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5.62.7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教宗 的原始碼
←
教宗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教宗1.jpg|缩略图|教宗:是[[天主教罗马教区|罗马]][[主教]],同时为普世[[天主教会]]领袖与[[梵蒂冈城国]][[国家元首]],传统上被认为是[[西门彼得|圣伯多禄]][[宗徒]]之位的[[使徒统绪|后继者]]。]] '''教宗'''(Papa)是[[天主教罗马教区|罗马]][[主教]],同时为普世[[天主教会]]领袖与[[梵蒂冈城国]][[国家元首]],传统上被认为是[[西门彼得|圣伯多禄]][[宗徒]]之位的[[使徒统绪|后继者]]。天主教会使用「'''教-{}-宗'''」为[[中文]]译名,部分[[华语圈]]教外人士、[[日本]]<ref>{{cite journal |title = 教皇 |url = https://ja.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95%99%E7%9A%87&oldid=64122470 |date=2017-05-15 |journal=Wikipedia |language=ja }}</ref>、[[韩国]]<ref>{{cite journal |title=교황 |url = https://ko.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A%B5%90%ED%99%A9&oldid=18806916|date=2017-05-25 |journal=위키백과, 우리 모두의 백과사전 |language=ko }}</ref>、[[越南]]则译为「'''教-{}-皇'''」。现任(第266任)教宗为[[方济各 (教宗)|方济各]],于2013年3月13日当选<ref>[http://zht.radiovaticana.va/news/2017/03/13/%E6%95%99%E5%AE%97%E6%96%B9%E6%BF%9F%E5%90%84%E7%95%B6%E9%81%B8%E5%9B%9B%E9%80%B1%E5%B9%B4%EF%BC%9A%E7%9C%9F%E6%AD%A3%E7%9A%84%E6%94%B9%E9%9D%A9%E5%A7%8B%E6%96%BC%E2%80%9C%E5%BF%83%E9%9D%88%E9%9D%A9%E6%96%B0%E2%80%9D/1298438 教宗方济各当选四週年:真正的改革始于“心灵革新”],[[梵蒂冈广播电台]],2017年3月13日</ref>。 === 辞源 === 教宗的[[拉丁文]]原词「Papa」源自[[希腊文]]的「πάπας」,原意为「[[父亲]]」<ref>cite = https://ahdictionary.com/word/search.html?q=pope |title=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publisher=Houghton Mifflin Harcourt |date= |accessdate=2017-03-16</ref>,起初用于对任何[[司铎]]或[[主教]]亲暱的称呼。4世纪或5世纪时,「πάππας」在[[西罗马帝国]]仍频繁地用于称呼主教,尽管它已经开始逐渐转变成现代的用途,即局限于称呼罗马主教,而在[[东罗马帝国]],尤其是在[[希腊]]和[[俄罗斯]],司铎仍然称为「πάπας」。 == 沿革 == 从《[[宗徒大事录]]》时期开始,[[使徒]]们在[[犹太会堂]]讲道,但大部分基督徒聚会是分散在各个家庭中进行,甚至当有迫害时也会在地下坟墓中进行,因此聚会地点乃相当分散,渐渐的这些家庭聚会以大城市为中心形成一个个[[教区]]的概念,在教区裡面他们就设立[[主教]],主教或[[教父]]这个词在中文裡面也被翻译为监督或是[[长老]],圣经中多次提到使徒召集各地方长老与祂们说话,这些主教在接受使徒的教导后,便将这些教导带回各教区,这些长老继承使徒成为各地方教会的宗教领袖。<ref name="初代的教会">苏文峰,[http://www.smyrnasrci.org/wp-content/uploads/4-Church-History/ChurchHistory_L01_ForPDF.pdf 教会历史第一课:初代的教会(上)]</ref><ref name="初代教会职务">[http://www.radiovaticana.va/proxy/cinesebig5/churchistory/storiaconcis/1storia13.html 初世纪教会职务的形成与演变],梵蒂冈广播电台,天主教会史浅谈上十三</ref> 教宗的[[三重冕]],象征教宗之训诲、圣化、治理三项神权。 而主教之所以在社会上拥有很大的权力也有其历史因素。初代教会由于圣经及使徒书信多半由人工抄写在羊皮上,流传并不普及,一般信徒难以直接阅读,加上当时基督徒多数不识字,无法了解教义,因此各种的「异端」教义容易流传。特别是[[诺斯底主义]]的流行使得长老们在试图消灭这些「异端」的过程中,加强了这些主教的权力。 其次,由于初代几位具影响力的[[教父]](也就是教会领袖,特别是初代教会的神学家)十分看重与强调主教制度,无形中提高了主教的地位。例如[[安条克的依纳爵|伊格纳修]]、[[爱任纽]]、[[居普良]]等,其中居普良提倡主教制度最为出力,他说,一切的主教都是平等的,背叛主教就是背叛教会<ref name="主教制与传统">[http://www.youtube.com/watch?v=pwv_tdBvwDg&list=PLAE44332EC8D0D527 教会历史主教制与传统蔡丽贞]</ref>。到了国教时期,罗马帝国形成[[五大牧首|五个主要主教]]制度,即罗马主教、[[亚历山大牧首|亚历山大港主教]]、[[安条克牧首|安提阿主教]]、[[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君士坦丁堡主教]]、以及[[耶路撒冷牧首|耶路撒冷主教]],五个主教明争暗斗,都希望能成为主教之首,直到[[伊斯兰教]]兴起后,耶路撒冷、安提阿和亚历山大港教会都因[[穆斯林的征服|穆斯林势力入侵]]而衰落,剩下罗马主教和君士坦丁堡主教分别成为西东方教会重要领袖,而罗马主教在政权分裂的西部地区因数次与入侵蛮族成功的谈判,其社会重要性更远超过政权,成为西部有政教实权的人物<ref name="宣教历史">庄祖鲲,[http://www.youtube.com/watch?v=vjBvxx1dzVs&list=PLsNJO0nl_IhRrKGSFdDq_SCWmKvqWaBpR 宣教历史六:中古世纪论]</ref>。 罗马主教权高于其他地区主教,有以下八个原因: *罗马是罗马帝国的首都 *相传使徒保罗与伯多禄都是在罗马殉道,因此罗马的宗教地位就更高 *罗马城曾在[[尼禄]]时期被放火烧城,作为屠杀基督徒的藉口。[[保罗 (使徒)|保禄]]与[[伯多禄]]在此次迫害中殉道,罗马城受到帝国最大的迫害,因此受到基督徒钦佩 *罗马教会曾慷慨救济灾荒,特别是[[耶路撒冷]]饥荒 *330年,罗马帝国首都迁到[[拜占庭]]后,[[罗马]][[主教]]就成了西方教会的领袖 *公元4-5世纪,当[[东方教会]]在争论神学问题时常会找罗马[[主教]]来主持公道,因为相较于东方教会受希腊文化影响,倾向神祕主义,较为感性,罗马所代表的西方教会受[[罗马法]]的影响,重视用逻辑推理,严谨的方式解读圣经,所以东方教会常找西方教会的罗马主教来做判定 *罗马教会人才辈出有许多杰出神学家 *基于对Bible|马太福音|16|18-19的解释,他们认为[[圣伯多禄]]是罗马教会的第一任主教,所以罗马主教继圣伯多禄之后拥有主教的正统。 在整个[[中世纪]],由于《[[圣经]]》的不普及,对《圣经》的解释都由各地方主教担任,主教的权威甚至高于《圣经》的权威,同时基督教信仰也在这时期控制整个[[西方世界]],罗马教会有了教廷的称呼,罗马主教也有了教宗的称呼,其影响力及影响范围甚至超过政权,政权的执政者也都受教宗的加冕,教宗可以从各地教会获得捐税,掌握神职人员的任用以及教会司法权。 一直到13世纪下半叶,英法两国的皇室贵族,因自身利益不愿受外来势力影响,无法容忍罗马教会干涉各国政治,公元14-15世纪,英、法在神职人员任用及教会司法权上便归到[[君主]]手上,但仍向罗马教廷纳税。中古时期,由于神职人员的腐败,教廷势力渐渐低落,公元1300年左右,义大利和[[法国]]彼此争夺对教会的影响力,教廷一度迁移到当时为教宗领地但临近法国的[[亚威农]](现今为法国领地),形成七任教宗都在亚维农治事的[[亚维农教廷|亚维农时期]]。之后,甚至出现同时有两个教廷与两位教宗的局面,公元1409年,巴黎大学的教授们提议召开比萨会议,会议中决议将两位教宗都撤职,另立一位新教宗,然而此次会议法义的两位教宗都没有出席,各国仍自拥各自认定的教宗,因此比萨会议后形成了有三个教宗的局面。一直到公元1415年的[[康士坦斯大公会议]],才正式取消了三个教宗的职位,消除了教会的分裂,也把教宗的权力限制在立法团体——即大公会议,但仍无法解决教廷腐败的问题。在公元1517年,在[[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中,因为[[马丁路德]]在数次与大公教会的辩论中,始终坚持圣经权威高过主教权威的论点<ref name="马丁路德(2)">[http://www.youtube.com/watch?v=0bYsUbwLdTQ&list=PLAE44332EC8D0D527 教会历史马丁路德(2)蔡丽贞]</ref>,持此观点的[[新教]]便由大公教会分裂出来,新教也称为改革宗、更正教、抗议宗或广泛称为基督教会。原来的大公教会,一般也称为天主教,便仍保存原来的教廷与教宗制度,而新教由于马丁路德人人皆祭司的观点,强调每个个人都可以藉由读圣经、祷告直接明白上帝的旨意,不需透过主教或神职人员做为媒介,因此产生了非主教制的教会体系,但依然有维持主教制的新教教会,如[[圣公宗]]。 == 头衔 == 教宗的完整头衔是:'''罗马主教、基督之代表、宗徒长之继承人、普世教会最高教长、意大利首席主教、罗马教省总主教及都主教、梵蒂冈城邦元首及天主众僕之僕'''(Episcopus Romanus, Vicarius Christi, Successor principis apostolorum, Pontifex Maximus, Primatus Italiae, Archiepiscopus ac metropolitanus provinciae ecclesiasticae Romanae, Princeps sui iuris civitatis Vaticanae, Servus Servorum Dei}}),但很少使用。天主教会认为教宗为初任罗马主教,即[[十二门徒]]之一[[伯多禄]]的后继,因此一开始称呼他为「伯多禄之代表」,直到11世纪教宗革命(又称[[格里高利改革]])时才改称为目前的「基督之代表」。 2006年《宗座年鑑》删除了「西方[[宗主教]]」(Patriarcha Occidentis)的称呼。它的上一次修订在1969年,当时教宗[[保禄六世]]把「天主众僕之僕」加于名号之中,并删除了「光荣在位」的语句<ref name="公教报">[http://kkp.catholic.org.hk/gl/gl3243.htm 教宗除西方宗主教名号 教廷称有利基督徒合一],[[公教报]],第3243期,2006年4月16日</ref>。 由于教宗在[[中世纪]]时拥有超乎西欧世俗君王而与[[中国皇帝]]近乎对等的地位,曾在[[明朝天主教|明末天主教]]被译为“'''教化皇'''”,继而影响周边同为[[汉字文化圈]]的国家<ref>张春申,[http://archive.hsscol.org.hk/Archive/periodical/ct/CT055/CT055B.htm 〈利玛窦对我国教会的启示: 文化工作的教会幅度〉]《神学论集》55期,([[台北]]:[[辅仁大学]],1983)pp. 37-42</ref>。 另外在[[西方世界]],教宗有时也会被敬称为「圣父」(Holy Father),其意为「神圣的父亲」,与[[三位一体]]所指的[[圣父]]不同<ref>Michael,[http://www.catholicworld.info/sameroot/C.htm#C2 「圣父」和「神父」之名不对吗?]同根生,2004年1月16日</ref>。 == 职权 == 教宗被[[天主教会]]认为是[[耶稣]]在当今[[世界]]的代表,其主要任务即是领导耶稣建立的[[教会]],并将信仰[[传福音|传佈]]到世界各个角落。教宗的教务职权|Ecclesiastical jurisdiction被称为「[[圣座]]」,是以教宗为中心构成的教务领导团体,除了负责管理罗马的天主教会,还具有代表与领导整个天主教会的功能,现今亦为[[国际法]]承认的[[主权]]实体,可与世界各国缔结[[外交关系]]。 除了[[宗教]]职务之外,教宗也是[[梵蒂冈|梵蒂冈城国]]的[[国家元首]],该国由圣座管治。梵蒂冈整个被[[意大利]]首都[[罗马]]包围,在1870年之前,教宗统治的区域一度拓展到整个意大利中部,其[[领土]]——即[[教廷国]],被称为「圣伯多禄的遗产」。尽管授予教宗对这些[[领土]]的统辖权的文件,也就是所谓的《[[君士坦丁御赐教产谕]]》,在15世纪被证明是伪造的,教宗对教廷国的统治还是延续至1870年[[意大利统一]],而[[意大利王国]]和教宗之间最终的政治协议一直到1929年的《[[拉特兰条约]]》才得以实现。1948年通过的《[[意大利共和国]]宪法》,再次确定该条约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 任职方式 === 教宗是由[[枢机]]组成的[[枢机团]]召开[[教宗选举|秘密会议]]互选产生的,一旦当选就是终身职,但中途可[[教宗辞职|辞职]]。前任教宗逝世或辞职后,至继任教宗选出前的职位空缺期,被称为「[[宗座从缺]]」。 现今的[[教宗选举]]制度是在1268年—1271年的三年空位期之后,于1274年里昂第二次大公会议|Second Council of Lyon採用的,包括枢机团在选举时必须与外界隔离的规定;而教宗选举在1492年起固定于梵蒂冈的[[西斯廷礼拜堂]]举行迄今。 == 近况 == [[若望·保禄二世]]于1978年58岁时被选为教宗,也是自[[哈德良六世]](1522年—1523年间在位)以来首位被选为教宗的非[[意大利]]人。若望·保禄二世于2005年4月2日逝世后,于4月2日到18日期间产生职位[[宗座从缺|宗座空缺]],4月18日开始的[[教宗选举]],用了不足1天即选出[[德国]]籍[[枢机]][[约瑟夫·拉青格]]为新任教宗,圣号为[[本笃十六世]]。 [[圣座]]发言人于2013年2月11日宣布,时年85岁的教宗[[本笃十六世]] (Pope Benedict XVI)因为健康因素,在2月28日晚上8点(欧洲中部时间)正式退位,成为西元1415年以来,首位[[教宗辞职|主动请辞的教宗]]。<ref>[http://www.voachinese.com/content/pope-20130211/1601089.html 教皇本笃十六世即将退位"]</ref> 2013年3月13日,[[梵蒂冈]]宣佈[[阿根廷]]的[[枢机]]豪赫·马利欧·贝果格利欧当选教宗,[[尊号]]为[[方济各 (教宗)|方济各]] (Pope Francis)。他是[[额我略三世]]以后一千二百年来,第一位不是[[欧洲]]出身的教宗;亦是[[基督教史|天主教史]]上第一位来自[[美洲]]与[[南半球]]的教宗,以及首位[[耶稣会]]出身的教宗 == 参考文献 == {{Reflist}} === 外部连结 === * [http://www.vatican.va/ 圣座] * [http://www.vatican.va/chinese/index.html 圣座] === 参见 === {{col-begin}} {{col-break}} ; 相关列表 * [[教宗列表]] * [[教宗牧徽]] {{col-break}} ; 相关机构、制度 * [[圣座]] * [[罗马教廷]] * [[天主教罗马教区|罗马教区]] * [[梵蒂冈|梵蒂冈城国]] * [[教宗选举]] * [[宗座从缺]] {{col-break}} ; 相关历史 * [[五大牧首]] * [[教宗国]] * [[对立教宗]] * [[教宗预言]] * [[亚维农教廷]] * [[梵蒂冈囚徒]] [[category:宗教领袖]] [[Category:天主教人物]]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Cite journal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Col-begin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Col-break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Configur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Date valid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Whitelist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教宗
」頁面