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116.81.255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抬梁式 的原始碼
←
抬梁式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抬梁式.jpg|350px|缩略图|右|<big>抬梁式木架构</big>[https://img3.doubanio.com/view/note/l/public/p63633011.webp 原图链接][https://www.douban.com/note/728379034/ 来自 豆瓣 的图片]]] '''抬梁式'''结构简称抬梁式,是[[东亚]]传统建筑大木作结构形式之一,与井干式、[[穿斗式]]、干阑式并称四大传统木建结构体系,其中又以抬梁式与穿斗式最为常见。 ==基本内容== 抬梁式,抬梁式是在立柱上架梁,梁上又抬梁,也称叠梁式。使用范围广,在[[宫殿]]、庙宇、寺院等大型建筑中普遍采用,更为皇家建筑群所选,是我国木构架建筑的代表 中国古代建筑[[木构架]]的主要形式。这种构架的特点是在柱顶或柱网上的水平铺作层上,沿房屋进深方向架数层叠架的梁,梁逐层缩短,层间垫短柱或木块,最上层梁中间立小柱或三角撑,形成[[三角形]]屋架。相邻屋架间,在各层梁的两端和最上层梁中间小柱上架檩,檩间架椽,构成双坡顶房屋的空间骨架。房屋的屋面重量通过椽、檩、梁、柱传到基础(有铺作时,通过它传到柱上)。 抬梁式构架至迟在春秋时已经有了。目前所见最早的图像是[[四川]][[成都]]出土东汉庭院画像砖<ref>[http://www.doc88.com/p-7354599445614.html 亦有甲第 既丽且崇——四川成都“宅院”画像砖反映的东汉居住建筑形象],道客巴巴</ref>。唐代它已发展成熟,并出现了以山西[[五台]]佛光寺大殿和山西[[平顺县|平顺]]天台庵正殿为代表的殿堂型和厅堂型两种类型营造法式'" class=link>营造法式的大木作部分主要讲的是抬梁式构梁,明确提出较重要建筑的构架有殿堂型、厅堂型两个类型,并用图说明两者的差别。 ===宋代抬梁式构架=== 根据《营造法式》作如下介绍: ①形制。殿堂型构架内、外柱同高,柱头以上为一水平铺作层,再上即为贯通整个[[房屋]]进深方向,随屋面坡度叠架的梁。厅堂型构架内柱升高,没有贯穿整幢房屋进深方向的大梁,在柱间使用较短的梁叠架起来。 ②柱。大多加工成梭形,外檐四周的柱子带有生起和侧脚。 ③梁。露明的梁称为明,被天花遮住的梁称为草,明有的加工成月梁形式。按每根梁长度和位置的不同称谓,如檐、乳、[[平梁]]、牵等。梁的长度以椽架来衡量,一椽架即指一条架在两之上的[[椽子]]的水平长度,一般梁的长度为几个椽架的长度即称几椽檐,但两椽架长的梁在构架最上一层的称为平梁,在内外柱之间的称为乳,处于乳之上一椽架长的梁称为牵。 ④铺作。在梁柱交点的斗形成铺作层,它既能加强构架的整体性,又能巧妙地吸收、传递来自不同方向的荷载,是抬梁式构架中起结构作用的重要部分<ref>[http://www.naic.org.cn/html/2017/gjjg_0803/11894.html 古建架构|居于首要地位的抬梁式架构],古建中国,2017-08-03</ref>。 ===清代抬梁式构架=== 根据清工部《工程做法》作如下介绍: ①形制。清官式建筑构架有大式、小式之分。大式建筑等级较高,多用'" class=link>斗。有的檐柱、内柱同高,上加主要起装饰作用的斗层,上承梁架,近似宋式[[殿堂]]构架,多数则近似宋式厅堂构架。大式也有不用斗的,用材较为粗壮。小式建筑规模小,不用斗,用料也较节省。但无论大式或小式建筑均无明、草的区别。 ②柱。抬梁式构架中的柱子按位置定名。位于前、后檐最外一列柱子称为檐柱,位于山墙正中的柱子称为山柱,在建筑的纵中线上的内柱称为中柱,除中柱以外的内柱,均称金柱。从[[故宫]]现存建筑看,[[明代]]建筑柱子尚保留了侧脚、生起的作法,清代则很不明显。 ③梁。每榀梁架中主要的梁,按本身所承托的檩数定称谓,例如上承九檩者称为九架梁,依次有八架梁、七架梁,直至三架梁。梁的长度以步架(即檩间水平距离)来计,九架梁者长八步架,七架梁者长六步架,六架梁者长五步架等。此外,还有几种次要的短梁,如[[檐柱]]与[[金柱]]间的梁,长仅一步架,在大式建筑中称桃尖梁,在小式建筑中称抱头梁。如果廊宽两步架,桃尖梁加长一倍,称双步梁;这时往往上面还有一道一步架长的短梁,称单步梁。各种类型的梁,截面高宽比,多近于6:5,或5:4,截面近于方形。 ④斗。元代以后,梁、柱节点上的斗逐渐变小,与唐宋建筑中的斗相比,结构作用减弱,装饰性加强。到[[清代]]斗几乎蜕化为装饰性构件。 ⑤其他。梁架中的叉手、托脚被取消,纵向的联系构件减少,襻间、串等被统一成檩、垫、枋三位一体的[[标准]]作法,称“一檩三件”。 抬梁式构架所形成的结构体系,对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也为现代建筑的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材料]]。 ==特点== 抬梁式结构的主要特征,是其按房屋由正门口至屋内延伸的方向(即与建筑物正门垂直的方向,又称进深方向)成排设柱,并于每排柱顶架梁,再于梁上排列数层短梁及矮柱。此外,在各层梁的两端及最上层梁的顶端设檩,透过纵横排列的梁、柱、椽、檩以支撑房屋屋面的[[重量]]。 由于抬梁式建筑以梁架与柱承载建筑屋面重量,为一框架形式的结构,其墙面仅有隔间或围护的作用,可灵活更动隔间。因此,此类结构适用于宫殿、庙宇等需要宽敞内部[[空间]]的建筑,并常见于北方[[汉族|汉民族]]地区。 ==视频== ===<center> 抬梁式 相关视频</center>=== <center> 抬梁式木构架 </center> <center>{{#iDisplay:f0395jdwjh9|560|390|qq}}</center> <center> 未来科学家抬梁式架构 </center> <center>{{#iDisplay:r05612sy0pr|560|390|qq}}</center> ==参考文献== [[Category:920 建築藝術總論]]
返回「
抬梁式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