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0.189.171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故乡的吃食(董凤琴) 的原始碼
←
故乡的吃食(董凤琴)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故乡的吃食'''<br><img src="https://images.pexels.com/photos/12968493/pexels-photo-12968493.jpeg?auto=compress&cs=tinysrgb&w=1600&lazy=load"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www.pexels.com/zh-cn/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图片网]</small> |} '''《故乡的吃食》'''是[[中国]]当代作家董凤琴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故乡的吃食=== 故乡居[[天津]]市区约70公里,一片盐碱地,这里种植[[小麦]]、[[玉米]]、[[高粱]]、谷子、豆子、红薯,小麦收成不好,村民们只有在家里来了客人或过年时才“勇敢”地吃上一顿白面馒头,玉米、高粱、谷子、红薯,这些粗粮才是家家餐桌上的主力军,变着花样加工这些初吃新鲜,天天吃是难事的盐碱地赐给的礼物,成了庄户人家的功课,祖祖辈辈的庄户人家紧紧搂住了这份礼物。 格 豆 写下“格豆”一词时,眼前总是萦绕着一团一团的热气,灶膛里火苗儿忽闪忽闪地,锅里的水咕咚咕咚地翻滚着浪花儿,母亲站在灶台前,两只手从瓦盆里拿出一团淡红色的高粱面团儿,热气腾腾的锅里,一个叫格豆床子的长方型擦板儿早就像个猴急的新郎等着新嫁娘啦,这个长方型的擦板是庄户人家的“艺术品”,长方型的钢板上住着数个一般大小的圆眼儿,有两根长条木棍和两根短木棍儿似卫兵护卫着,两个长长的木棍儿在圆型的大锅里架起了桥梁,静等那红红脸堂芳名:高粱面的新嫁娘。 这时候灶膛的火得给力,就需要一个孩子拉风箱(风箱向灶膛吹风,灶膛的火苗儿就旺)我最愿意坐在板凳上给忙碌的母亲帮忙,我最喜欢看母亲在热气腾腾雾气里操作,好似我看过小人书里的指挥官,只见母亲两只手从瓦盆里捧起高粱面团,很帅地放在[[格豆]]床子上,然后一只手轻轻扶住格豆床子的木条,一只手按压住高粱面团,格豆床子下一根儿一根儿圆型格豆象一群急着去游泳的娃娃,劈里啪啦地跳到大锅里啦,这时的我觉得我娘好能干啊,她会变戏法。 不一会儿,锅里的格豆就熟了,母亲拿起大爪篱往大锅里一抄,那调皮的格豆就乖乖地来到一个早就准备好的盛着凉水的瓦盆里,热气团团地围绕着捞面的母亲,母亲的脸熏得红扑扑的,一边捞面一边哄着馋嘴的孩子们,瞧你们猴急样儿,都等等啊,头一碗是给爷爷吃的,这时候,母亲就去做拌“格豆”的“卤儿”,因为爷爷要来吃饭,母亲就从篓子里拿出一个鸡蛋,从院子里摘下两根儿丝瓜,再摘一个西红柿,做一盆卤儿,红红绿绿一大盆,香喷喷地,好看又好吃。苦寒的乡村日子就这样在一辈辈主妇的手里哄乐喽。 贴饼子熬小鱼儿 走在天津市区街头,可看见餐馆里有道菜,非常熟悉:贴饼子熬小鱼,大城市餐馆里的贴饼子熬小鱼儿怎么也吃不出小时候的味道。 小时候家乡夏季雨多,雨下过后,在大小河沟里,就是在家门口的小水洼里都有小鱼儿在游。大人们在大河里用网打打鱼,孩子们在小河沟里摸小鱼儿,大鱼是舍不得自己吃的,送到餐馆里卖个好价钱,小鱼用来满足一家人胃口的。 能吃的小鱼儿有两种,一种是鲫鱼,一种筷子鱼,这两种鱼都是寸把长,下锅前,要把鲫鱼的肚子挤破,鱼肠子和胆囊就出来了,鱼就不苦腥味了,主妇们让这两种鱼在面粉里打个滚儿,热锅放油,涂满“脂粉”的鱼儿们乖乖地成了主妇铁铲下的兵,早就准备好的调料兑上清水,倒在锅里,只听“刺啦”一声,这道菜就做好一半了,等锅盖冒出热气,锅帮热得发烫了,最后一位角儿出场了,主妇们从瓦盆里取出一块玉米面团,两只手拍几下,这面团儿就成了主妇的第三只手,只见这第三只手啪地一声就贴在了热锅帮上。 [[灶膛]]里的柴火噼噼啪啪,锅里的鱼咕嘟咕嘟,揭开大锅,喷喷香的炖鱼好了,那原本没有味道的玉米面饼子竟有了鱼的味道,尤其是饼子贴在锅盖的那一面,焦黄,咬一口嘎巴脆。柴草的清香,锅里的鱼香,饼子的“嘎巴”香,这是大自然的馈赠啊,如今的大都市几人围坐在一张桌子,桌子中央有一个铁锅,锅里有条大鱼,锅里的鱼熟了,服务员递上几个玉米饼子,此时此刻的我想起的是故乡的贴饼子熬小鱼,看见是母亲那双拍面团的手。 尜尜汤 一写“[[尜尜汤]]”三个字,童年时生香活络的日子就来到笔下。 “尜尜”的形状和字型相似,两头尖、中间大,食材还是玉米面。主妇们用手指从一块和好的玉米面捏下一小块用手攥一下,尜尜的形状就出来了,两头尖尖中间鼓鼓的,长度和拇指一样,尜尜上留有手指的两道小凹儿,看上去很有劲儿,小小的尜尜有了手的温度和力度,有了妈妈的味道。 一个个尜尜攥好后,放在铺着面粉的簸箕里,母亲双手端着簸箕,上下左右颠着簸箕,小尜尜似乖孩子在簸箕里打着滚儿。 先在大锅里爆几粒葱花儿,葱花的香味弥漫开来时,在大锅里加水,大锅里的水沸腾了,母亲立起簸箕,尜尜们纷纷跳入锅里,母亲用铲子引导着这群娃娃们慢慢地游着。尜尜熟了,最后一个角儿出场了,冬天是白菜,夏天是丝瓜。一群白色的叶子、绿色的瓜片围着黄澄澄尜尜上下翻滚着跳跃着,柴草在灶膛里噼里啪啦响着,草木的清香和着大锅里的面香,生香活络的日子暖了一家老小的胃口。 记得最深的一次是在一个冬夜吃尜尜汤的情景,那时,我大概十三岁,个子高,个子高的标志就是能骑“大铁驴”,这大铁驴是乡下人自己攒的[[自行车]],比现在的女车要大许多,农村人用它驮粮食柴草、家用的大立柜,是家家都看重的生活必须品,在一个冬天的晚上,我听见了一个行动,家族的老爷们要集体到十几里地外的团泊洼水库打苇子,苇子是家里盖房用的,听到这个消息心里一阵激动,我也要去,母亲拗不过我,星星还挂在天上是,我起来了,好激动啊,有点花木兰替父充军的豪爽,我也学着老爷们的样子端起大海碗呼啦呼啦地喝着尜尜汤,全身立马热乎起来了,尜尜汤给足了热量和勇气,骑着大铁驴跟着打苇子小分队出发啦。 我的故乡东翟庄,这个小村庄的形成多少年了已无法考证,祖祖辈辈用双手打扮着贫瘠的盐碱地,主妇们精心制作着盐碱地送给的礼物,养育了一辈又一辈的庄户人,也养育出抗日民族英雄淞沪抗战四行仓库保卫战营长杨瑞符。 <ref>[http://www.360doc.com/userhome/71096453 个人图书馆网]</ref> ==作者简介== 董凤琴,出生在一个枣花飘香的小村庄,16岁参军入伍,喜爱写作,多年来笔耕不辍,发表散文多篇。 ==参考资料== {{Reflist}} [[Category:820 中国文學總論]] [[Category:825 中國散文論;語體文論;新文學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故乡的吃食(董凤琴)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