[[尚書右丞]],六月又遷兼任[[尚書左丞]]。當時,每年水旱災害,都以地方州縣的正倉出給,沒有正倉之處,百姓要去他州就食,多有饑乏。 628年,戴胄建議仿效[[隋文帝]]建立社倉防備饑荒,讓貴族、官員和百姓繳納糧食,使糧倉豐盈。唐太宗同意,叫這種糧倉為義倉。由於戴胄家貧,唐太宗特詔賜錢十萬。 這一時期,[[尚書僕射]]缺員:[[左僕射]][[蕭瑀]]免官,右僕射封德彝去世,新任的右僕射長孫無忌在職不到半年也免官。唐太宗讓戴胄負起[[尚書省]]的責任來。戴胄處事果斷,唐太宗讓他和[[魏征]]為[[諫議大夫]],糾正過失。 629年2月,唐太宗任命戴胄為[[民部]][[尚書]],兼檢校[[太子左庶子]],輔導太子[[李承乾|李承-{乾}-]]。同年,右僕射[[杜如晦]]去世前,向皇帝推薦戴胄為吏部尚書。戴胄為吏部尚書後,抑文雅、獎法吏、重實幹,被輿論認為沒有學術, 630年2月唐太宗免去他的吏部尚書,命他以民部尚書'''參豫朝政''',成為[[宰相]]之一,並且在631年正月進爵為'''武昌郡公''',食邑二千戶。 631年,唐太宗向重修洛陽宮戴胄表示反對,認為百姓剛離戰禍,不能擔負大型建設工程。上表曰:{{Cquote 2|陛下當百王之弊,屬暴隋之後,拯餘燼於塗炭,救遺黎於倒懸。遠至邇安,率土清謐,大功大德,豈臣之所稱讚。臣誠小人,才識非遠,唯知耳目之近,不達長久之策,敢竭區區之誠,論臣職司之事。比見關中、河外,盡置軍團,富室強丁,並從戎旅。重以九成作役,余丁向盡,去京二千里內,先配司農將作。假有遺余,勢何足紀?亂離甫爾,戶口單弱,一人就役,舉家便廢。入軍者督其戎仗,從役者責其餱糧,盡室經營,多不能濟。以臣愚慮,恐致怨嗟。七月已來,霖潦過度,河南、河北,厥田洿下,時豐歲稔,猶未可量。加以軍國所須,皆資府庫,布絹所出,歲過百萬。丁既役盡,賦調不減,費用不止,帑藏其虛。且洛陽宮殿,足蔽風雨,數年功畢,亦謂非晚。若頓修營,恐傷勞擾。}} 唐太宗獎賞了他,說:“戴胄於我無骨肉之親,但以忠直勵行,情深體國,事有機要,無不以聞。所進官爵,只是以酬其誠。”633年六月三日,戴胄去世,享年六十一歲。唐太宗廢朝三日,贈尚書右僕射,追封為'''道國公''',[[諡號]]'''忠'''。 634年(貞觀八年)正月廿四日葬于神禾原。詔命[[虞世南]]撰寫碑文。因為戴胄屋小,唐太宗令有司特為其造廟。魏征、[[房玄齡]]都和戴胄親善,在戴胄死後,他們路過戴胄所遊處之地,都為之流涕。戴胄夫人菀氏,卒於貞觀十二年(638年)四月十二日,享年五十三。兩人無子,以兄[[戴儉]]之子[[戴至德]]襲爵。戴胄的女兒嫁給了唐太宗的弟弟道王[[李元慶]]。 戴胄夫婦墓在陝西神禾原西麓、子午大道西側,南距西安市長安區[[香積寺]]村約700米,東北距[[唐長安城]]安化門遺址約8300米。2014年9月——11月考古發掘,出土墓誌兩盒。戴胄墓誌蓋篆書“大唐故民部尚書贈尚書右僕射武昌郡公戴府君墓誌之銘”24字,夫人菀氏為“大唐故民部尚書贈尚書右僕射道忠公夫人菀氏墓誌銘”。 [[Category:歷史人物]] [[Category:唐朝宰相]]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BD/isYea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Bd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Cquote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Cquote 2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Date.isMD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戴胄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