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38.174.45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捷克斯洛伐克第一共和国 的原始碼
←
捷克斯洛伐克第一共和国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捷克斯洛伐克第一共和国</big> ''' |- | <center><img src=https://gimg2.baidu.com/image_search/src=http%3A%2F%2Fwww.glofang.com%2Ffile%2Fupload%2F202111%2F19%2F21-46-54-29-1.png&refer=http%3A%2F%2Fwww.glofang.com&app=2002&size=f9999,10000&q=a80&n=0&g=0n&fmt=auto?sec=1672044128&t=4e613288508629f398bac6819e30e68d width="250"></center> <small>[https://www.glofang.com/news/show/115388/ 来自 携程旅行 的图片]</small>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本名 捷克斯洛伐克第一共和国 外文名 Czechoslovakia(英语) Československo ([[捷克语]]、[[斯洛伐克语]]) 所属洲 欧洲 首 都 [[布拉格]] 主要城市 布拉格、[[比尔森]]、 [[布尔诺]]、[[俄斯特拉发]]、 [[布拉迪斯拉发]]等 国庆日 10月28日 |} '''捷克斯洛伐克第一共和国'''即'''[[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简称<big>'''[[捷克斯洛伐克]]'''</big>(英语:Czechoslovakia;捷克语、斯洛伐克语:Československo),是1918年10月28日至1992年12月31日存在的共和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奥匈帝国]]瓦解,[[捷克]]与[[斯洛伐克]]联合,于1918年10月28日成立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1938年9月,英、法、德、意四国代表在[[慕尼黑]]签署了《[[慕尼黑协定]]》,将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割让给德国。1939年3月捷被纳粹德国占领。1945年5月9日,捷在苏军帮助下获得解放。1948年2月,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开始执政 。先后更名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1960年)和捷克斯洛伐克联邦共和国(198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是世界第七大工业国,仅次于[[美国]]、[[德国]](德奥合并后)、[[苏联]]、[[英国]]、[[法国]]、[[意大利]],高于[[日本]]、[[波兰]]、[[西班牙]]。在天鹅绒革命后,捷克斯洛伐克联邦共和国解体,并于1993年1月1日起成为捷克及斯洛伐克两个独立的国家。捷克斯洛伐克位于欧洲中部,面积12.79万平方公里,人口1563.8万(1989年)。 == 历史沿革 == 公元5~6世纪,[[斯拉夫人]]从[[维斯瓦河]]、[[易北河]]上游西迁至捷克和斯洛伐克地区。公元623年,该地区形成西斯拉夫部落联盟——[[萨摩公国]]。9世纪初,[[大摩拉维亚帝国]]建立,封建社会开始。906年,匈牙利王国兼并斯洛伐克地区,大摩拉维亚国瓦解。10世纪上半叶,以[[布拉格]]为中心建立了[[捷克公国]]。 11世纪中期,捷克公国的疆域从波希米亚扩大到摩拉维亚,封建制度得到迅速发展。1086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四世]]授予捷克王公[[弗拉迪斯拉夫二世]]以[[波希米亚]](波希米亚是拉丁语、日耳曼语对捷克的称呼)国王称号,从此捷克公国臣服于神圣罗马帝国。12世纪后半叶,捷克公国改称波希米亚王国。14世纪初,神圣罗马帝国卢森堡王朝亨利七世之子约翰娶捷克王位继承人艾莉茜卡为妻,约翰遂成为波希米亚国王。 15世纪初,捷克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1419年7月,胡斯战争爆发,反封建斗争席卷捷克各地和斯洛伐克部分地区。1526年,神圣罗马帝国哈布斯堡王朝皇帝斐迪南一世继承波希米亚和[[匈牙利]]王位,兼并了捷克和斯洛伐克大部分地区。1617年,奥地利斯捷里亚公爵斐迪南二世成为波希米亚国王,次年禁止布拉格新教徒集会,引发捷克人民起义。图伦伯爵组成临时政府,捷克暂时摆脱了[[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1620年,捷克和普法尔茨联军在白山战役中失败。斐迪南二世复位,残酷镇压捷克人民,使捷克沦为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一个行省。17世纪末~18世纪末,捷克斯洛伐克资本主义有所发展。1781年11月1日,约瑟夫二世颁布废除农奴制诏令,促进了波希米亚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1848年6月,布拉格人民举行起义,迫使奥地利当局废除劳役制。1867年,奥地利与匈牙利将统一的奥地利帝国改组为二元制的奥匈帝国。捷克和斯洛伐克从此处于奥匈帝国统治之下。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捷克和斯洛伐克谋求建立独立、统一的国家。1918年,奥匈帝国崩溃。捷克斯洛伐克于同年10月28日独立,建立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1919年初,在俄国十月革命影响下,东欧出现无产阶级革命浪潮。同年6月16日,斯洛伐克苏维埃共和国在普雷绍夫成立,7月初为资产阶级政府和外国干涉军镇压。1921年5月,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成立。1933年,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冲击了捷克斯洛伐克,国内工人运动高涨。 1938年,英、法在慕尼黑会议上出卖捷克斯洛伐克,将苏台德地区割让给纳粹德国。次年3月,纳粹德国出兵占领捷克斯洛伐克全部领土,在捷克地区成立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保护国,[[斯洛伐克]]地区成立受纳粹德国保护的斯洛伐克共和国,斯洛伐克的部分地区割让给纳粹德国的盟友匈牙利(被称为“高地地区”)。捷克斯洛伐克前总统爱德华·贝奈斯逃亡英国组织流亡政府。捷共则成立中央民族革命委员会,开展游击抵抗运动。1945年4月,在科希策成立了以捷共为领导的民族阵线联合政府。同年5月9日,在苏联帮助下,捷克斯洛伐克全境获得解放,捷克和斯洛伐克再度合并,割让匈牙利的领土重新划归捷克斯洛伐克,但外喀尔巴阡州则割让给苏联的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1946年5月,成立了以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领导人克莱门特·哥特瓦尔德为总理的联合政府,贝奈斯任总统。政府没收了外国资本家和官僚的财产,颁布了工业、银行和私人保险公司国有化法令,进行土地改革。1948年2月,发生二月事件,参加联合政府的民族社会党等党派因接受美国的马歇尔计划而与捷共发生对立,事件以捷共的胜利而告终。随后捷共完成了土地改革,废除了大土地所有制,消灭了封建残余。同年5月9日通过宪法,定国名为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哥特瓦尔德当选为总统。捷克斯洛伐克分别于1949年和1955年加入经济互助委员会和华沙条约组织。1949年~1960年,捷克斯洛伐克成功地完成了两个五年计划。在20世纪50年代,国内工业年平均增长率达10.9%,农业合作化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接近完成。1960年,捷克斯洛伐克通过新宪法,改国名为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1968年1月,亚历山大·杜布切克接替安东宁·诺沃提尼出任捷共第一书记,发动了名为“布拉格之春”的经济和政治改革运动。同年8月20日,苏联出兵捷克斯洛伐克,结束了“布拉格之春”。10月16日,苏捷两国签订了《关于苏联军队暂时驻在捷克斯洛伐克境内的条件的条约》。 1969年4月,古斯塔夫·胡萨克出任捷共中央第一书记,1971年,改任总书记,1975年,任总统和武装部队总司令。1987年12月,捷共举行中央全会,胡萨克辞去总书记职务,留任共和国总统。米洛什·雅克什当选为中央总书记。1989年11月,捷克斯洛伐克成功发起“天鹅绒革命”,联邦议会批准修改宪法,取消其中关于捷共在社会中起领导作用等条款,实行多党议会民主制。同年12月,胡萨克任命马里安·恰尔法为总理,组成新政府。同月胡萨克辞去总统职务,联邦议会选举瓦茨拉夫·哈维尔为总统。 1990年3月,捷克斯洛伐克联邦议会决议改国名为捷克斯洛伐克联邦共和国。4月再次改国名为捷克和斯洛伐克联邦共和国。6月举行的全国首次大选中,公民论坛和公众反对暴力组织获得议会多数席位,组成了以它们为主体的联邦政府。大选后组成的联邦议会先后通过一系列经济改革法律,规定改变现行经济体制,实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11月举行的地方选举中,公民论坛在捷克获得多数席位,公众反对暴力组织和基督教民主运动在斯洛伐克获多数席位。 在1992年6月的大选中,公民民主党和争取民主斯洛伐克运动两个政党分别在捷克和斯洛伐克获胜。同年11月25日,两个共和国领导人经过协商,决定将捷克和斯洛伐克联邦共和国分离,并经联邦议会通过解体法,规定自1993年1月1日起两个共和国分别成为独立的主体国家,捷克共和国和斯洛伐克共和国均为捷克斯洛伐克的继承国。从此,统一的捷克斯洛伐克不复存在。史称“天鹅绒分离”。分裂后,原捷克斯洛伐克的国旗由捷克共和国使用。 == 地理环境 == 位置捷克斯洛伐克东部与苏联相邻,南部与匈牙利、[[奥地利]]接壤,西部与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相连,北部与波兰交界。 气候捷克斯洛伐克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自西向东,大陆性气候逐渐增强。平均年降水量600-800毫米,部分山区达1500毫米。 地形捷克斯洛伐克西半部盆地、丘陵和高地相间,边境有[[苏台德]]、[[克鲁什内]]、捷克林山等山脉,东半部主要属[[西喀尔巴阡山]]区。 == 自然资源 == 捷克斯洛伐克境内主要河流有易北河和[[多瑙河]],可通向外海。森林面积约占领土总面积的35%。主要矿藏有煤、[[铀铁]]、[[锑]]、[[铅]]等。 == 人口民族 == 捷克斯洛伐克共有人口1563.8万(1989年),其中捷克人约占64%,斯洛伐克人约占30%,其余为匈牙利人、德意志人、波兰人等。官方语言是捷克语和斯洛伐克语。捷克斯洛伐克居民多信天主教,捷克斯洛伐克克朗为官方货币。 == 国家象征 == 国旗呈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3∶2。由蓝、白、红三色组成。左侧为蓝色等腰三角形。右侧是两个相等的梯形,上白下红。 == 国歌 == 《捷克斯洛伐克国歌》 该国歌是由捷克爱国歌曲《我的家在哪儿》和斯洛伐克学生爱国歌曲《塔特洛山上电光闪闪》各取第一段结合而成的,分别代表捷克族和斯洛伐克族。 前一段《我的家在哪儿》是1834年捷克剧作家约塞夫·卡杰坦·提尔的闹剧《无怒无争》的背景音乐,由捷克作曲家法兰提谢克·简·斯克鲁普作曲。 后一段《塔特洛山上电光闪闪》则采用斯洛伐克民谣的旋律,由斯洛伐克诗人简克‧马茨卡填词。1918年10月28日共和国成立时被确立为国歌。1993年解体后,两段分别为捷克国歌和斯洛伐克国歌。 == 经济 == 捷克斯洛伐克工业发达,以生产机床、汽车以及动力、化工和冶金设备等机器制造业为主,此外还有钢铁、化学、纺织、食品、木材加工等部门,制鞋和啤酒酿造业著名。捷克斯洛伐克农业机械化程度较高,种植小麦、[[大麦]]、甜菜、马铃薯、[[亚麻]]等。畜牧业以养猪、牛为主。捷克斯洛伐克主要进口燃料、工业原料、机器、日用品等,主要出口汽车、机床、化学品、消费品等。 == 分裂 == 捷克和斯洛伐克两个民族虽然语言相近、信仰相同,但历史发展却不完全相同。捷克长期从属于神圣罗马帝国和奥地利帝国,而斯洛伐克人长期处于匈牙利人的统治之下。1526年,匈牙利王国大败于奥斯曼帝国,其中心部分被土耳其人占领,布拉迪斯拉发作为匈牙利的首都长达250多年。19世纪后半期以后,斯洛伐克又成了奥匈帝国的一部分。在这过程中,直接统治斯洛伐克的仍是匈牙利人,后者甚至对前者实行过匈牙利化政策。1918年奥匈帝国解体之后,斯洛伐克人才最终摆脱了匈牙利人几百年的统治,与捷克人一起建立了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但是,在同处一国的时候,由于捷克人处于主导地位,斯洛伐克人感到的常常是不平等。1918年5月,后来成为第一任总统的马萨里克在美国与捷克和斯洛伐克侨民签署的协议中,保证斯洛伐克民族在共和国中的自治地位。但这个共和国成立后,斯洛伐克只是该国的一个地区,并不拥有真正的政治主权。再比如,“科希策纲领”明确地肯定了斯洛伐克的民族特性,保证其在未来国家中的平等地位。但实际上,斯洛伐克的自治地位被逐渐削弱。1968年正式确立联邦制,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的是斯洛伐克人的抗争。另外,捷克和斯洛伐克两个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差距越拉越大。剧变之后,捷克和斯洛伐克这两个联邦主体在经济转轨政策方面也存在着较大的分歧。[注释:万世荣.捷克和斯洛伐克联邦共和国解体的缘由和影响.《国际问题研究》杂志,1993,]所有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两个民族对统一国家的认同。捷克一位历史学家就指出,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在共处一国时没有能在绝大多数民众中形成共同的捷克斯洛伐克意识。长期的屈从感使得斯洛伐克人特别渴望独立和拥有自己的国家。1939年捷克斯洛伐克被德国肢解,斯洛伐克人曾建立一个“独立国家”,但这个“独立国家”臭名昭著,是纳粹利用斯洛伐克人的民族主义制造出来的一个傀儡政权。二战后,斯洛伐克人还得与捷克人共处一国。80年代末发生了社会剧变之后,斯洛伐克人和捷克人便开始就国家权力分配问题进行讨价还价,希望自己也能成为国际法的主体。于是,他们主张用“捷克—斯洛伐克”为名取代“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1992年6月议会选举后,两个对国家结构和经济转型问题持截然不同观点的政党分别在捷克和斯洛伐克胜出。在协商不成的情况下,两党领导人达成解散联邦的协议。根据捷克斯洛伐克议会11月通过的《捷克和斯洛伐克联邦共和国解体法》,从1993年1月1日起,斯洛伐克正式独立,圆了自己千百年的国家梦。当时,斯洛伐克人普遍认为,捷克斯洛伐克解体的主要原因是捷克人不愿意给予斯洛伐克人以平等的地位。与前苏联和前南斯拉夫两个联邦制国家相比,特别是与南斯拉夫相比,捷克斯洛伐克的解体最大的特点是平和。捷克和斯洛伐克两个民族的形成与发展虽有不同,但总的看来无大积怨。因此,斯洛伐克与捷克的分手是在协议中逐步达成一致的,不仅没有暴力冲突,甚至也没有相互诋毁的过激言行。 一般相对常见的观点认为,捷克与斯洛伐克的分离有民族原因有历史原因,其中主要的原因是捷克有着主体民族捷克族,斯洛伐克有着自己的主体民族斯洛伐克族。2000年,曾经参与当初事件的原斯洛伐克总理扬·恰尔诺古尔斯基正是这么说的:我们这两个民族是如此的不同,以致于无法组成一个国家。 这当然不能说是错的,但是多少有些粗疏大条了。因为,有反例存在证明这不是一个必然的路径,这不是一个由甲到乙或再到丙的自发演化过程——扬·恰尔诺古尔斯基其实也只是感慨,他本人做的政治分析并非如此。从历史角度看,捷克是曾经的波西米亚王国(波西米亚其实就是拉丁语、日耳曼语对捷克的称呼),是神圣罗马帝国七大选帝侯之一,许多国王波西米亚甚至本人兼任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认波西米亚并入奥地利哈布斯堡帝国;而斯诺伐克作为大摩拉维亚的中心部分,11世纪成为匈牙利王国的一部分,后来随匈牙利和奥地利合并成为君合国家,斯诺伐克也成为了奥匈帝国的一部分。虽然同处奥匈帝国治下,但是不同的政治生态和管治方式使得捷克和斯诺伐克拥有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不同的文化、宗教格局和不同的宪政与自治的经验,如果说得稍微简单一点,那就是捷克近代化程度更高一些,更加发达一些。1918年,奥匈帝国OVER,捷克与斯洛伐克决定重新联合成一个新的国家——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注意,此时的捷克斯洛伐克国家里有大量的德意志人和匈牙利人,加起来差不多达到35%,作为民族成分不容小觑。不过,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由于纳粹引发的民族仇恨,捷克斯洛伐克境内的德意志族裔遭到强制驱逐,而匈牙利人同捷克斯洛伐克政府签订了协议,彼此交换境内他国族裔。这些举措叠加的效应:捷克斯洛伐克的国名现在名副其实,其民族构成相对单一化了。可是,另一方面,这也就使得斯洛伐克人当初选择与捷克人族群融合的一个重要背景和目的——联合组成民族国家中的优势族群——业已不复存在,两个不同的主体民族身处新的族群版图中,在心理上形成了你的所得就是我之所失的感觉。当变革发生的时候,其实一开始捷克和斯诺伐克双方因为存在共同的敌人和价值观,关系一度相当融洽,双方约定,保留原联邦政治结构与宪法不变,以2年为期,在这期间根据具体情况和事情发展重新寻找平衡点。当然,事后复盘,在技术上,分离不见得是唯一选项,但问题其实出在前述的两个不同主体民族身处新的族群版图中,在心理上形成了你的所得就是我之所失的感觉。在捷克一方,自我认知是原来苏联主导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斯洛伐克的“奶牛区”,有种一直被截长补短对斯诺伐克输血的不满,要的就是一个公平公正;而斯洛伐克,虽然在苏联时期出过捷克斯诺伐克的主要领导人,但自我认知是布拉格政府的地方分支,此时对自己好不容易获得的政治主体地位珍若拱璧(为了彰显捷克与斯洛伐克的平等主体地位,这时的捷克斯洛伐克联邦共和国已经改称为捷克”和“斯洛伐克联邦共和国),要的也是一个公平公正。事实上,两个民族一方对另一方所谓的压迫并不存在,但难以修复和弥补的不平衡最终使双方决定分手。斡旋协调无效之后,捷克和斯洛伐克联邦共和国解体,1993年1月1日起,捷克共和国和斯洛伐克共和国同时成为主权国家。<ref>[https://www.sohu.com/a/251786738_100166177 捷克斯洛伐克为何分成两个国家? ,搜狐2018-09-04] </ref> == 相关视频 == 一个人游览捷克斯洛伐克古堡,宛如一个童话世界 <center>标题</center> {{#iDisplay:j06288ijbfm|780|460|qq}} == 参考文献 == {{reflist}} [[Category: 740 歐洲史地總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捷克斯洛伐克第一共和国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